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钢琴曲“霓裳羽衣”的结构与演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 晴

  摘要:歌舞大曲“霓裳羽衣”结构分为三部分,散序,中序和曲破。据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考证,“散序”6 段,“中序”18 段,“入破”12 段, 共36 段。而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虽然只有9段。本文试图从结构分析入手,并对其演奏提出了一些个人观点,以期与业内朋友进行交流。
  关键词:钢琴曲 霓裳羽衣 结构 分析
  
  唐朝是我国国威强盛,国泰民安,经济空前繁荣的时代,这也造就了这时期的音乐空前的发展,百花齐放,在本土音乐文化相互传播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取和消化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使得盛唐歌舞音乐也呈现出博大宏放,异彩纷呈,一派民族大家庭音乐文化的繁荣景象。这个时期的一个代表作品要数唐代歌舞大曲“霓裳羽衣曲”。
  关于《霓裳羽衣》的来历,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相传在唐玄宗李隆基外游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即兴而作。另一种说法是《霓裳羽衣舞》曲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望见女儿山之后,悠然神往,想入非非,回宫后将幻想写成音乐,后半部分是玄宗吸收了杨敬述进献的度《婆罗门曲》的内容,续写而成。当时演奏使用的乐器有箜篌,笙,琴,筑,跛膝管,竽,磬,箫,笛等,现在的钢琴曲“霓裳羽衣”就是谢耿老师在这古曲的基础上改编而成,所以不管从结构还是音色上面都和古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歌舞大曲“霓裳羽衣”结构分为三部分,散序,中序和曲破。据著名音乐史学家杨荫浏考证,“散序”6 段,“中序”18 段,“入破”12 段, 共36 段。而钢琴改编曲“霓裳羽衣曲”虽然只有9段,但它们大体结构是类似的。
  一 、散序(第1段)
  散曲“散序六奏未动衣, 阳台宿云慵不飞”。就是描写这段音乐舞者尚未动衣, 停留在一种宿云不飞的状态。使乐舞一开始就提供出一个含蓄朦胧、不确定的诗的意境,让人不由自主地在音乐的时间流程中去展开对空间的想象, 感受它的氛围和情调。这种音乐的延续以及造成的“舞台空白”唤起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第一段(1-14小节)构成,乐曲一开始就是由一个由远及近,由慢到快的鼓点声进入,双手要似击鼓之形, 手腕放松, 先用指力击键, 再加上掌力, 以至小臂的力量, 达到渐强渐快的目的,在鼓点快结束时鼓声又要在短时间内收弱和拉宽渐慢。等开场白的鼓声安静下来,进入到有均匀速度一拍为28的广板段落,这段旋律在古乐中是用箫奏出,右手和弦弹奏要清楚交代出上声部的旋律,在控制好“P”的力量同时手要深触键,速度要慢而稳,弹出高贵庄严,有皇家风范的气势。在两小节拉宽减弱的旋律之后,用钢琴要模仿出筝的音色,弹出装饰音带三连音的旋律,装饰音要弹出筝的刮奏效果,节奏不占时值。旋律也是由慢渐快再渐慢渐弱。对此段的描写白居易有诗云: “我爱霓裳君合知, 发于歌咏形于诗。君不见, 我歌云(怅恨歌云) : 惊破霓裳羽衣曲; 又不见,我诗云(钱塘诗云) : 曲爱霓裳未拍时。
  二、中序(第2-5段)
  中序“中序擘初入拍, 秋竹竿裂春冰拆。飘然转旋回雪轻, 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裾时云欲生。烟蛾敛略不胜态, 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环招萼绿, 王母挥袂别飞琼。”就是描写中序由慢拍拉开帷幕,引出翩翩舞人,观众从听觉的遐想转向视觉的审美。
