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针灸通过肠道菌群对相关疾病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陈苑平 许金森 郑淑霞

  摘要:肠道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需要众多肠道菌群的参与,与正常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关系。随着各种生物细胞技术、基因检测技术等的发展,人们发现肠道菌群与众多疾病如胃肠道疾病、单纯性肥胖、脑部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肠道菌群与一些疾病的联系已经成为时下较热的研究方向。针灸治疗疾病有独特的效应,研究人员发现针灸能改善肠道菌群的组成结构进而恢复肠道菌群平衡态,认为针灸治疾病可能与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关。笔者就针灸通过肠道菌群对相关疾病的影响进行简单的归纳。
  关键词:针灸;肠道菌群;疾病;调节作用
  中图分类号:R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8-0086-04
   在人體胃肠道内容纳了数百万亿个、种类繁多的微生物,构成一个巨大的微生物系统[1]。不同菌群依据其需氧量不同可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再从菌种的作用方面大致可将肠道菌群分为生理性菌群、条件致病菌和病原菌三大类。肠道菌群在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和病理过程都存在着复杂关联,已成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3 年12 月,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的研究被列入了《Science》杂志发表的十大科学进展[2]。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机体在健康状态下肠道菌群保持在一个动态平衡,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能会被打破,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失调,从而引发各种肠内外疾病[3]。针灸作为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简单、方便以及效果显著的特点,在疾病治疗上针灸有独特的效应。
  1 针灸对胃肠道疾病肠道菌群的影响
  胃肠道功能的紊乱主要是由于有益菌减少、致病菌增多,使得原本处在动态平衡的肠道内环境遭到破坏,于是就出现了各种胃肠道症状。从临床疗效数据总结得出,针灸能够改善患者胃肠道症状、调整肠道菌群,目前已经成为一项有效的胃肠疾病治疗措施。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反复腹痛、腹胀或腹部不适并伴随排便障碍或(和)粪便性状改变为主要表现的肠道功能紊乱的疾病,IBS患者的肠道菌群主要表现为有益菌减少和有害菌增加,针灸对IBS有良性调节作用[4]。包春辉等[5]组发现在隔药灸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温和灸干预下能有效改善IBS-D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疾病的活动,并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有研究人员分析了UC患者的肠道菌群[6],结果显示患者肠道菌群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益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的数量降低,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数量则显著增加,最终导致肠道黏膜生物学屏障损害出现UC的临床症状。张博[7]的团队在临床试验中用自拟扶正平溃汤联合针灸治疗UC,发现此法能够抑制患者的肠道黏膜炎性损害,并且在患者治疗后的粪样检查中发现患者肠道菌群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升高,而致病菌如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也呈下降趋势;她认为,该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促进Th17/Treg 细胞免疫平衡,从而抑制炎性反应有关。侯天舒[8]也在电针刺激UC模型大鼠的实验中发现,电针刺激后模型大鼠的菌群多样性和有益菌含量明显提高,肠道菌群恢复稳定平衡也对UC模型大鼠的肠道菌群有保护作用。
  胃肠道疾病在临床治疗上多采用对症治疗,根据不同的病理因素给与不同的治疗药物如益生菌、抗生素等。相对于内服的药物治疗,针灸能通过调动患者的自愈能力,达到调整肠道菌群的作用。如果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能够调整患者体质,延长治疗效应,大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辅助治疗不仅能够增加疗效还能减少药物带来的副作用。
  2 针灸对脑部疾病肠道菌群的影响
