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州干将路的无奈与反思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玲 等

  摘要:“苏州人用古典园林的技巧布局出了现代经济的版图,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而苏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提到苏州,人们就会想到“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的苏州古典园林。本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干将路的形成与发展来研究论述苏州古建筑文化,重点在于说明经济发展与古建筑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针对苏州如何进一步保护古建筑文化,希望能积极利用其带来的经济效益作用于苏州经济发展而提出建议,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强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苏州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苏州干将路 古建筑文化保护 经济发展
  1 苏州干将路的形成
  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的历史进程中,古城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苏州也不例外。然而在经济发展和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方面,我们也不可避免的走过了一些弯路,比如说苏州干将路的形成和发展。
  干将路是苏州古城区的主干道,东西走向,东起东环路,西至西环路,中间与凤凰街、临顿路、人民路、阊胥路等近三十条道路相交汇,全长7.5公里。比起8.7公里的人民路稍微短了那么一点,不过人民路是耗费了七八年才打通的,而干将路是一气呵成,1992年10月动工,1994年9月底完工,前后仅两年时间。1992年干将路的兴建,第一件事就是“拆迁”。干将路工程当时动迁8000多户居民,3万多人,相当于老城区十分之一的人口要动迁,200多个企业在改造中拆迁,综合开发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从西护城河往东至丝绸工学院,共拆迁20多条街巷。这些被拆迁的街巷,可开下一个长长的名单:干将坊、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祝家桥巷、言桥下塘、司长巷、桐桥东街、桐桥浜、升龙桥下塘等(以上为乐桥以东),铁瓶巷、紫兰巷、鹰扬巷、豆粉园、大八良士巷、小八良士巷、镇抚司前、通和坊、太平桥弄等(以上为乐桥以西)。唐宋元明清,或者更早以西时候形成的古街旧坊、老宅旧院就这样悄然流逝,付与春花秋月了。
  且说对干将路规划与设计的原则是“既要有传统风貌,又要有时代精神”,然恢弘的大手笔造就而成的干将路,保留了一些“苏州元素”,用以聊慰带有怀旧情结的苏州人,或者满足一些外来者寻找旧苏州遗梦的愿望。但就是这些“竖在干将河两端的钢架漏窗式雕塑小品以它的曲折多变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愉悦了人们的眼睛”,但也就此失掉了旧街的那种浑然元气。
  2 苏州干将路的发展
  然而从今天的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干将路的贯通,从此苏州的东西部之间有了一条直通的能行驶大型车辆的大道,不必像以前那样迂回曲折,节省了时间。在干将路建成的前后,东西部分别建立了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和苏州中新合作工业园区,形成了“东园西区”。干将路则由于连接了两个开发区,被誉为“金扁担”。甚至有人说“没有干将路,就没有今天的苏州”。
  但是当我们重新追溯这条路的建设目的的时候,我们惊讶的发现1992年10月苏州修建干将路的目的,与园区全然没有关系。修建干将路的初衷只是为了“松动古城,输入血液”。所谓“松动古城”,就是要“外迁工厂并迁移沿线一部分居民”,所谓“输入血液”,就是“适时埋入当时所能达到的最大容量的自来水、污水截留、供电、煤气、通讯等9中13条管线”,却在交通便捷上并未做充分考虑。
  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设计指导思想,车流蜂拥而至的干将路很快就不堪重负了,再加上期间路面的反复开挖、与其链接的周围道路不断的拓宽改造,都极大的影响了干将路交通的通畅,让出行者叫苦不迭。如果上述这些都算是小巫的话,2007年大巫来了:自干将路地下建造轻轨开始,整个路面变成了满目疮痍的大工地。从2010年10月28日,市政府确定要对干将路实施综合整治,恢复由轨道交通一号线施工造成的路面和景观损坏,同步提升道路综合品质和交通功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前期准备,工程在2011年3月10日正式开工,经过九个月的“大动干戈”,干将路终于恢复了道路交通功能,至此干将路改造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然而对比干将路上的居民这些年在各方面所遭受的痛苦,且依旧怀着对干将路能维持多久的担忧,我们不得不说一声“干将路,想说一声爱你不容易。”
  3 经济发展与古建筑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都认为经济发展与古建筑文化保护是互相矛盾、互相冲突的。其实不然,古建筑文化要保护,但苏州人并不是要生活在过去,生活在历史中。人要现代化,城市也要现代化。这就要求苏州人在保护古人留下的这笔遗产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古建筑文化保护与城市现代化的关系。旅游资源的开发或者生活水平的现代化对古建筑本身来讲,肯定会对造成一定的破坏,这与古建筑文化的保护是对立的,但发展旅游业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经济发展会给古建筑文化的保护提供资金,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古建筑文化的重视程度也会增强,会更加及时有效地对古建筑文化进行维护,这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两者是统一的。
  所以苏州在干将路的建设与改造问题的选择上既是无奈,也是痛苦的。笔者前不久参观了新建成的干将路,道路确实是宽敞美观并且也干净了很多,让人烦心的堵车长龙也基本不再出现了,轻轨的建成也给居民的出行增添了更多方便和环保的选择。许是苏州也对在干将路改造过程中被遗失的古建筑文化感到痛心,于是在对待平江路的问题上,打的就是修旧如旧的牌,这让苏州人很是惊喜了一番。这样在保护古建筑文化保护方面的创新举措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范例。
  4 苏州古建筑文化保护的建议
  4.1 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然而,在古建筑文化的保护方面,仅仅这样是不够的。现代社会的主体应该是国家、市场和公民三种力量的协调配合。在古建筑文化保护方面国家和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也不能缺乏市场和公民的配合。从政府方面来说,苏州现在的制造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顶峰,而接下来为了有更好的发展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这是一项耗时长、任务重但是却刻不容缓的工作。
  4.2 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中国的古建筑文化与国外的许多国家是不一样的,它们在过去的一百年里一直处于被主流意识形态批判甚至打击的状态。所以,现在它们的复活是缺乏生命力的,而这种生命力的缺乏在以后的发展中将会成为巨大的阻碍。因此,在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中必须要将公众作为重要主体之一,需要向公众阐明古建筑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扶持的关系,并清楚的将“古建筑文化意识传达出去,让这种意识影响行为,是保护古建筑文化从自发走向自觉。
  在经济高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的生活极大的改善的今天,由于受历史的影响,中国缺乏能够承担保护责任的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为了弥补主体上的缺陷,社会公众必须要参与到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中去,关注古建筑文化的保护,在保护工作中献计献策,积极发挥群众的创造力,使保护古建筑文化成为更广泛的意识。
  5 结束语
  古建筑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是性质不同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两个问题。古建筑文化保护和经济发展工作是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其保护,应该是顺应了时代和民众的要求,与时俱进,造福于民的大事。在知识经济逐渐壮大的今天,保护和开发都应该成为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东吴文化遗产.第2辑,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编,上海三联书店,p64-71.
  [2]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史建华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5,p47,p108.
  [3]苏州文化遗产.文物.4,汤钰林主编,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6,p83-96.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6月12日.
  [5]陈耕.《闽南文化生态保护规划区思考》,厦门网,2007年6月14日.
  [6]孙立俊《利用外资与苏州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商场现代化》2006年2月(下旬刊)总第459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3314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