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南派洪家拳内外五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至譓

  “小成三年中,大成十年功”,不论何家武艺,均离不开刻苦砥砺和持之以恒,是以南派称武艺为功夫。林世荣先生在《虎鹤双形拳》的自序中如是说:“拳术一道,诚易学而难精,先要明其规矩,习其标准,然后假以气力,善于接桥。明此则功自进,更从而求其横直吞吐,进退出入,四到之秘,五门之法,八面之形,生死之路。”古人说学武先求明师,知其然和其所以然,再加力气并持之以恒,将其融会贯通,就是这个道理。
  洪家拳从扎马碌桥开始便是一门实实在在的气力功夫,没有花巧可言。“洪家讲桥马,蔡家讲快打”,“洪家桥马,佛家快打”,这些流行的拳谚更加突出了洪家拳是离不开桥手和马步的,洪家的前辈在桥马上痛下三五载苦功是很普遍的。试想马步轻浮,经不起一刮,桥手无力,抵不住一压,怎能与人相搏?洪家拳循着桥马这一简单实用的途径入门,经苦练琢磨而能明白其中奥妙者,便已踏进洪家的殿堂了。
  桥马法门,包含在外五要中。洪家拳术有内、外五要之说,内五要是习武者修身的根本,也是拳术的根本;外五要则是拳术应用的法门。
  一、内五要
  精、力、骨、气、神,是洪家拳的内五要,五者息息相关,是习武者修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拳术的根本,外应龙、虎、豹、蛇、鹤五拳。五拳互练,五要交修,则身坚气壮,手灵足稳,眼锐胆实。祖师成名后,专门为此而创了一套五形拳留于少林。
  (一)精
  卵受精而孕育成人,故精是五要的核心。一方面,精足则神完,神完则气充;另一方面,精足而髓满,髓满而骨壮,骨壮而力健。
  先天之精,秉承于父母;后天之精,得水谷之精华,经脏腑运化而生。一方面,后天之精进一步转化为后天之真气,营卫脏腑筋肌;另一方面,精与骨髓互相补充,精不足就会抽髓补充,精满又可以补髓,两者达到平衡后,精过满就会外泄,泄精后7天,精髓才能重新达到平衡。这一点可以从小周天自然功中得到证实。
  鹤拳炼精,练习时以缓急适中为得宜,盖取象于鹤之精足神静,故练习时须凝精铸神,舒臂运气,所谓神气自若,心手相应,独立华表,高悬千仞,瞑心孤往。
  (二)力
  力生于筋骨,骨大筋厚者则力雄,骨羸筋薄者则力弱,是以练力之道先舒筋壮骨。
  力分内外,表现为刚柔,故由定而运刚柔,化拙生巧,所以天生力大者可得事半功倍之效,力小者则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痛下苦功,及长短横直,上下开合,硬封软拿,俱是力的应用,是洪家拳的十二桥手法门精要。
  豹拳练力,豹之威不及虎,而力较虎为巨,盖以豹喜跳跃,腰肾不若虎之弱也。练习之时,必须短马起落,全身鼓力,两掌紧握,五指如钩铜屈铁。
  (三)骨
  骨是人一身的支柱,也是拳术的形格,故习武者必先强健筋骨,养精填髓是此道的不二法门。所以武者莫不视“易筋经”和“洗髓经”为至宝。
  男性的骨质结构与女性的不同,当精亏抽髓得不到补充时,骨体会吸收其他近似的物质,如嘌呤蛋白等,会引起痛风等关节病变使骨质脆弱。女性的骨骼系统就没有这种功能,女性比较少得痛风,只会患骨质疏松的骨病,而男性就比较少得这种骨病。所以少年人未满18岁,骨骼未生好,不宜早行房事。
  虎拳练骨,练习时须鼓全身气力,臂坚腰实,腋力充沛,一气相贯,始终不懈,起落有势,努目强项,有怒虎出穴、两爪拔山之势。
  (四)气
  气串行于筋络,裹于骨而发力,中医亦谓之营卫之气。武术家与仙道家炼气之法殊道而同归,皆云:气以直养而无害。
  洪家拳炼气之法,动者,以呼吸入门,推拿按摩助之,导引排打固之;静者,以小周天自然功养之。然而炼气之法与养精之道息息相关,即使小周天真气自然运行畅通无阻,如果泄精,必须7天后方能复原。
