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经阴道超声在诊断子宫腺肌症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 颖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症;经阴道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11.7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07-01
  
  子宫腺肌症(adenomyosis)是由于子宫内膜基底层侵入子宫肌层而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本文选择2003年5月~2007年3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35例子宫腺肌症患者,术前均行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检查。结果,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症与术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94%、61%,该症多发生于26~51岁经产妇,约有半数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现报道如下:
  
  1 仪器与方法
  
  1.1 仪器
  GE Vivid 3 Expert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阴道探头频率5~7 MHz,经腹部探头频率3.5 MHz。
  1.2 方法
  因盆腔器官位置深,为提高分辨率,可经腹部用5 MHz的探头,经阴道用5.0~7.5 MHz探头。经腹部检查前适度充盈膀胱,取仰卧位,在耻骨联合上做纵向、横向等多方位扫查。经阴道检查,排空膀胱,阴道探头涂适量耦合剂,套入避孕套,排尽套内气体。带避孕套的探头外表面涂少量消毒耦合剂,缓慢插入阴道,贴近子宫颈和后穹窿部扫查。肥胖患者用手轻压下腹部可改善图像质量。观察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壁厚度、内部回声,子宫内膜回声以及两侧附件区,宫旁等有无异常回声区。
  
  2 结果
  
  在135例患者中,经腹部超声首检能明确诊断的子宫腺肌症仅有83例,诊断正确率为61%,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有17例,误诊率为13%;经阴道超声首诊子宫腺肌症为101例(包含合并子宫肌瘤),腺肌瘤34例,诊断正确率为94%,误诊的8例为子宫肌瘤,误诊率为6%。经阴道与经腹部超声相比,两者在子宫腺肌症的诊断中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子宫腺肌症患者多为经产妇,约50%合并子宫肌瘤。病灶常弥漫性存在,当呈局限性时则为腺肌瘤。移位的内膜可能为黏膜,也可能为间质,声像图表现为低回声暗区或不均匀的颗粒状强回声。内部见有彩色血流。多为静脉低速,偶见动脉血流RI≥0.7。间质形成的移位灶多弥散在后壁肌层内,当移位灶位于浆膜下层时,常突出表面,声像图上呈椭圆形低回声或不均匀结节。血流特征和黏膜移位相似。
  子宫腺肌症的超声表现:①子宫增大或在正常范围,形态饱满,呈均匀性或不规则性增大。②可见局限性子宫肿块,位于子宫前壁或后壁,以后壁居多,为单发或多发,边界多不清,无明显包膜回声及声晕,内部可为等回声、高回声、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回声区后方无衰减现象。有时可见小的不规则腔隙(腔隙为肿块内部由积血小囊所致大小为数毫米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为单发或多发。③子宫肌层失去正常的均匀斑点状声像图,代之以子宫肌层光点增粗增强,分布不均,见散在分布细小的低回声区。④子宫腔内膜线多数居中,少数可前移或后移。⑤子宫大小和内部回声月经前后比较可发生变化。⑥伴发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其他盆腔异常相应的声像图改变。经腹部超声因适度充盈膀胱不受肠腔气体干扰,可清晰显示子宫大小、形态,但对肌壁间积血小囊所致腔隙显示率较低。经阴道超声其频率高,近场分辨率强,超声图像质量好,对微细病变显示率高。⑦CDFI检查:病灶周围血流信号不明显,内部多呈星点闪烁状彩色血流信号。
  通过初步的总结分析,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子宫腺肌症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4%,明显优于经腹部超声检查,尤其有利于与子宫肌瘤的鉴别诊断。这取决于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TVCDS)具有高分辨率以及不受肥胖、后位子宫、肠腔气体重复反射等因素干扰的优点,结合敏感特异性的血流信息明显提高了子宫腺肌症的诊断符合率,为腺肌症的非手术诊断奠定了基础,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了较准确的诊断。
  
  [参考文献]
  [1]朱掌珠,赵霞玉,张学珍,等.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腺肌病[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9, 15 (10):54-56.
  [2]王伟华.子宫腺肌病46例临床误漏诊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 3 (18):59.
  (收稿日期:2007-09-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43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