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焦氏头针平衡区电针加康复治疗对中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焦氏头针平衡区予电针治疗对中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普通针灸组)和治疗组(焦氏头针组)。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和治疗2个疗程后使用Fugl-Meyer下肢评分、Berg平衡评分和Holden步行分级进行评分。 结果 治疗1疗程后两组Fugl-Meyer、Berg、Holden步行分级均较前提升(P<0.01),治療组的Fugl-Meyer、Berg、Holden步行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Fugl-Meyer、Berg、Holden步行分级均较治疗前、治疗1个疗程后显著提升(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焦氏头针平衡区电针治疗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平衡,增加下肢能力,从而提高步行功能,降低跌倒风险。
  [关键词] 焦氏头针平衡区;脑卒中;平衡功能;步行能力
  [中图分类号] R24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9)10-0139-04
  Impact of the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Jiao's scalp acupuncture balance area combined with rehabilitation on the walking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ZHU Min CHU Jiamei ZENG Youhua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ngzhou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ngzhou 310007,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he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in Jiao's scalp acupuncture balance area on the walking ability of patients with stroke. Methods The stroke patients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ordinary acupuncture group) and the treatment group(Jiao's scalp group). The two groups were scored before treatment, after 1 course of treatment and 2 courses of treatment, by using Fugl-Meyer lower limb score, Berg balance score and Holden walking grading. Results After 1 course of treatment, the Fugl-Meyer, Berg, and Holden walking grading of the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P<0.01). The Fugl-Meyer, Berg, and Holden walking grading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1). The Fugl-Meyer, Berg, Holden walking grading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for 2 cours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1 course of treatment(P<0.01).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 Conclusion Electro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Jiao's scalp balance area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balance of stroke patients, increase the ability of lower limbs to improve walking function, reduce the risk of falls.
  [Key words] Jiao's scalp acupuncture; Stroke; Balance function; Walking ability
  在我国,中风是危及人们生命且死亡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平衡障碍阻碍了中风后的康复,且是影响患者行走能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2],甚至影响患者回归日常生活[3],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能力中各种活动均依赖有效的平衡作保障,并具有相关性[4]。提高平衡功能能帮助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防止跌倒,回归日常生活[5-6]。因此,改善平衡问题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平衡功能训练主要使用镜像疗法、Rood技术、物理因子疗法以及仪器训练等,而针灸是中国传统的治疗中风的方法,许多研究证明运用针刺治疗中风后患者方法多样且疗效显著,副作用少,安全性高,显示出特殊优势[7],然而,关于针灸恢复中风后平衡的研究尚少。本研究主要在焦氏平衡区进行电针治疗,观察该疗法对患者平衡及行走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年10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针灸组(对照组)和焦氏头针组(治疗组)。其中,治疗组1例患者不配合,1例患者再发。对照组1例不良反应退出。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疾病病程时间、病灶种类及病灶位置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诊断标准