  蛇拳炼气,气之吞吐抑扬,以沉静柔实为主,如蛇之气,节节灵通,其未及物也,若甚无力者,一与物遇,则气之收敛,胜于勇夫,有经验者自能知之。炼气之法,柔身而出,臂活腰灵,骈两指推按起落,若蛇之有舌,且游荡曲折,有行乎不得行、止乎不得止之意。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者,即为此写照。
  (五)神
  神之一道,气质清朗,目锐胆实,与人相搏,未及交手而气势夺人,审明六路,耳听八方,知进退之机,立不败之地。
  神依赖于精,精足则神完,谓之精神。
  龙拳炼神,练习时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注丹田,通体活泼,两臂沉静,五心相印,如神龙游空,夭矫不测。
  二、外五要
  感法禅师说:“若论洪家拳法艺,全凭手足身心眼”。这手、足、身、心、眼,便是洪家拳的外五要。颜殿雄先生说:“心省活动施行,伶机前后左右,分明上中下势,以柔制刚为谋,以活制死为本。一要入脚为先,二者解法要明,三则拆法要急,四用定势为主,五问桥马知机,六巧破法用意。”林世荣先生还说:“何谓四到,心目手足齐施是也。夫心到则操守有主,目到则光明不紊,手到则攻取易行,足到则搏击快捷。”
  (一)手
  手是上盘的门户,宜窄不宜宽,宜曲不宜直。宽易被对手乘机而人,直则力散,故门窄而易守,手曲而力抱。洪家拳诀说,“一手分三关:头关在肩,要沉;二关在肘,宜坠;三关在腕,最生猛”。除了沉肩坠肘外,洪家拳总体对手的要求,是密实和弯曲,以手为一分计,接桥时用五寸手,出击时用八寸手,不得出直;还要求手从心口出,出时以螺旋劲从心口正中发力,即洪家“穿心掌”和“穿心拳”之法。
  有前辈说洪家拳是以马法为先锋,手法为主力;亦有前辈说手法是主力,脚法是救兵。无论如何,手法是洪家拳的主要技法,膀手分内外,肘法见横竖,桥手有十二法门。
  1.手形
  短打拳术中,常用的手形为虎口手、佛掌手和熊掌手,象形拳术中,常用的手形为虎爪手、龙爪手、凤爪手、鹅颈手、鹤嘴手、鹤翅手、鹤爪、鹤嘴钩、猴爪手和饭铲头等。洪家拳擅一步三变手,短打拳术中,往往一个组合动作,手形由虎口手、佛掌手和熊掌手互相变化。
  常用的指形有虎牙指、单鹤指、蛇舌指、锁喉指和撑天指。虎牙指、单鹤指和撑天指是练运桥和定桥的常用指形,撑天指用于练习指力。拳谚说:“四指撑天天上天,沉肘对膊是真言,莫谓洪拳无妙法,铁臂禅师也诳言。”
  常用的拳形有日字拳、姜子拳(豹拳)、凤眼拳和鹤顶拳,姜子拳重在打击软肋,凤眼和鹤顶则重于点穴。日字拳形亦分两种:一种是大拇指压在食指面上的,是常见的日字拳;另一种是大拇指顶压在食指侧,拇指背拱起的,是用于戴铁环练习的日字拳。
  2.膀
  洪家拳的膀分为内膀和外膀。包括大、小臂的整条手臂称为膀手。膀手运动时,肩胛骨内合,称内膀,所用手法统称内膀手;肩胛骨向外分时,称外膀,所用手法亦统称外膀手。膀法在少林古已有之,最常见的俗称“三靠手”,南派统称“打三星”。星者,式也,亦即由插花手、照镜手和伏虎手三式组成之意,完整的膀手由七式组成,除了以上三式外,还有上、中、下三式十字手,即截膀、切膀和画眉手,以及戴花手。洪家拳是先有膀法后有桥法的,膀法包含肘法和桥法,承继自少林和咏春白鹤拳,桥法是由白鹤拳的单、双枝手法衍变而成,突出一个“漏”字的技击精华。所以在拳术的套路中,经常有一膀一桥的组合动作。
  3.肘
  洪家拳对肘部的要求是“沉肘坠肘”。肘关节已经是防守的内线了,若对手突破这最后一道防线,从技击的角度来看就非常危险了,所以洪家拳虽然有肘法,但不是作为进攻的主力,而是作为防守的救兵。
  肘法总体分为横肘和竖肘。拳谚中“横肘来掂肘送,掂肘来横肘消”,是以肘破肘之总则。掂者,广东方言,竖也。
  4.桥
  南拳将手的小臂部分称作桥,在没有形成桥法之前,膀手常用的也是手的小臂,形成桥法之后,也就把膀手收入桥法之中。祖师将桥手的各种形状,统一归纳形成十二桥手法门,即刚、柔、逼、直、分、定、寸、提、留、运、制和订。刚、柔、寸是桥手劲力的三种状态。逼、直是桥手的两种形态,逼桥是短桥,与制桥配合,常用于封逼(闭)擒拿;直桥是长手,用作离桥抽打。定、运是桥手劲力之间的变化。分、留、提、订是桥手运动的四个方向,桥手由内转外是分桥,由外向内合是留桥,由下向上提托是提桥,由上往下按是订桥。桥法是由桥手的形态和桥手的劲力组成的,在桥手运动过程中,桥力往往会在刚、柔、寸三种劲力之间变化。

