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刀联合局部阻滞治疗弹响指的临床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弹响指患者临床治疗实施针刀与局部阻滞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60例弹响指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局部阻滞治疗, 观察组患者行针刀联合局部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33%,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弹响指行针刀联合局部阻滞治疗效果理想, 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提升其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 针刀;局部阻滞;弹响指;疼痛症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30
  弹响指在临床中被称为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 是临床常见手外科疾病之一, 在我国女性群体及长期从事打字工作人群中发生[1]。该疾病的病因为拇指伸屈频繁, 导致屈指肌腱和患者腱鞘之间进行多次反复摩擦而造成功能受损, 进而引发无菌性炎性病变, 对患者的手指手掌功能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常见的局部阻滞和物理疗法单一用于该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 为此本次选取30例弹响指患者开展了局部阻滞联合针刀治疗, 旨在探究联合治疗方案对该疾病的疗效,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弹响指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 各30例。对照组中男15例, 女15例;年龄28~66岁, 平均年龄(45.3±7.1)岁;病程2个月~2年, 平均病程(1.7±0.9)年。观察组中男17例, 女13例;年龄29~68岁, 平均年龄(46.2±7.3)岁;病程3个月~2年, 平均病程(1.8±1.0)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行局部阻滞治疗。①术前帮助患者选择仰卧位或坐位, 在治疗台上将患手掌心朝上放置, 在手腕处放置软枕垫起。指导患者首先伸直手掌然后屈指, 观察硬结移动情况, 当其受阻时确定此处为狭窄腱鞘近端, 设为A点。继续进行被动缓慢屈指, 增粗腱鞘经过狭窄位置时医生手下感觉到弹跳或弹响时指导患者伸指, 硬结往回移动受阻时说明此处为狭窄腱鞘远端, 设置为B点。使用医用记号笔连接AB点, 两点间直线距离为狭窄腱鞘环形长度, 是需要进行松解处理的部位。②阻滞疗法, 对局部皮肤进行局部清洁和消毒处理, 选择适量地塞米松作为阻滞液, 从B点进针向A点刺入, 回抽无回血则推注阻滞液0.5 ml, 再刺入腱鞘, 无回血则推注阻滞液1.5 ml, 5 min后进行后续治疗。
  1. 2. 2 观察组 行局部阻滞联合针刀治疗。术前准备及局部阻滞方法同对照组, 针刀疗法操作如下:指导患者屈指伸指已确定进针点, 医生一手将患者患指握住并将其位置在外展状态, 另一手持针刀, 确保刀口线方向与患者肌腱纤维相同, 针体从B点刺入, 针刀在皮下按照B至A方向进行3下纵向纵切, 当针刀触及肌腱以上即可, 切割时可听见声音, 且针刀感到突破状即可, 避免切割过深损伤患者肌腱。再从A向B点反向纵切, 将针刀提至皮下并让患者屈指, 若仍存在弹响可再次进行上述操作直至弹响消失。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 VAS评分[3]共10分, 最低0分, 最高10分, 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疼痛情况越严重。②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4]:治疗后患者手指手掌处肿痛症状完全消失, 屈伸无异常, 且弹响、交锁等情况已经消失评定为治愈;治疗后患者手指手掌处肿痛症状明显缓解, 手部活动时仍伴有轻度在可承受范围内疼痛, 交锁现象消失评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疼痛程度、弹响、交锁现象仍存在或加重评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33%,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中医学将弹响指归属为“筋痹”范畴, 认为其病因为外伤、长期劳损导致患者手部经筋受损, 造成其经脉阻滞, 气血受阻, 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观点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为手部腱鞘长期反复机械性摩擦引发的无菌性炎症, 长期迁延导致患者腱鞘发生狭窄和增厚情况, 造成患者指屈肌腱变形膨大, 产生疼痛症状, 影响其拇指屈伸[5]。
  局部阻滞是该疾病的常见疗法, 通过麻醉镇痛类药物的局部应用, 有效发挥消炎镇痛作用, 同时还可扩张血管, 促进血液循环, 进而缓解患者临床症状[6], 但是该种治疗方法属于治标不治本, 无法彻底根治患者病因, 同时曲安奈德属于激素类药物, 不良反应严重, 因此整体临床疗效较差。而针刀疗法则包含了中医的针和西医的刀, 属于一种微创手术, 设备及操作简单, 对患者创伤轻微, 术后无需进行缝合, 针刀疗法能够有效松解剥离患者病变结节, 可从根本上消除弹响指病因, 结合局部阻滞可有效降低患者痛苦, 进而保证患者手术安全性以及临床疗效[7]。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 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33%, 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3.33%, 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局部阻滞联合针刀治疗的效果相比单用局部阻滞疗法更理想。
  综上所述, 弹响指患者行局部阻滞联合针刀治疗效果确切, 可有效减轻患有疼痛, 可在临床中进行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小斌. 小针刀联合局部曲安奈德+利多卡因注射治疗拇指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103例临床观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 30(11):103-105, 109.
  [2] 张云涛, 张涛, 金达银, 等. 针刀配合阻滞疗法治疗屈指肌腱腱鞘炎疗效观察. 湖北中医杂志, 2014, 36(2):70-71.
  [3] 李鸿林, 金剑飞. 曲安奈得配合针刀治疗弹响指26例临床疗效观察.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 14(7):7.
  [4] 李国斌. 不同型号针刀联合局部阻滞治疗弹响指的疗效分析. 中医临床研究, 2015, 7(20):26-28.
  [5] 程科, 李运涛, 罗霄. 小针刀联合臭氧治疗指屈肌腱腱鞘炎的临床观察. 河北中医, 2014, 36(5):718-719.
  [6] 刘振, 孙履东, 赵宏澜. 小针刀疗法配合局部封闭治疗弹响指96例. 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5):62-63.
  [7] 虞冬生, 孙蓓伟, 林恩胡. 小针刀加局注治疗弹响指10例疗效观察. 浙江中醫药大学学报, 2008, 32(5):667.
  [收稿日期:2018-09-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1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