  參照第4届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的诊断标准[8]。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并为首次发病;②影像学(CT/MRI)依据;③发病时间14~180 d;④年龄40~80岁;⑤均有偏身瘫痪;⑥认知正常,病情稳定,能配合评估和治疗;⑦入院BBS评分≤40分;⑧愿意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诊断、纳入标准;②复发的患者或合并重大疾病;③其他病因引起的偏瘫(如脑肿瘤);④急性期意识丧失患者;⑤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①凡与纳入标准不相符者;②研究期间复发或并发其他严重的疾病者;③不能配合,影响效果与安全者;④发生不良反应,不能继续实验者;⑤不愿继续配合者。
  1.5 方法
  1.5.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炙加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平衡治疗按照三级平衡治疗原则进行。具体方法如下:①静态平衡治疗:如坐、站静平衡治疗、单脚站静平衡治疗。②动态平衡治疗:如自身平衡,转移平衡治疗,伸手触摸实物,保护伸展性等治疗。③其他平衡治疗:动态平衡疗法,结合日常生活。
  传统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如下:针刺选穴:头皮针:根据焦氏头针运动区域;体针:(1)弛缓期:上肢:下极泉、尺泽、手三里、合谷;下肢:委中、足三里、悬钟;(2)痉挛期:上肢:臂臑、天井、曲池、支沟;下肢:血海、阳陵泉、上巨虚。
  1.5.2 治疗组  在传统针灸法加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焦氏头针平衡区电针治疗:针刺部位:取焦氏头针平衡区操作方法:患者侧置于无功能障碍的一侧,并对针灸部位常规消毒,32号华佗牌针具进针0.5~0.7寸左右;连接KWD-808I长城牌电针仪,连续波,频率1 Hz,治疗半小时,患者舒适。上述治疗1次/d,5次/周,休息2 d,1个疗程共4周20次,2个疗程共8周40次。
  1.6 疗效评定
  在治疗前、1个疗程后和2个疗程后,对平衡、下肢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分。
  1.6.1 平衡功能评分  使用Berg量表评分[9]。Berg平衡量表共14个项。每项低限为0分,高限为4分,总分56分。
  1.6.2 下肢功能评分  使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10]。下肢共34分,共7项,每项下分不同小项,共17项,每一项为0、1、2分3个分值,0分表示能自主活动,1分表示有部分自主活动,2分表示正常活动。
  1.6.3行走能力评分  使用Holden步行分级[11]。Holden 分为0~5级,0级:需要轮椅不能行走或2人协助才能走;1级:需双拐或1人连续搀扶帮助才能行走;2级:需1人连续或间断帮助或使用工具帮助平衡和安全;3级:需要由人口头领导,不要触摸身体,可以走路但不正常,不够安全;4级:在平地上独立行走,但在斜坡、楼梯或不平的地面上需要帮助或监控;5级:完全独立。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多时点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使用Ridit测试计数分级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Berg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Berg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后,两组Berg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Fugl-Meyer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Fugl-Meyer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下肢Fugl-Meyer评分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下肢的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2.3两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比较
  两组治疗前Holden行走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两组Holden行走能力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个疗程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olden行走能力分级显著增加(P<0.05)。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3 讨论
  人体在活动时或受到外力时,保持稳定姿势、自我调节和保持姿势的能力就是平衡能力。脑卒中患者行走能力的康复受到平衡障碍的严重影响。中风患者要恢复行走首先要达到的条件之一就是动静态的平衡。中风患者对躯干的控制、对正常步态的控制均与患者的动静态平衡高度相关。脑卒中患者对恢复其下肢功能和行走能力最有价值的是平衡控制功能。一些研究表明,促进身体活动,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首先要恢复平衡功能。我们可以通过评估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了解患者的康复进程。因此,临床治疗的关键是促进中风患者恢复平衡能力。所以偏瘫患者恢复行走的重要环节是恢复平衡能力,中风患者脑细胞损害,高位中枢的平衡觉神经受损,无法控制低位中枢,导致失衡,肌肉协同作用丧失[12]。卒中患者只能使用肌肉的协同作用活动,缺乏选择性行动。屈肌伸肌不能很好的协同,发生了完全屈曲或完全伸展模式,从而限制了正常功能,出现异常步态。因此,卒中患者行走不完全由肌肉收缩、伸展决定,而是打破错误的运动模式,从而建立正确的协同机制,病位在中枢而非周围肌肉,此外,正常人的运动由锥体束、椎体外系主导,小脑、前庭等共同参与,使运动平衡,而病灶又影响到交叉小脑神经功能[13],交叉小脑功能使皮层兴奋性冲动不能到达小脑半球细胞,因此,小脑半球活动减少并发生功能性抑制,会影响中风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表现为身体向一侧偏,下肢负重下降,不能保持正常姿势,无法移动重心等,导致行走能力下降[14]。中风后,通常通过普通的患肢训练结合步态训练提高平衡功能。中风后平衡功能的恢复效果不是很理想,因此有必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脑与经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脑主宰躯体运动要通过协调阴阳、运行气血等实现。该疾病属于祖国医学“中风”、“偏枯”范畴,早在《内经》中可见记载,如《内经·素问》中提到:“所以中风瘫痪者……多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皆为热甚故也。”《灵枢·海论》:“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其主要发病机制是髓海空虚,表明中风的不平衡在大脑中。
