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50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及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 实验组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流灌注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3, 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双侧大脑峰流速及平均峰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双侧大脑峰流速及平均峰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实验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 两组血流灌注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流灌注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实验组(0.85±0.15)高于对照组(0.62±0.1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2, P>0.05)。结论 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 疗效确切, 有效提高了缺血区血流灌注水平, 不良反应轻微, 值得采用。
  【关键词】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老年急性脑梗死;不良反应
  作为世界范围内致残率最高的心脑血管疾病,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近年来的发病率始终居高不下, 有着高发病率、病死率及高致残率特点, 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群体, 在老龄化趋势日趋深入下, 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将进一步升高, 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1]。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在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中取得了显著进展, 通过对缺血区微循环重构、改善脑血流灌注及局部脑组织能量代谢等对患者缺血区神经功能损伤进行修复, 进而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 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 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50例。实验组中, 男26例, 女24例;年龄62~83岁, 平均年龄(72.5±3.6)岁;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5±1.1)年。对照组中, 男28例, 女22例;年龄61~82岁, 平均年龄(71.5±3.3)岁;病程1~6年, 平均病程(3.5±2.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入院后均先给予常规疗法, 包括吸氧、解痉、降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清除自由基等。对照组同时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 口服用药, 100 mg/d, 分早晚服用, 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 口服用药, 20 mg/d, 分早晚服用。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 每12小时 静脉滴注100 ml, 每次滴注时间控制>40 min。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流灌注指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 4 疗效判定标准[3] 治疗后, 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消失, 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流灌注指数均达到正常范围, 视为显效;治疗后, 临床症状均减轻, 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血流灌注指数改善, 视为有效;治疗后, 症状无变化, 甚至病情恶化, 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患者中, 显效46例(92.0%), 有效3例(6.0%), 无效1例(2.0%), 总有效49例、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中, 显效40例(80.0%), 有效2例(4.0%), 无效8例(16.0%), 总有效42例、总有效率为84.0%;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3, P<0.05)。
  2. 2 兩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双侧大脑峰流速及平均峰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双侧大脑峰流速及平均峰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实验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 3 两组治疗前后血流灌注指数比较 治疗前, 两组血流灌注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流灌注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实验组(0.85±0.15)高于对照组(0.62±0.1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实验组发生1例轻微恶心呕吐、1例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发生 3例恶心呕吐、2例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2, P>0.05)。
  3 讨论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新型药物, 该药物可在缺血性脑卒中多个靶点上起作用, 作用机制包括将脑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前列环素水平提高, 对谷氨酸释放抑制, 并对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活性抑制,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对血管结构完整性进行保护, 解除微血管痉挛, 增加缺血区脑血流, 使脑微循环得到改善, 增加缺血区周围血管血流 量[4, 5]。同时, 还能增强抗氧化酶活性, 对自由基的产生及炎症反应发生进行抑制[6]。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8.0%,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5.983, 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双侧大脑峰流速及平均峰值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双侧大脑峰流速及平均峰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实验组升高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前, 两组血流灌注指数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血流灌注指数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 且实验组(0.85±0.15)高于对照组(0.62±0.11),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出现了轻微恶心呕吐、皮疹, 但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82, P>0.05)。血流灌注指数高低与脑梗死发生及进展有密切联系,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 不仅有着较为明显的疗效, 还能改善患者脑组织血液循环, 增加机体血液灌注量, 有效减少了脑部血栓的形成[7, 8]。
  综上所述,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 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 不良反应少, 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 熊文莉, 何晓英.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 34(23):2686-2689.
  [2] 郑薇薇. 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近远期效果观察. 河南医学研究, 2018(22):4094-4095.
  [3] 姚兰. 丁苯酞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研究. 中国疗养医学, 2018, 27(12):1314-1316.
  [4] 刘小军, 吴开毅, 刘南午, 等. 巴曲酶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8, 34(15):1751-1754.
  [5] 冯少岩. 丁苯酞注射液及丁苯酞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比较研究. 中国处方药, 2018, 16(8):61.
  [6] 王东, 张咏, 潘金保, 等.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5, 22(3):160-162.
  [7] 黄旭玲.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28):123-124.
  [8] 程超嬋, 涂汉明, 应爱娟, 等.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5, 31(23):2293-2296.
  [收稿日期:2019-01-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36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