  Chen[9]在研究中发现,肠道菌群可影响大脑的发育和行为表现,认为是通过“脑肠轴”路径进行干预。Braniste[10]发现小鼠肠道细菌在肠道内会生成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会影响血脑屏障渗透性,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大脑的发育和行为表达。近年来,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神经系统疾病之间有着重要关系,认为存在一个“菌群-肠-脑轴”系统,肠道菌群可以通过神经递质、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等途径参与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交互调控[11]。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好发于中老年龄层,临床表现主要有肌张力增高、静息性震颤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人员注意到PD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如胃肠功能紊乱、认知障碍、抑郁、自闭和睡眠紊乱等症状。现如今已有不少研究认为PD的发病机制不起源于脑,而有诸多研究证明PD的发病可能在于胃肠道,并且与肠道菌群有着密切的联系[12]。庞书涛[13]的实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会加剧MPTP诱导的PD小鼠模型提前出现运动症状,并认为无论从行为学的检测还是对脑内各种信息传递介质的表达情况来说,肠道菌群失调都参与了PD的发生、发展。李小军[14]发现针刺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PD的临床症状,并可明显减轻药物的副作用。因此针刺可考虑作为治疗PD的辅助手段,进而在临床上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减少多巴胺制剂的用量,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许多针灸名家的临床经验,确定针灸能延缓PD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肌肉僵直程度、减轻PD药物的副作用,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针灸是否能够阻止PD的病情发展,仍然还需要大量的临床证据和系统评估。
  阿尔兹海默病(AD)是一种表现为认知功能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的疾病,于中老年人中常见。有关于AD和肠道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认为AD的发病可能始于肠道,其影响的机制与“菌群-肠-脑轴”相关。Sudo[15]的研究发现无菌小鼠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发育异常、表现出异常的应激反应,在重建无菌小鼠的肠道菌群后可部分纠正之前的异常表现。还有临床病例的调查中显示,微生物的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AD患者的认知能力[16]。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D患者的总体功能、认知障碍以及日常生活能力[17]。朱晶的观点认为,针灸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保护神经元、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激活海马蛋白激酶、抑制脑组织炎性反应、调节异常蛋白质的水平和上调自噬活性水平等多条途径干预AD[18]。目前针灸根据“菌群-肠-脑轴”干预AD的研究还处于不断深化的状态。   虽然有很多临床试验及实验室研究证明在PD和AD的疾病过程中肠道菌群有很重要的影响,采用调节肠道微生物的方法来治疗脑部疾病的观点为临床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思路。但是由于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仍然还需要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相信针灸对其的治疗机制今后会更加清晰。
  3 针灸对单纯性肥胖肠道菌群的影响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越来越多样化,全世界的肥胖人口数也不断地增多,肥胖逐渐成为了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全球性疾病。肥胖是属于一种代谢性疾病,摄入的能量多余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造成了人体脂肪过多地积累,体重也随之不断增加。
  Cotillard等[19]报道称肥胖患者和非肥胖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差异,发现肥胖患者的微生物基因种类丰富度较非肥胖患者明显偏低,而微生物基因丰富度较低会表现出代谢障碍,因此肥胖患者的体重更容易增加。肠道菌群是脂肪储存和肥胖的环境调节剂,Ley 等[20]首次在实验中发现肥胖与肠道微生物相关联,在同窝生的小鼠中,与体质量正常的小鼠相比肥胖小鼠肠道内的硬壁菌门较多,而双歧杆菌和拟杆菌的数量较少。肥胖是由于能量代谢障碍导致的,肠道菌群参与能量的代谢吸收,肠道菌群在肥胖的发生和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肠道菌群与宿主间的平衡被打破后,肠道微生物群将从能量吸收、脂多糖、短链脂肪酸、胆碱、胆汁酸代谢以及“菌群-肠-脑轴”等多种途径影响机体的营养能量代谢过程[21]。
  在临床实践中,针灸成为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手段之一。许多研究人员发现,在降低肥胖患者体重的同时,患者的肠道菌群也逐渐被调节到正常水平。调节肠道菌群或可成为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新靶点。周莉萍等[22]在针灸干預单纯性肥胖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现:与健康人对比,在针刺前测得肥胖患者的肠道菌群中需氧菌、厌氧菌、大肠杆菌以及类杆菌总数均减少,而肠球菌增加;3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后,有效率为72.22%,肥胖患者肠道菌群中的需氧菌、厌氧菌、肠球菌数均明显减少,类杆菌明显增加。胃肠腑热型的单纯性肥胖患者采用电针的干预方式,调节了肠球菌、肠杆菌以及拟杆菌的数量,达到减重减脂的效果[23]。
  针灸减肥疗效显著但个体化的差异大,治疗时需要辨证施治,且需要患者积极配合改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针灸减肥中的肠道菌群的改变是否是达到减重的机制,仍有待大样本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数据来验证。
