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33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 应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33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血压变化特点及规律。方法 长期或间断降压治疗的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33例,分别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对其血压进行24 h动态监测(ABPM),观察收缩压最高值、舒张压平均值、压差、血压峰值等。并根据其结果计算血压负荷值、昼夜变化率及昼夜血压分型并加以分析。结果 33例患者中仅有4例血压维持正常范围,最高收缩压 >21.3 kPa者23例(69.7%),压差>8.0 kPa 25例(75.8%),平均舒张压5.3~7.8 kPa 12例(36.4%),8.0~10.5 kPa 20例(60.6%),10.6~12.0 kPa 1例(3.0%)。血压昼夜节律及分型:减弱、非勺型22例(66.7%),消失、反勺型 7例(21.2%)。结论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①收缩压明显增高,而舒张压明显减低,且脉压差明显增大。②24 h昼夜血压多无峰谷变化的特点。③血压昼夜节律以减弱和消失多见,昼夜血压变化分型多为非勺型和反勺型。④老年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效果不甚理想。
  【关键词】动态血压监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舒张压;压差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在老年高血压中比较常见,而且常因舒张压过低影响降压药物的应用。本文重点分析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昼夜变化特点,以探讨本病治疗的最佳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33例,男28例,女5例;年龄60~78岁(平均69.34岁),病史3~30年不等。患者长期或间断服用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转换酶抑制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不同种类的降压药治疗。单一用药26例,2种合用7例,均使用降压药治疗。长期坚持用药24例,间断用药9例。
  1.2方法使用HB-250型动态血压监测仪,测压袖带按标准要求操作,测量时间白天每30 min、夜间每60 min测量一次,连续24 h测压,并嘱患者在血压自动测量时停止任何运动。对有效测压率达到85%以上者的各测量值按高血压病动态血压标准进行计算。正常值参考国内动态血压正常值协作组推荐值:24 h动态血压均值<17.3/10.6 kPa,白昼均值<18.0/11.3 kPa,夜间均值<16.6/10.0 kPa。对血压增高性质、血压峰值增高的次数及时间分布、血压增高次数、血压负荷值、昼夜变化率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4 h收缩压最高达18.6~21.3 kPa 10例,21.3~23.9 kPa 14例,25.1~26.6 kPa 6例,>26.6 kPa 3例。平均舒张压5.3~7.8 kPa 12例(36.4% ),8.0~10.5 kPa 20例(60.6%),10.6~12.0 kPa 1例(3.0%)。平均压差:5.3~7.8 kPa 8例(24.2%),8.0~10.5 kPa 18例(54.5%),10.6~12.0 kPa 4例(12.1%),>1.3 kPa 3例(9.1%)。血压负荷值正常4例(12.1%),10%~50% 9例(27.3%),>50%20例(60.6%)。昼夜血压变化率及分型: 正常、勺型4例(12.1%),减弱、非勺型22例(66.7%),反勺型 7例(21.2%),无一例增强、超勺型。
  
  3讨论
  
  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并非少见,虽然其舒张压不高甚至偏低,但依然能对人体心、脑、肾重要器官造成严重的损害。本文应用24 h动态心电图对33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进行监测,重点分析其昼夜血压变化的特点及规律。从本组资料结果显示,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①收缩压明显增高,接近70%的患者最高收缩压超过21.3 kPa,而舒张压明显减低,有36.4%的患者平均舒张压在9.3 kPa以下,且脉压差明显增大,有75.8%的患者平均压差>8.0 kPa。②24 h昼夜血压多无峰谷变化的特点,本组中仅有2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有峰谷改变特点(6.1%),多数患者全天大部分时间血压均超过高值或血压变化无明显时间分布的规律性。③昼夜血压下降率以减弱和消失多见(87.9%),昼夜血压变化分型多为非勺型和反勺型(87.9%)。④降压效果不甚理想。
  收缩期高血压形成取决于三个部分:①左心室每搏搏出量。②大动脉缓冲作用。③动脉干及其分支的脉波传递与反射性质[1]。老年人动脉管壁较硬,脉搏波的传导速度(PWV)较快,反射回来的波加到主动脉压力波的收缩期,增加了收缩压与收缩期长度,使心脏后负荷加重,冠脉流量减少。年龄越大,反射波形成越靠前,重叠在收缩压波上,其结果是收缩压增加,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加[1]。而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管的顺应性减低35%~60%,会使收缩压升高12%~18%,舒张压下降12%~24%,并可明显增加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危险性[2]。本组患者舒张压均较低,97%的患者平均舒张压<10.6 kPa,且夜间血压也均在偏低水平。夜间血压太低,腔隙性梗死发病率高。夜间血压下降过多使已有的脑血栓病变的皮质下损害加重[3]。本组病例显示夜间血压下降率<10%或为负值者占87.9%,昼夜血压分型为非勺型或反勺型。据报告:此种血压昼夜节律减低或消失者更易造成对靶器官的损害。此外,通过本组病例观察,虽然患者长期或间断用药治疗,但效果均不十分理想。机理可能与前所述主要是老年人动脉管壁较硬,目前改善血管弹性确实有益的药物并不多有关,可能新药开发才是解决收缩压下降不满意的问题和治疗单纯性高血压的有效途径[2]。
  
  参考文献
  1高血压杂志编辑部.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原因及对策.高血压杂志,2006,14(2):150
  2吕卓人.降压与降压质量.高血压杂志,2006,14(4):245-246
  3高血压杂志编辑部.血管性认识的功能障碍时应不应当降血压.高血压杂志,2006,14(3):236
  (收稿日期:2008-01-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553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