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伤口造瘘口护理方法的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伤口造瘘口护理方法的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关注患者的基础护理、生命体征及腹部体征。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成立伤口造口小组对伤口造口进行管理;使用造口粉、皮肤保护膜、防漏膏辅助用品保护造口周围皮肤;伤口换药用水胶体替代纱布;加强与患儿家属沟通、心理护理并指导家属参与造瘘袋的更换。结果:对比两组患儿伤口感染发生率、造口周围皮炎发生率、住院时间。观察组患儿各项指标较为理想,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伤口造瘘口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降低伤口感染发生率、造口周围皮炎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后续工作中可予以推广。
  【关键词】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造瘘口护理;新型敷料
  【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2-138-02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一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常见的一种获得性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1]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早产儿及低体重儿的增多,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有增加趋势,成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重要死亡原因。因此,加强对NEC防治的研究是新生儿科非常紧迫的课题[2]。NEC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数临床医师及基础研究者认为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继发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早产、感染、肠壁缺血后再灌注损伤是引起NEC的主要原因[3]。目前一般采用手术造瘘的方式进行治疗,效果较为理想。但在术后进行伤口造瘘口护理时,过去重视基础护理及生命体征的观察,对伤口造口缺少系统的管理。研究指出优化的综合护理方式可有效减少伤口感染发生率和造口周围皮炎发生率,本研究针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对比分析,所获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对照组,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1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21例患儿中,男患儿12例,女患儿9例,且均为新生儿,年龄14-45天,平均年龄25.06±1.93天。对照组21例患儿中,男患儿15例,女患儿6例,且均为新生儿,年龄13-46天,平均年龄22.12±1.87天。手术方式上两组均行剖腹探查术+肠造口术,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术一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儿均为新生儿;
  (2)所有患儿满足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诊断标准;
  (3)患儿均行剖腹探查+肠造口术。
  1.3 方法
  1.3.1 改进造口护理方法 在术后护理过程中,由于伤口与造口相邻,易污染伤口,造成伤口感染,这给我们护理带来了挑战。刘立、李忠忠等的研究证明了护肤粉、皮肤保护膜预防和抑制接触性皮炎的作用。保护膜带有一点黏性,不仅不影响造口袋的粘贴效果,而且会使造口袋粘贴更牢固,减少排泄物对创面的刺激利于创面愈合。观察组在科室成立伤口造口小组,其小组成员均取得伤口造口专科护士资质,使用造口辅助用具皮肤保护膜、造口粉、防漏膏后再贴造口袋,每3天更换一次,减少护士工作量,也使患儿造口周围得到有效的保护,同时增加造口袋底盘黏贴的牢固性,从而减少患儿造口周围皮肤问题的发生。
  1.3.2 伤口护理 传统换药纱布会使伤口干燥并且结痂不利于上皮的爬行,并且换药容易因粘连而损伤新鲜肉芽,不利于组织愈合。观察组采用水胶体换药。水胶体敷料是一类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新型创面敷料,由明胶、果胶和羧甲基纤维素钠混合形成。可以在伤口周围形成一个闭合性屏障避免周围异物的污染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运用水胶体在NEC患儿伤口中可以吸收少量到中量渗液,而且可避免造口袋渗漏导致排泄物对伤口的污染,有效减少傷口感染的发生,促进伤口愈合。
  1.3.3 心理护理 由于NEC病情比较严重,死亡率较高,患儿痛苦较大,并发症较多,重症监护时间较长,加上住院治疗期间家长探视时间又少,医疗费用又贵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家长往往会陷入一种十分焦虑、担心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心理上有不安全感,害怕患儿随时都可能离开,就会产生情绪波动,烦燥不安,护理人员要关怀备至,安抚家长的情绪,医生要及时解释病情变化,使其了解患儿病情动态,让家长有种信任感和建立自信心。同时医护人员要了解其心情,认真听取和鼓励家属倾诉内心感受,并给子支持相理解,多关心帮助患者家属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患儿的治疗和护理,待病情稳定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让家属对患儿进行探视。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有利于患儿病情恢复,也利于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
  1.3.4 健康宣教模式的改变 NEC患儿关瘘术一般在术后3到6个月,这期间家属对患儿的造瘘口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不当,会出现诸多的并发症。观察组由伤口造口专科护士给予同质化健康宣教,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给家长介绍造瘘口辅助产品及其作用;第二阶段指导家长观看换造瘘袋过程,鼓励参与;第三阶段详细介绍拆除造口底板、裁剪和黏贴造口袋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第四阶段由家长亲自给患儿更换造口袋,专科护士及时给予指导纠正。出院后若出现造口问题也可在伤口造口门诊寻求帮助。这样家属能够有效掌握造口的护理方法,减少出院后照顾患儿的忧虑,减少患儿造口并发症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本次调查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儿的伤口感染发生率、造口周围皮炎发生率、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调查所用统计学软件为 SpSS20.0。计量资料方面,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调查对比,对照组伤口感染6例,感染发生率28.5%,造口周围皮炎8例,皮炎发生率38.09%;观察组伤口感染3例,感染发生率14.2%,造口周围皮炎2例,皮炎发生率23.8%。对比发现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情况如表1所示。
  2.2 两组的住院时间 通过调查对比,发现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19.8天,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14.1天,住院时间更理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情况如表2所示。
  3 讨论
  3.1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于患病新生儿群体、早产儿群体,属于获得性疾病。该病的典型特征是肠深层组织以及粘膜坏死,71%的病例发病位置处于回肠末端。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部分学者认为肠缺血损害可破坏肠道产生粘,导致细菌入侵,使组织被破坏、死亡[7]。目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一般以手术造瘘方式进行治疗,给予患儿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将坏死的肠组织切除,之后予以造瘘,代替肠组织功能,由于新生儿体质特殊,在造瘘术过后应强调有效护理。
  3.2 目前的常规护理,强调基础护理及生命体征监测,以便了解患儿病情和感染等情况,随时调整治疗和护理方案。综合护理干预强调对伤口造口的重視,护理造瘘口时伤造口小组应用新型造口辅助用具皮肤保护膜、护肤粉、防漏膏保护皮肤。在伤口护理方面观察组应用了水胶体保护伤口,促进伤口愈合,优化了护理方案,提升了护理有效性。此外要求护理人员进行专业且同质化的健康知识宣讲,使患儿家属掌握更换造口袋方法、护理技巧、日常生活指导等提升护理的延伸性。结果上看,观察组患儿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下,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上,观察组为14.1(±2.2)d,优于对照组的19.8(±4.1)d,体现了综合护理干预的积极价值。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术后伤口造瘘口护理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有利于提升护理成效,后续工作中可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余蓓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研究进展国际[J].儿科学杂志,2010,36(6):122-125
  [2] GoudoeverHV, 陈超, 张蓉.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热点问题[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1, 6(4):321-323.
  [3] 冯杰雄.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现状[J].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06, 27(7):386-38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15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