  顾名思义,桥是用于承托重力的,必须能承受挤压封逼,没有力气是行不通的,是以洪家拳的桥和马都是气力功夫。练习桥力是实在功夫,历代流传下来的练功方法:以捧、抱石鼓的方法练提、留、直、定的桥力;将多片毛竹片的两头扎住,两手穿入其中将竹片分开,是练分桥的方法;用倒立的方式练的是订桥力;将石担放在桥手上面练洪家三展手是练运柔成刚的法门;头、肘倒立练的是逼桥力;引体向上或以手指捏酒埕都是练制桥力的好方法。
  (二)足
  足法在洪家拳中是一切马步的根基,马是指现代武术用语的步形,步是指步法。马的姿势、步的生动和身法的闪展腾挪、抑扬吞吐,全系于足下。由于身体的重心是由足来调节的,所以洪家拳首先要求“落地生根”,将身体的重心降低而使动作的基础稳固。
  足的牵涉面最广,最密切的有马法、步法、膝法、腿法、腰胯法和身法。腰胯法和身法也属于外五要里“身”的范畴,故在下面“身”里讲。
  拳谚说:“桥来桥上过,马来马发标。”洪家拳里常说的一个动作名词就是“标马”,标马是以自己的前锋马攻击对方的前锋马,这与北派拳法的腿击法是异曲同工的,只是攻击对手的身体部位不同而已,目的都是一样的。
  1.马法
  马在现代武术名词中即是步形,但洪家拳赋予步形更多的内涵,因此有专门的马法,它是通过步形的转换变化达到身形变化的目的,比如八分马变三七马,三七马变吊马,三七马变跪马和挪马等方法。
  马因骑马式得名,而骑马式是马法的基础核心,分为高、中、低三种形式,洪家拳早期以中四平马为主,后来衍变成低桩马和高桩八分马。中四平马一转即为丁字马和子午马;低桩马可转为之字马和蝴蝶马;高桩八分马是短打拳术基本步形,一转而成三七马、吊马、拐马、揽枝马、仆地虎和跪马等常用步形,通过这些步形的转换以最简单的方式、最快的速度达到身形抑扬吞吐的目的。
  2.步法
  洪家拳里的步,是指步法,是通过步的变化达到身形闪展腾挪,并同时攻击对方下盘的方法,最典型的动作就是标马,是身形向前的同时,先锋马攻击对方前锋马的动作,故颜殿雄先生说:“一要入脚为先。”就是这个道理。
  身形的前后左右,要靠步法的横直进退配合。进步分中门和偏锋。力大欺人由中门入,踏四平步,打四平拳(掌),左马右拳,右马左拳,是倒拖船势;进步常用四平步、垫步和玉环步(镰刀脚)。力小搏力大,进身走偏锋,左马左拳,右马右拳,是拖船势。抽身退步时,以退为进用倒三七步;缩身卸势用拖步;躲避器械,暗器用退仆地虎;抽身卸马常用(鱼尾脚)倒三七步、拖步和仆地虎。左右卸马,不论盖步或插步,洪家拳统称为偷步。
  用前锋马攻击对方前锋马的步法,属于脚法里的暗脚和膝法,最常用的为鱼尾脚、铲脚和镰刀脚。由中锋入脚,用鱼尾脚刮,用铲脚捆,用膝顶撞;由偏门进马,用镰刀脚关(管)对方前锋马,用膝撬压、跪对方前锋马的膝部。破法亦是用鱼尾脚和钉脚,鱼尾脚左右拨,钉脚就在中间钉。避法则用吊马和提膝。
  练习这种标马功夫,传统是用三角桩和石鼓辅助练习的。三角桩是在地上钉三个木桩,分别在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边长以马步的阔度为准,人站在三角形的底边的正中,左右脚画弧挑开成马步时,用脚掌外侧捆刮两边的桩,再一只脚由内向外画弧捆刮顶上的桩,落马成正面子午马或三七马,第三式再将前锋马沿第二式所画的弧线捆刮起式时捆刮的柱,落马侧身子午马或三七马。由于是三个式,又有师傅将此称为“三星桩”的。桩钉人地下由浅而深,最后能一脚捆断杯口粗的木桩,就算功成。练石鼓则比较简单,将石鼓置地上,用前锋马捆刮、铲和钩,能将百来斤重的石鼓一刮而出十数步者,即算功成。
  3.脚法
  脚法在现代武术名词中叫腿击法。洪家拳亦有脚法,只是脚法是用来作奇兵或救兵的,奇兵用于突袭,救兵则是在手门被对手封死或对手有帮手时,不得已而施行。
