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弥漫浸润型和非弥漫浸润型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对比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弥漫浸润型和非弥漫浸润型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差异。方法 312例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病理学标本结果分为弥漫浸润型组(72例)和非弥漫浸润型组(240例)。收集两组病理结果、印戒细胞癌(SRCC)分期及实验室相关数据。对比两组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神经侵犯程度以及SRCC分期、肿瘤标志物水平。结果 弥漫浸润型组患者与非弥漫浸润型组患者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91、34.150, P<0.05)。弥漫浸润型组患者与非弥漫浸润型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神经侵犯程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7、14.489, P<0.05)。弥漫浸润型组患者与非弥漫浸润型组患者SRCC分期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810, P<0.05)。弥漫浸润型组和非弥漫浸润型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分别为(32.19±8.43)ng/ml、(403.21±63.43)kU/L、(2.53±1.25)ng/ml、(98.23±18.23)kU/L,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結论 弥漫浸润型和非弥漫浸润型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存在一定差异, 具体体现在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及血清肿瘤指标CEA及CA199水平等方面, 通过术前合理分析评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关键词】 弥漫浸润型;非弥漫浸润型;胃印戒细胞癌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2.017
  胃癌在各类恶性肿瘤致死率中位居世界第三, 胃印戒细胞癌为胃癌的一种类型, 近几年在亚洲、美国以及欧洲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 因此加强对胃印戒细胞癌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1]。根据Lauren分型, 胃印戒细胞癌可分为弥漫浸润型和非弥漫浸润型两大类, 前者被认为来源于化生的上皮组织, 后者由胃壁内散在的肿瘤细胞构成[2]。上述两种不同类型胃癌有其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 即便胃镜病理明确诊断, 也容易错误评估分期[3]。因此本文拟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 收集312例胃印戒细胞癌患者, 分析弥漫浸润型和非弥漫浸润型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差异,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312例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是否弥漫浸润分为弥漫浸润型组和非弥漫浸润型组。所有患者均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 有明确的病理学标本, 根据病理学标本结果分为弥漫浸润型组(72例)和非弥漫浸润型组(240例)。弥漫浸润型组男40例, 女32例;年龄44~65岁, 平均年龄(49.68±8.52)岁;病程4.85~7.38个月, 平均病程(5.38±2.57)个月。非弥漫浸润型组男133例, 女107例;年龄46~68岁, 平均年龄(50.34±9.05)岁;病程5.05~7.85个月, 平均病程(5.13±2.78)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①有明确病理学标本;②纳入研究时未接受过抗肿瘤治疗。
  1. 3 排除标准 ①病理信息不全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者。
  1. 4 方法 收集两组病理结果、SRCC分期及实验室相关数据进行记录与分析。
  1. 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神经侵犯程度, 以及SRCC分期、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差异。SRCC分期根据2010年第七版AJCC胃癌TNM分期标准进行评估。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肿瘤部位及浸润深度比较 弥漫浸润型组患者与非弥漫浸润型组患者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91、34.150, 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脉管神经浸润程度比较弥漫浸润型组患者与非弥漫浸润型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神经侵犯程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7、14.489, 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SRCC分期比较 弥漫浸润型组患者与非弥漫浸润型组患者SRCC分期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810, P<0.05)。见表3。
  3 讨论
  胃癌在各类恶性肿瘤致死率中位居世界第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我国从1980~2015年胃癌的发病率增长了12倍[4]。统计数据显示, 2012年我国约有24万余人确诊为胃癌[2]。全球胃癌的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每年约70%的新发病例发生于发展中国家,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数据显示, 我国是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5]。近年来, 随着胃癌预防和筛查技术的进步和普及, 2017年我国胃癌的发病率较1980年显著降低, 2017年我国胃癌发病率下降到0.94/10[4], 但是胃印戒细胞癌在年轻人群中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趋势[6]。
  本次研究中收集收集胃印戒细胞癌患者, 根据病理学标本结果分为弥漫浸润型组(72例)和非弥漫浸润型组(240例)。
  结果提示弥漫浸润型组患者与非弥漫浸润型组患者肿瘤部位、浸润深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91、34.150, P<0.05)。同样有研究收集82例弥漫浸润型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中, 大部分病变的深度都已超出黏膜下层, 70.8%已侵出浆膜外, 而65例非弥漫浸润胃印戒细胞癌患者中, 56%的患者归于早期[7]。因此分析肿瘤的侵犯深度对于判断肿瘤的病理类型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胃印戒细胞癌的进展程度与大体病理类型有关[8-14]。此外本文还发现弥漫浸润型组患者与非弥漫浸润型组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脉管神经侵犯程度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7、14.489, P<0.05);同时, 弥漫浸润型组患者与非弥漫浸润型组患者SRCC分期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810, P<0.05)。可以看出胃印戒细胞癌的整体分期都偏晚, 趋向于进展期胃癌, 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5]。此外本文还发现弥漫浸润型组和非弥漫浸润型组肿瘤标志物CEA及CA199水平分别为(32.19±8.43)ng/ml、(403.21±63.43)kU/L、(2.53±1.25)ng/ml、(98.23±18.23)kU/L,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与肿瘤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的差异有关[16]。   综上所述, 弥漫浸润型和非弥漫浸润型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存在一定差异, 具体体现在肿瘤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浸润深度及血清肿瘤指标CEA及CA199水平等方面, 通过术前合理分析评估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丰富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赵瑞杰, 徐天铭, 张春兰, 等. 以急性无菌性腹膜炎为首要表现的胃印戒细胞癌1例报道.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7, 26(11):1250-1251.
  [2] 王久利, 凌志强. 胃印戒细胞癌研究新进展.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7, 25(4):358-363.
  [3] 刘尧. 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性分析.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7, 34(5):573.
  [4] 刘寅, 陈亮, 陈露露, 等. 胃印戒细胞癌伴肺淋巴管癌病三例并文献复习.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2017, 16(4):341-344.
  [5] 熊秋迎, 熊欣, 胡秀华, 等. K-ras基因状态及ras蛋白表达在胃印戒细胞癌免疫表型分类中的意义. 重庆医学, 2017, 46(15):2027-2029, 2033.
  [6] 薛琰. 胃印戒细胞癌预后相关的meta分析及临床研究. 南方医科大学, 2017.
  [7] 杨柳, 朱曦龄, 杨已起, 等. 非手术治疗钙化性胃印戒细胞癌1例报道. 肿瘤学杂志, 2017, 23(5):458-460.
  [8] 聂爱英, 梁丽娟, 雷超, 等. 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的分析. 现代肿瘤医学, 2017, 25(6):914-917.
  [9] 杨明, 周艳华, 马志刚, 等. 胃印戒细胞癌与非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1, 11(22):4293-4297.
  [10] 沈洁, 魏嘉, 刘宝瑞. 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和生物标志的研究现状.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4(11):1033-1037.
  [11] 常春晓. 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
  [12] 史克志, 陈点点, 李璇, 等. 胃印戒细胞癌与胃部分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广东医学, 2014, 35(19):3062-3066.
  [13] 孙龙. 胃印戒细胞癌66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吉林医学, 2013, 34(13):2523-2524.
  [14] 顧婷. 弥漫浸润型和非弥漫浸润型胃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 浙江大学, 2017.
  [15] 刘翠云, 周宁, 赛福丁·柯尤木. 新疆维、汉两民族胃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 实用医学杂志, 2017, 33(1):83-86.
  [16] 饶翔, 杨丞. HSP27在胃印戒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β-catenin和Vimentin的关系. 现代肿瘤医学, 2017, 25(1):104-108.
  [收稿日期:20108-0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4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