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低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低剂量米非司酮应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7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36例。对照组给予高剂量米非司酮治疗, 实验组给予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分泌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略低于治疗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97.22%略高于对照组的91.67%,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9, 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 P<0.05)。结论 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 低剂量米非司酮与高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相当, 但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安全性更高,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关键词】 低剂量米非司酮;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1.072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活性的内膜细胞种植在子宫内膜以外位置的妇科疾病[1]。育龄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发年龄, 其中76%患者为25~45岁。有报道称, 绝经后用激素补充治疗的女性也有发病者。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生育多、生育早者。近年来,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有统计发现, 每10个育龄期女性就有一个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2]。子宫内膜异位症以痛经、月经异常、不孕及慢性盆腔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正常的生活。临床在治疗该病上以米非司酮治疗为最常见, 且效果较好。但临床经研究认为, 高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会影响患者内分泌水平, 并增加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 经研究认为, 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取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效果更佳。为此,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采取低剂量及高剂量米非司酮治疗, 进一步明确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72例子宮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且年龄>20岁, 并排除精神疾病、高血压、心脏病、肝肾心脑血管等重要器官严重损伤者、血液疾病者, 其他妇科疾病者及精神意识不清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36例。其中实验组年龄22~42岁, 平均年龄(32.57±5.14)岁;病程3~7年, 平均病程(3.77±1.45)年;临床表现:12例痛经, 8例性交痛, 8例月经不调, 8例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Ⅰ期6例, Ⅱ期8例, Ⅲ期15例, Ⅵ期7例。对照组年龄21~43岁, 平均年龄(33.25±4.96)岁;病程3~7年, 平均病程(3.83±1.42)年;临床表现:13例痛经, 7例性交痛, 10例月经不调, 6例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Ⅰ期7例, Ⅱ期8例, Ⅲ期15例, Ⅵ期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高剂量米非司酮口服治疗, 12.5 mg/次, 1次/d。实验组患者给予低剂量米非司酮口服治疗, 6.25 mg/次, 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分泌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①内分泌水平:包括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等指标。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用药后色素沉淀、血糖异常、肝功能损伤等。③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级别, 具体为:显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全部消除, 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有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有一定改善, 各项指标基本恢复至正常;无效: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有任何改善甚至加重, 各项指标均未有任何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内分泌水平比较 治疗前, 实验组患者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分别为(4.15±2.37)IU/L、(6.93±3.04)IU/L、(579.57±90.26)pmol/L;对照组患者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分别为(4.32±2.40)IU/L、(6.80±3.29)IU/L、(591.31±92.53)pmol/L。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分别为(4.01±1.58)IU/L、(6.88±3.26)IU/L、(572.12±125.39)pmol/L;对照组患者分别为(4.25±1.62)IU/L、(6.76±3.16)IU/L、(581.04±119.98)pmol/L。治疗前, 两组患者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卵泡雌激素、黄体生成素、雌二醇水平略低于治疗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实验组患者显效25例, 有效10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患者显效14例, 有效19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1.67%。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59, P>0.05)。   2. 3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发生色素沉淀1例, 肝功能损伤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患者发生色素沉淀3例, 血糖异常2例, 肝功能损伤4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00%。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58, P<0.05)。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及难治疾病之一, 目前尚无明确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异位内膜周期性出血及其周围组织纤维化, 形成异位结节、痛经、慢性盆腔痛、月经异常和不孕等主要症状。病变可波及所有盆腔组织和器官, 如脐、膀胱、肾、输尿管、肺、胸膜、乳腺, 甚至手臂、大腿等处, 但绝大多数位于盆腔脏器和壁腹膜, 以卵巢、宫骶韧带最常见, 其次为子宫及其它脏腹膜、阴道直肠隔等部位[3], 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与生活。有数据统计发现, 有约35%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会并发不孕, 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一般都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 而选择药物治疗[4]。因此临床在治疗该病上以缓解疼痛及保证生育为主要目的。临床在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有中藥、西药两种方式。其中, 西药米非司酮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得到了临床及患者的认可。米非司酮属于激素药物, 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到改善作用, 在短时间里能调节女性的内分泌失调, 抑制其雌激素, 缓解痛经、月经异常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 从而抑制和缓解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症[5]。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米非司酮可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大量服用此药物, 女性会出现恶心、月经异常、内分泌紊乱等症状, 而患者一旦停药,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就会出现复发, 还会愈加严重, 给女性带来严重伤害, 因此在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上应注意用药剂量。
  综上所述, 低剂量米非司酮与高剂量米非司酮治疗效果相当, 但低剂量米非司酮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安全性更高, 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小红. 小剂量米非司酮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34例. 中国药业, 2016, 25(1):101-103.
  [2] 龚文珍, 林彩菊, 张双有. 两种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对比. 临床医学工程, 2014, 21(4):479-480.
  [3] 林琼, 李莉莎, 甘海英.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后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效果观察. 药品评价, 2016, 13(14):43-45.
  [4] 冯敏锋, 吴丽琼, 李文珍, 等. 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4):199-200.
  [5] 刘永刚. 子宫内膜异位症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15):169-170.
  [收稿日期:2018-1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706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