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研究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因素。方法:选取尿液标本350份及粪便标本223份进行临床观察,分析在尿液标本350份及粪便标本223份中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率及发生影响因素。结果:350份尿液标本中不合格发生率9.14%(32/350),在223份粪便标本中不合格发生率10.3l%(23/223),其中导致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标本污染、标本量无法满足检测需求、容器错误、送检不及时、标识错误等因素。结论:在临床粪、尿标本检测过程中存在较多影响导致标本不合格的因素,临床中应在标本采集前对患者实施相应的指导,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检测质量,减少不合格标本现象的出现。
  关键词 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影响因素
  粪、尿常规检验属于临床检测中较为常见及主要的检测方式之一,为了提高临床粪、尿常规检测质量,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临床粪、尿标本检测过程中应针对相应的影响粪、尿常规检验合格率的因素进行相应的分析,在检验前、检验中及检验后进行质量控制[1],提高粪、尿常规检测的质量。为了分析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2018年1-4月选取尿液标本350份及粪便标本223份进行了分析及观察。
  资料与方法
  2018年1-4月选择尿液标本350份及粪便标本223份进行临床观察,尿液标本350份中门诊患者185例,住院患者165例;粪便标本223份中门诊患者89例,住院患者134例。其中,尿液标本350份中不合格标本发生率9.14%(32/350),在粪便标本223份中不合格发生率10.31%(23/223)。本次观察均在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后开展,本次观察均在所有患者及护理人员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实施。
  方法:在临床粪、尿常规检验过程中应将《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粪便及尿液送检标本相关要求作为参考[2],针对临床送检的粪、尿标本检验单中的患者临床资料、标本外观、形状、标本量是否满足检测指标的需求量等进行统计,分析从标本采集至标本送检的时间是否超过,通过各项指标的分析确定标本是否合格,并针对粪、尿标本的不合格影响因素进行相应的分析及统计。
  观察指标:分析在350份尿液标本及223份粪便标本中不合格标本的影响因素。
  结果
  尿液标本350份及粪便标本223份中不合格标本的发生影响因素,见表1。
  讨论
  在临床粪尿检验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粪尿标本不合格现象出现,粪尿标本不合格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无法及时针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准确检出,耽误患者的治疗,甚至不利于患者预后。
  临床粪尿标本检验过程中标本不合格的因素主要包括标本采集量不足、标本被污染、标本的标识书写错误、容器存储错误及送检超时等因素[3],主要发生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标本量不足的原因:尿液标本量不足15.63%,粪便标本量不足26.09%。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未能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年龄特点实施针对性的指导及讲解,患者对于检测指标所需的标本量不了解,导致标本在采集的过程中量较少,无法满足检验指标所需的量。因此,在采集标本前未针对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相应的宣教及指导,针对这种现象应加强我院临床护理人员对于检验相关知识的培训及学习力度[4],提高护理人员对于采集标本的重视程度及认知程度。规定护理人员在指导患者采集标本之前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讲述在检验当天采集粪尿标本的注意事项,注意休息及饮食,避免药物的摄入,结合患者需要检验的指标确定标本的采集量后指导患者如何在采集过程中正确采集粪尿标本,并保证粪尿标本的采集量符合临床检验标本。②标本污染的原因:尿液标本污染31.25%,粪便标本污染34.78%,出现标本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在采集标本之前护理人员未针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指导,由于女性患者阴道分泌物或经期血液混入标本中导致标本被污染的现象出现,针对这种现象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及患者家属在采集标本中及时清洗阴道后再采集或者叮嘱患者在月经结束后再实施相应的检测[5]。③标本标识错误、容器错误及超时送检等发生原因:尿液标本标识错误12.50%,容器使用不当15.63%,超时送检25.00%,粪便标本标识错误8.70%,容器使用不当8.70%,超时送检21.74%。在粪尿标本检验过程中出现容器错误、标识错误及超时送检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未接受相关检验方面知识的严格培训,对于标本采集认知不足,在收集患者标本时未及时认真地核对信息,相应的查对制度未实施,在工作过程中将标签贴错,放错容器及未将患者的信息粘贴上去等,在标本采集后未能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送检等导致标本不合格现象的出现。在临床检验过程中检验科应制定严格的采集标本、送检标本及检验标本的具体流程、查对制度及时间规定等,制定相应的责任制制度,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标本采集及送检的重视程度,强化临床护理人员的检验基础知识及责任心,由科室内2名或2名以上护理人员对标本的信息等进行查对、交接,及时发现标本采集及送检过程中存在的不合格现象并进行相应的解决[6]。针对标本检验标识及相关信息进行相应的规范书写,保证标本申请检验单与实际的检验单信息完全相符,规定护理人员在采集标本后2h内送检,及时核对标本容量是否满足检验需求,提高临床粪尿常见检验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在临床粪尿常规检验过程中由于标本量不足、標本标识错误、标本送检超时、标本污染、容器错误等因素导致标本不合格现象的出现,因此临床中应针对这类现象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提高临床粪尿常规检验的质量及合格率。
  参考文献
  [1]王洪燕.临床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改进策略[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9): 11788-11789.
  [2]张红伟导致尿、粪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相关因素探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8):410-411
  [3]盛玲玲探讨影响临床尿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生物技术世界,2016,29(1):73
  [4] 吕青青,卜金县临床尿液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l5(3): 60-61.
  [5]刘英,张燕.尿粪便常规标本接收中不合格原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6,23(3):245-246.
  [6]葛雪微,王青云,兰梅,等.分析尿常规、粪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的相关因素并探讨相应对策[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7,37(8):348-34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710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