  4 肠道菌群与其他疾病的联系
  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肠道菌群的改变,从肠道菌群入手疾病的治疗或许能够增加疗效甚至可能改变疾病的治疗方式[2]。目前有些疾病在治疗方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而针灸对机体有良性调节的作用且有广泛的临床适应症,基于肠道菌群对疾病的影响,将针灸加入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可提高临床疗效。
  肠道菌群与糖尿病也存在着不少联系。Larsen 等[24]的研究中对比2 型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人群的肠道微生物,观察到两种人群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差异,认为2 型糖尿病与菌种数量变化有关。江美玲等[25]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中发现,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中的柔嫩梭菌类群、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属数量明显高于健康人,而大肠杆菌和乳酸杆菌属占总细菌数的比值均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或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针灸对肠道菌群也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因此,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防治中可以通过增加有益菌的摄入来扶植肠道菌群,且针灸外治调节肠道菌群也有希望可成为干预2型糖尿病的新方法。
  肝硬化患者在疾病进程中会出现肠道微生态失衡。研究发现[26],与健康人相比,肝硬化患者的拟杆菌和毛螺菌比例呈显著降低趋势,而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以及链球菌科细菌比例显著增加。肝硬化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后,可能会引发内毒素血症或各种细菌感染,内毒素反复升高会增加肝损害的程度。因此,使用药物或采取其他方法纠正肠道菌群可以对延缓肝硬化症状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起到积极作用。许维丹[27]采用调肝汤配合针灸天枢穴的方法对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态进行4周的干预,与仅给予对症治疗的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腹部症状有明显改善且血浆内毒素水平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患者肠道中肠球菌和肠杆菌数量明显下降,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
  有学者认为心血管疾病与肠道菌群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调节肠道菌群或许能够成为干预心血管疾病的新入口[28]。吕晓明[29]从“心合小肠”的中医藏象理论入手探讨,也得出肠道菌群与冠心病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为从肠道菌群入手临床治疗冠心病提供理论依据。在电针心经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小肠内肠道菌群的影响的实验中观察到,电针心经可能通过增加肠道内益生菌丰度,降低有害菌丰度,调控肠道的微生态平衡,从而起到干预心肌缺血的作用。但是针灸如何调节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缺血心肌的机制仍不清楚[30]。
  在针灸的干预下对以上疾病的临床症状改善以及肠道菌群调节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其中起连接作用的肠道菌群也能不断地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可能将来会有更多疾病能够通过针灸增加疾病改善甚至是治愈的机率。
  5 小结
  研究人员们不断发现肠道菌群与各种疾病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疾病与失调的肠道菌群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积极治疗原发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肠道菌群。疾病与肠道菌群的联系给临床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发点,近几年来发现针灸对于平衡失调的肠道菌群也有显著的疗效,这为今后治疗各种疾病也提供了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针灸对肠道菌群影响以及对相关疾病的治疗机制目前尚无系统的解释,仍需要不断的实验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Li J,Jia H,Cai X,et al.An integrated catalog of reference genes i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J].Nat Biotechnol,2014,32(8):834-841.   [2]郭慧玲,邵玉宇,孟和毕力格,等.肠道菌群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5,42(2):400-410.
  [3]刘慧,孙涛.肠道菌群失调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4,20(3):468-471.
