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心理护理干预在急诊科清创缝合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在急诊科清创缝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科接受的清创缝合术患者中,抽取6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结果: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焦虑、恐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焦虑、恐惧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清创缝合术中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恐惧情况。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急诊科;清创缝合术;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R36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2-131-01
  外伤是急诊科常见病症,通常急诊科外伤发病突然,加之外伤疼痛剧烈,给患者身心均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清创缝合术是外伤治疗的有效手段,但基于外伤的疼痛、心理的压力等使得患者在清创缝合过程中容易发生较多的生理应急反应,不利于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1]。鉴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34例实施清创缝合术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旨在降低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确保手术顺利实施。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急诊科接受的清创缝合术患者中,抽取68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4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18~54岁,平均年龄(36.0±18.0)岁。观察组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6.5±1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伤口损伤程度、污染情况等进行评估,给予止血处理等护理,观察组在此护理基础上增加实施心理护理干预:(1)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第一时间积极接待患者,并真诚、耐心地抚慰患者,通过有效的交谈掌握患者受伤原因,并及时练习患者家属陪同,以降低患者不安的情绪;(2)主动为患者介绍手术室、病区环境以及相关制度,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禁止窃窃私语,要态度严谨,任何交谈都应当让患者听见,对于不适当的言语、交谈则禁止讨论,以促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建立;(3)為患者详细讲解其创口严重程度,并告知其清创缝合术步骤、手术的必要性,术后可能留疤等情况,以及手术期间相应的注意事项等,促进患者做好心理准备;(4)通常清创缝合术患者大多处于清醒状态,手术时需要实施局部麻醉,护理人员要及时为患者讲解麻醉的必要性、作用,以及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晕血、晕针等情况,对于此种患者可通过交谈、或为其讲解术后注意事项、饮食禁忌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从而充分配合手术。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采用HAMA对患者护理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焦虑、恐惧)进行评分,0~4分,0分无焦虑、抑郁,4分最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究68例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纳入SPSS21.0处理,使用(x±s)表示采用t对比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下表1分析可见,两组患者护理前焦虑、恐惧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不同方案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恐惧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外伤伤口大多存在伤口污染想想,患者受伤后伤口暴露使得感染机率增加,不利于伤口愈合,急诊科接到外伤患者后需要立即进行清创处理以及缝合,由于伤口疼痛、清创缝合过程中对患者伤口以及周围组织带来的损伤使得患者疼痛加剧,加之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手术器械,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恐惧可心理压力,不利与临床治疗的顺利开展。
  卢娉[2]在研究中发现对清创缝合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率、肾上腺激素含量,从而降低患者复兴情绪应急反应。本研究中对清创缝合术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得到了显著改善,通过积极接待、真诚、耐心地抚慰患者和家属陪同有效降低了患者不安的情绪;通过主动为患者介绍手术室、病区环境以及医护人员严谨的态度有效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通过为患者讲解手术相关知识以及转移晕血、晕针患者注意力有效促进了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综上所述,在急诊清创缝合术患者护理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确保清创缝合术顺利开展,是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璐, 王旭, 王雪梅,等. 心理护理降低急诊科清创缝合术患者应激性反应的效果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9):18-19.
  [2] 卢娉. 急诊清创缝合术患者负性情绪应激反应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82):405-4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150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