  第二段(15-45小节)音色和节奏就和前面有着明显的变化,这是均匀的一拍为60的优美的柔板,速度快于第一段的广板,音色要模仿箫的声音,音色空而深远,需要用摺面多肉部份, 把琴键以柔而不弱的力量推出, 产生极轻柔, 高洁的声音。装饰音要虚, 因为这种模仿箫或笛的装饰音只是略微改变按孔的虚实而获得类似滑音的效果, 要奏得极虚几乎混到主要音中去。才有韵味。
  第三段(46-51小节)速度稍微加快, 更富于表情, 力度变化较多, 确实如舞者此起彼伏。右手八度的旋律音要小心用踏板连起来,左手用中国五声调式的琶音推动了旋律的流动,47,48小节左手的八度音程要尽量的弹连贯。
  第四段(52-61小节)在第三段的推动下,第四段是乐曲的一个小高潮部分,情绪要弹得活泼激动而有力,但是只有短暂的5小节,在双手颤音结束后,旋律又恢复到柔和优美如歌的气氛里。
  第五段(62-102小节)乐句的速度就较为自由,要弹好这段必须要多听此曲的民乐合奏,以及研究对此段介绍的文章。64-66小节要奏出似断似连的效果,67,72小节是模仿琵琶的轮指,同音要弹得快而清楚。这段中有两个比较难的弹奏技巧,一是两手连接的三十二分音符快速的跑动,要求是速度快的同时跑动均匀而且两手连接不留痕迹。二是控制在 P 的力度下双手同时琶音快速跑动,要求不仅速度要快,力量控制要好,一气呵成,两手弹奏双音整齐干净。
  三、曲破(第6-9段)
  曲破是乐曲的高潮部分,“繁音急节十二遍, 跳珠撼玉何铿铮。”“回风乱舞当空霰”、“跳身跳毂宝带鸣”就是描写舞人紧应乐声, 足踏繁节, 撼身动臂, 襟飘带绕, 珠玉相振、铿锵有声。大幅度的腾、转动作和快速奔放的舞姿, 把西域乐舞激情演绎的淋漓尽致。
  第六段(103-133小节)就进入到乐曲的入破部分,也就是乐曲的高潮,速度从72逐渐加快到120,要奏出欢乐热闹的场面,要表现出跳舞者精神抖擞,情绪激昂,从开始到这段末始终如一的保持这种情绪,直到把乐曲推入进第七段。
  第七段(134-145小节)为更加激动狂热的部分,要求是Appassionato con forza,一开始出现整和弦的三连音,要弹得铿锵有力,力量要沉到底,两小节后出现了P的力度标记,虽然音色弱,但不能丢掉激动的情绪,像隐含的动力,节奏可以稍紧凑,通过137小节的快速上行旋律跑动推入到下一个整和弦三连音的高潮。144小节通过双手反向八度旋律推动进入到最强两个和弦,结束第七段。
  第八段(146-165小节)在第七段末,由两个强有力的整和弦四分音符奏出后,在小节线上有个任意延长记号,这时音乐有片刻的休息,但正是预示着将会有更激动的旋律正在酝酿,即将爆发出来。速度由慢渐快,力量有弱渐强,以八度连续十六分音符的强力度奏出的旋律, 终于把情绪推到了顶点。这段右手的弹奏也是技巧上的一个难点,用拍跳的方式把连续的八度旋律音演奏的均匀有力而清晰。
  第九段(166-200小节)速度一下变的很慢,一拍变为48,表现的是雍容的皇家气派,高贵而华丽。旋律从开始到183小节音型一样,音色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高声部八度的长音为旋律音要弹得饱满,十六分音符要均匀而平稳,每小节第四拍的四分音符跳音弹得轻而飘渺。184-195小节是我在弹奏中觉得最难演奏的部分,右手双音旋律的跑动要求平稳流畅连贯整齐,对于手小的演奏者来说确实是个技术上的难点。最后一句, 以上行分解和弦结束, 确如对此古曲的说明“凡风将毕皆声拍促速, 唯霓裳之末长引一声也。”。舞者时而急徐略旋, 时而婆娑轻舞;时而象弱柳拂风, 时而如蛟龙戏水;娴静时, 低眉垂手,急促处, 裙裙缭绕。随着节奏的加快, 舞者“跳珠撼玉”, 观众目不暇接,审美情绪达及高潮。可就在这时, 音乐却出人意料地嘎然而止, 接着又“长引一声”, 在人们仍然处“仙境”的“忘我”中结束了全舞。这样的处理十分自然地创造了一个亦实亦虚、似远又近、天上人间交相辉映的意境。
  作者:
  刘晴绵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53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