  [4]王春烨,包春辉,丁邦友,等.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针灸调节肠易激综合征中作用概述[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8,20(5):756-761.
  [5]Bao C,Zhang J,Liu J,et al.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study protocol for a randomi 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2016,16(1):408.
  [6]牛敏,邵天波,陈瑞春,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分析和细菌毒素基因检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50(4):514-518.
  [7]张博,熊壮,姜鑫.自拟扶正平溃汤联合针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肠道菌群失调和Th17/Treg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11):1164-1167.
  [8]侯天舒,韩晓霞,杨阳,等.电针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道微生态的保护作用[J].针刺研究,2014,39(1):27-34.
  [9]Chen X,D'Souza R,Hong S T.The role of gut microbiota in the gut-brain axis:current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J].Protein Cell,2013,4(6):403-414.
  [10]Braniste V,Al-Asmakh M,Kowal C,et al.The gut microbiota influences blood-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in mice[J].Sci Transl Med,2014,6(263):158r-263r.
  [11]Crumeyrolle-Arias M,Jaglin M,Bruneau A,et al.Absence of the gut microbiota enhances anxiety-like behavior and neuroendocrine response to acute str ess in rats[J].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4,42:207-217.
  [12]Holmqvist S,Chutna O,Bousset L,et al.Direct evidence of Parkinson pathology spread from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to the brain in rats[J].Acta Neuropathol,2014,128(6):805-820.
  [13]庞书涛,韩燕银,刘承伟.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与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神经解剖学杂志,2018,34(4):433-440.
  [14]李小军.督脉穴为主治疗帕金森病临床分析[J].中国针灸,2003(8):9-10.
  [15]Sudo N,Chida Y,Aiba Y,et al.Postnatal microbial colonization programs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system for stress respon se in mice[J].J Physiol,2004,558(Pt 1):263-275.
  [16]胡旭,王涛,金锋.阿尔茨海默病与肠道微生物[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46(10):1174-1191.
  [17]谷巍,金晓仙,张燕军,等.针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14,34(12):1156-1160.
  [18]朱娟,李凯利,杨苏秀.中医外治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5,33(5):97-100.
  [19]Cotillard A,Kennedy S P,Kong L C,et al.Dietary intervention impact on gut microbial gene richness[J].Nature,2013,500(7464):585-588.
  [20]Ley R E,B Ckhed F,Turnbaugh P,et al.Obesity alters gut microbial ecolog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5,102(31):11070-11075.
  [21]Janssen A W,Kersten S.The role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metabolic health[J].FASEB J,2015,29(8):3111-3123.
  [22]周莉萍,胡玲香,邓雪梅,等.针灸减肥进程中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规律探讨[J].四川中医,2011,29(9):124-126.
  [23]居诗如,尹晶,徐芸,等.电针调节胃肠腑热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肠道菌群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8,40(10):37-40.
  [24]Larsen N,Vogensen F K,van den Berg F W,et al.Gut microbiota in huma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differs from non-diabetic adults[J].PLoS One,2010,5(2):e9085.
  [25]江美玲,许岸高.2型糖尿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分析[J].广东医学,2013,34(13):2006-2010.
  [26]Chen Y,Yang F,Lu H,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fec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J].Hepatology,2011,54(2):562-572.
  [27]许维丹,叶伟东.扶脾调肝汤配合针灸天枢穴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干预作用的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9,28(5):302-304.
  [28]赵莹,付军.肠道菌群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國老年学杂志,2014,34(5):1443-1444.
  [29]吕晓明,宋囡,贾连群,等.基于《内经》“心合小肠”理论探讨肠道菌群与冠心病的关系[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7):1673-1675.
  [30]吴生兵,刘苗苗,王堃,等.电针心经对心肌缺血大鼠小肠肠道菌群的影响[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8,30(3):471-474.
  (收稿日期:2019-04-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16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