  在中医治疗方法中,针灸治疗对中风和中风后遗症有显著影响。现代研究认为针刺治疗的机制有:针灸可以加快脑血管形成侧支循环,软化血栓,增加局部血流量。尽快恢复因突然血流中断引起的脑内微循环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针灸可改变血流动力学,加快血流,改善血液携氧能力,提供病灶周围细胞的氧气,促进脑细胞的修复;针刺能激活血浆纤溶系统,使病灶处的血块尽快吸收溶解,帮助卒中尽快恢复神经功能;针刺也能改善血液黏稠度、凝血功能。很多文献证实,针灸能降低血液的黏度和血小板的聚集作用,舒张血管和增加血液流速和流量,这些机制可能是针灸调节血流机制并恢复自主神经血管功能的不平衡,某些反射弧中的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被激活,大脑皮层开始“功能重组”[15],肌力、肌张力之间的拮抗作用自行调整,使肌群之间协调平衡。
  焦氏头针[16]是现代医学的产物,结合了传统的治疗手段,焦顺发认为,大脑皮层的功能与其对应的投射区有关,因此,根据头皮上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提出了14个区域的头皮刺激区域,如运动区域、感觉区域、眩晕区域、语言区域和平衡区等。平衡区是小脑脑干的投射定位区,影响小脑脑干的平衡功能。故选择在平衡区小脑投射点进行针灸和电刺激可以使脑干小脑区血供改善,协调平衡,鼓舞阳气上荣脑髓,促进该区功能恢复[17],随着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融合,许多文献证实传统针灸结合现代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平衡恢复起到很好的作用[18-20]。
  本研究选择焦氏平衡区电针结合康复,能够从机体上下共同作用,调节与训练双管齐下,进而整体性提高了疗效,提升了平衡功能,从而改善下肢能力,增加行走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研究显示,在治疗1个疗程和2个疗程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这两种方法均可以显著提高中风患者平衡其下肢活动和行走的能力。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1)。结果显示,与常规针刺组相比,1个疗程后治疗组下肢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明显改善。2个疗程后,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焦氏平衡区增加电针治疗能在早期改善平衡及下肢功能改善,提高行走能力,降低跌倒风险。
  綜上所述,本研究结果提示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提高中风患者的平衡、下肢功能和行走能力,且降低跌倒风险。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陈生弟. 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70-171.
  [2] 瓮长水,毕胜,谢远见,等. 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时间-距离因子临床决定因素的分析[J]. 中国临床康复,2003, 7(3):1920.
  [3] 陈进,倪朝民. 脑卒中患者生存治疗评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4):377.
  [4] 谢财忠,刘新峰,唐军凯. 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与自理能力的相关性[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2):149-151,155.
  [5] 张蕲. 中风患者生理缺损与平衡功能的关系[J]. 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20(4):184.
  [6] 刘四文,刘海兵,唐丹,等. 躯干控制训练感受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2,24(3):165-166.
  [7] 郭淑娟,孙飒,米勇. 近5年针灸治疗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现况[J]. 新疆中医药,2015,33(1):80-82.
  [8] 全国脑血管会议.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学杂志,1996,6:379.
  [9] 金冬梅,燕铁斌. Berg平衡量表及其临床运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8(3):155-157.
  [10] 王玉龙. 康复评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331-334.
  [11] 周维金,孙启良. 偏瘫康复评定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0.
  [12] 袁强强,李佩芳. 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针刺[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7):980-983.
  [13] 郎森阳,朱克.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临床意义[J]. 国外医学·脑血管分册,1995,3(1):39-41.
  [14] 陈惠君,朱雨岚,邹子奇,等. 平衡训练对不同年龄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12):203.
  [15] 邢军,常丽静,王艳君. 调督通脑针法治疗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90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5,21(10):1298-1299.
  [16] 焦顺发. 头针[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44.
  [17] 游璐. 头针及背俞穴配合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6(6):44-45.
  [18] 何希俊,张志强,谭吉林,等.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平衡障碍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2008,7(27):7-8.
  [19] 徐华,唐巍.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队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有效性的系统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1):55-61.
  [20] 李国辉,陈惠,何宇峰,等. 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2006,22(6):11-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906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