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护理对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血压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22.0±8.2)mmHg、(83.1±8.2)mmHg;对照组分别为(138.6±11.7)mmHg、(95.3±7.5)mmHg;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为(39.7±5.4)分、(41.0±5.1)分;对照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为(49.1±7.5)分、(51.2±5.4)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高血压的护理中效果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改善不良心态,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 心理护理;高血压; 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2-182-01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并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该病需要长期治疗,在治疗中患者普遍存在不良情绪[1],从而导致依从性降低,影响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采取心理护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6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收缩压在140mmHg及以上或舒张压在80mmHg及以上;经临床明确诊断,为患者解释本试验,患者对本次试验知情同意。排除精神疾病患者、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患者、意识障碍患者。将患者按照入园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1例,男13例,女18例;年龄40~69岁,平均(57.1±3.6)岁;病程1~15年,平均(7.1±1.9)年;文化程度:文盲有4例,小学有8例,初中及高中有11例,大专及以上有8例;对照组31例,男12例,女19例;年龄42~67岁,平均(56.8±3.4)岁;病程1~14年,平均(6.8±1.7)年;文化程度:文盲有3例,小学有7例,初中及高中有13例,大专及以上有8例;两组在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主要包括为患者制定合理饮食计划,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患者适当进行运动,增加抵抗力;嘱患者严格按照医嘱用药,提高依从性。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和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个性特点,总结出患者目前出现的不良心理,其中高血压患者常见的不良心理包括:焦虑、恐惧、烦躁不安、抑郁孤独等[2];对以上心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如下:①焦虑、恐惧心理:高血压患者对疾病不够了解,当得知高血压后对治疗过度担心,同时高血压需要长期用药治疗,易反复发作,导致焦虑、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应介绍高血压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有争取的认识,保持良好的心态;为患者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表,适当进行运动,有利于改善患者睡眠,还可改善不良心态,从而减轻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②抑郁、孤独心理:高血压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部分老年患者长期自己居住,在患病后感到孤独,长期受疾病困扰出现抑郁情况,甚至出现厌世。护理人员应态度和蔼,做到亲切、周到的服务,使患者感受到温暖,同时嘱患者家属多陪伴和关怀,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从而分散注意力,从孤独、抑郁情绪中解脱,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治疗效果。③烦躁不安心理: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高血压的特效药物,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初期血压控制稳定,随着病情延长血压又有所上升,患者对治疗认识不足,当疾病未得到明显控制后,出现烦躁不安等心理;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为患者讲明高血压治疗是长期过程,嘱患者调整好心态,良好的心态更有利于疾病治疗效果,达到身心兼治的效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收缩压、舒张压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情况,采取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焦虑、抑郁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取SPSS2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当P<0.05时代表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对比 干预前,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57.5±10.3)mmHg、(104.5±9.6)mmHg;对照组分别为(155.2±12.1)mmHg、(103.2±8.1)mmHg;P>0.05;干预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为(122.0±8.2)mmHg、(83.1±8.2)mmHg;对照组分别为(138.6±11.7)mmHg、(95.3±7.5)mmHg;P<0.05。
  2.2 焦慮、抑郁对比 两组干预前焦虑抑郁评分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为(39.7±5.4)分、(41.0±5.1)分;对照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为(49.1±7.5)分、(51.2±5.4)分;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小结
  高血压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该病由环境因素、遗传因素、肥胖因素、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综合征,该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加上有正确的饮食、运动计划,可有效控制血压。但高血压患者普遍存在不良心理,主要是由于患者对疾病不了解,对治疗信心不足等导致。而不良心理会导致治疗依从性降低,导致血压上升[3];本研究通过对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使患者对疾病有足够了解,在生活中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疾病,增加治疗的信心,从而促进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风珍,王瑞玲.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3(5):154-155.
  [2] 杨玉妹.心理干预对高血压病人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首都医药,2014,25(12):3539-3540.
  [3] 张琦.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2):199-2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14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