  洪家拳的脚法比较简单,单个动作计有魁星踢斗(低弹)、白鹤踏雪(踩脚)、童子献蹄(撑脚)、虎尾脚(侧撑)、明尖脚(中弹)和铰剪脚等,组合动作有懒虎伸腰、三星钩弹脚、缠丝明尖、左右拨脚和连环挂脚等。虽然在拳术套路中,脚法和跳跃动作的编排没有传统少林拳的多,但不要看洪家拳的脚法简单,它却是很实用的功夫,作为奇兵也好,救兵也罢,都应下一番苦功夫练习。
  4.膝法
  膝是下盘的门户,总宜合宜跪,不宜分散。合则下盘力实相抱,门户紧密,对手不易攻入;跪带撬力,适用于防守。
  膝击法分横直,破法也是横破直、直破横。直的动作是提膝和跪膝。提膝自下而上,分为防守和进攻两种。防守时因自身力弱,前锋马不敌对手,故提膝以避之;进攻的标准术语称顶膝,俗称钉膝,提顶称上钉,跪膝称下钉,用于钉压对手的前锋马。横膝指分和合。提膝时的分和合,用以破对手的腿击;扎马时的分和合则是斗马之法,分是撬法,合是跪法。
  扎马时,要求前锋马的脚面斜成45度角,脚尖和膝尖垂直,是用膝保护脚面不被对手直接踩踏的要诀,因此膝便成了经常被攻击的目标,踏踩和碰撞是免不了的。
  (三)身
  “头顶起,肛提起,背团起,腰挺起,臀收起”。这是练拳时对身体几个外在部位的要求,还要求牙齿扣紧,舌尖轻抵上腭,气沉丹田,提肠束气。气沉丹田用逆腹式呼吸,呼气时气沉丹田,发劲时吐气开声,以气催力。脚趾抓地如落地生根,手指微弯如猛虎攫羊,团身抱劲若斑豹回崖。
  膀手运使周身劲力,外膀时使胸腹肌力,内膀时使腰背肌力,一阴一阳,交替练习纯熟,用时无往不利。洪家三展手法是以气沉丹田,内劲由丹田起经由腹、胸、锁骨、肩胛骨运至膀桥、掌指,运柔成刚,所谓百炼钢成绕指柔。
  身形的变化是与马和步的变化相配合的,闪展腾挪、抑扬吞吐,大幅度动作的,现代武术名词称作身法。进跳猛虎推山,退跳撸尾千字,左右移身小跳是洪家拳常用的身法。如遇对手势凶或有利器时,还有退跳仆地虎,执地上沙石抵挡一下;左右摇马进身,常用烂泗牛步;棍法中常有大幅度的三步跳,如三步败将棍、下马枪等。这些身法大都以散手的方式专门训练。
  洪家拳亦有轻身功夫,是沿袭自少林的负重跑步和负重跳跃,用于练习奔跑和跳跃,于套路外单独练习;还有“猫跳虎扑”的跑墙角训练,少年人练习容易成功。
  柔软身体的基本功,如压、吊、转、绕的肩部动作,俯、甩、涮、下的腰部动作和压、扳、劈、控的腿部动作,要求单独练习;还有“有头鸡”和“绞纱”的跌扑翻滚动作亦要求作专门的练习。
  洪家拳的运劲法门是靠努气使力的,成年人练习的时候稍有不慎亦会“努坏条气”(编者注:此为广东方言,大意为憋气使劲),因此不适宜少年人练习。人的五脏六腑要满十八周岁才能完全长好,在此之前是不能练内功的,只能练身体柔软和轻功等功夫,练力的路数亦要以长身体的引体向上、爬杆等为主,舞石锁、捧力鼓和举石担等应量力而行。所有套路和器械,可以在少年时熟习,等过了十八岁,才可以在老师的辅导下循序渐进地修习内功。
  (四)心
  林世荣先生说:“心到则操守有主。”拳谚说:“心气一发,四肢皆动。”颜殿雄先生亦说:“心省活动施行,伶机前后左右。”所以前辈们时常叮嘱要“俾心机”。试想练习时心不在焉,呆若木鸡,如何有成?比武时六神无主,手足无措,如何取胜?故谓心乃一身之主宰。若能于平常练习,每招一式俱落足心机,久而久之则神形兼备,每行一趟拳,便有一分收获,便是心得。
  (五)眼
  林世荣先生说:“目到则光明不紊。”拳谚说:“眼到手亦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故洪家拳要求眼神一要活,练习时手、眼相随,方能神形兼备;二要毒,“观人面目变,知人手足动”,“看人肩部(动),知其出足”。与人相搏时既能观察对方的神态而有所应对,又能洞察对方的弱点而攻其不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275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