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医学论文  > 
  •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康复的影响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康复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AI)患者开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NF)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后下肢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25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动态平衡能力及下肢功能量表(LEFS)评分。结果 观察组训练后左右、前后、总体稳定指数均明显低于训练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前左右、前后、总体稳定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左右、前后、总体稳定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前LEFS评分为(48.56±3.27)分, 训练后LEFS评分为(72.15±5.12)分;对照组LEFS评分为(71.98±6.02)分。观察组训练前后LEF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前LEF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LEF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开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有效加快患者下肢功能康复, 可以推广。
  【关键词】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核心稳定性训练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09.080
  人体踝关节是主要的承重关节, 需要完成行走、站立、跑跳以及下蹲各类动作, 完成这些动作的前提就是踝关节功能和结构正常[1]。对于运动员而言, 踝关节是出现损伤可能性最大的是关节, 假设受损后治疗错误或者治疗不及时, 受损的本体感觉会影响踝关节的稳定性, 明显提升损伤再次出现的可能, 严重情况下可能继续导致其他关节受损, 导致不良循环, 对患者运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都会造成严重影响[2, 3]。本研究具体分析针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functional ankle instability, FAI)患者开展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 PNF)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21例, 女4例;平均年龄(20.28±3.36)岁;平均体重(70.16±3.17)kg。另选取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 男20例, 女5例;平均年龄(20.59±3.14)岁;平均体重(70.54±3.32)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不接受任何康复锻炼, 仅用于最后与观察组患者的康复效果作比较。观察组进行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
  1. 2. 1 核心稳定性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主要包括仰桥、侧桥和俯桥训练。仰桥训练:保持平躺, 两膝屈曲在平衡板上支撑, 伸髋保持身体为一条直线, 收紧下背部、臀部。侧桥训练:保持侧位, 单侧肘屈曲在地面支撑, 肩膀和肘关节保持和地面垂直, 两脚立于平衡板上, 保持身体为一直线, 收紧附腹肌。俯桥训练:保持俯卧, 两肘屈曲在地面支撑, 肩膀和肘关节保持和地面垂直, 两脚立于平衡板上, 保持身体为直线, 收紧腹肌。
  1. 2. 2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1. 2. 2. 1 下肢D2模式與等张组合结合训练 康复师在患者脚前掌、膝关节上方施加阻力, 指导患者抵抗施加的阻力练习髋屈曲-外展-内旋, 膝屈曲, 踝背屈-外翻, 至运动末端后叮嘱患者停留, 稳定后康复师将患者下肢退回到初始位置, 肌肉保持离心收缩, 注意在各个肌肉活动之间不放松, 同时康复师始终保持手在相同位置。
  1. 2. 2. 2 下肢D2模式结合稳定性翻转 康复师同样对患者脚前掌以及膝关节上方施加阻力, 指导患者抵抗施加的阻力练习髋屈曲-外展-内旋, 膝屈曲, 踝背屈-外翻, 至运动末端后指导患者收缩, 接着康复师将远端的阻力手转换到另一侧, 等到患者能够反应到新方向施加的阻力后, 康复师将另外的手施加阻力在新方向上。指导患者下肢练习髋伸展-内收-外旋, 膝伸展, 踝跖屈-内翻, 注意在各个肌肉活动之间不放松, 同时康复师始终保持手在相同位置。
  1. 2. 2. 3 节律性稳定 康复师在患者前脚掌放置右手, 脚跟外侧放置左手, 慢慢提高阻力, 让患者给予相同力量的抵抗, 同时确保踝关节保持在中立位置, 等到患者可以完全反应时, 康复师转换左手到脚背处, 同时将阻力施加于新方向上, 等到患者对新施加的阻力也有反应后, 康复师把右手放在患者脚跟内侧, 指导患者对康复师施加的阻力进行充分抵抗, 练习等长收缩。注意变化阻力时患者和康复师都不可以放松。动作10个/组, 3组/次, 训练持续35 min/次, 训练3次/周, 持续练习4周。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动态平衡能力及LEFS评分。动态平衡能力通过MJS 平衡及本体感觉分析仪进行测定, 主要指标包括左右稳定指数、前后稳定指数、总体稳定指数。观察组在康复前后均进行下肢功能测定, 对照组直接进行一次测定, 利用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 LEFS)评定患者下肢功能, 量表共20个项目, 每个项目分值0~4分, 总分0~80分, 分值越高表明患者下肢功能越强。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动态平衡能力比较 观察组训练后左右、前后、总体稳定指数均明显低于训练前,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前左右、前后、总体稳定指数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左右、前后、总体稳定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LEFS评分比较 观察组训练前LEFS评分为(48.56±3.27)分, 训练后LEFS评分为(72.15±5.12)分;对照组LEFS评分为(71.98±6.02)分。观察组训练前后LEF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前LEF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训练后LEF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存在本体感觉减退以及踝关节肌力的缺乏[4], 所以临床针对这类患者的康复治疗主要注重本体感觉训练、踝关节肌力训练[5]。當前由于功能性训练理念的变化, 康复训练主要强调进行整体功能的康复[6]。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除了有功能异常外, 常伴有下肢膝关节以及髋关节的异常, 所以在康复锻炼中必须强调下肢整体功能康复[7]。
  本研究应用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其主要是经手法牵拉、提供抗阻、螺旋形对角线式运动模式应用来加快恢复患者运动功能, 本研究选择的是下肢D2模式, 通过结合等张组合技术以及稳定性翻转技术, 帮助下肢肌肉力量得到提升, 强化患者本体感觉, 加快下肢肌群协调发展, 训练中施加的阻力大小确保不会对受训者正常运动模式的最大力量产生影响[8]。另外, 结合进行的核心稳定性训练具体是将腰椎、骨盆、髋关节置于不稳定的一个平面上, 对深层小肌肉群形成刺激, 帮助核心区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改善四肢的发力效率, 提升患者机体平衡力以及控制力, 达到下肢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9-11]。
  综上所述,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够加快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下肢功能康复, 提升患者肢体平衡性和稳定性,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晓辉, 刘书芳, 廖八根, 等. 不同训练方法对运动员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康复的影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4, 33(6):514-518.
  [2] 骆丽, 孙武东, 赵祥虎, 等. 强化髋周肌群力量训练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 23(10):1195-1199.
  [3] 张冉, 胡志伟, 于惠贤, 等.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动态足底压力分布及平衡特征研究.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6, 3(4):14-18.
  [4] 庞敏, 吴志, 林冠杰. PNF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效果观察.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19, 37(5):554-556.
  [5] 于惠贤, 杨纯生, 张冉, 等. 完善慢性功能性关节不稳定康复疗效评估体系. 解剖学报, 2017, 48(2):165-169.
  [6] 闫亚新, 杨建全, 陈亮, 等. 本体感觉结合肌内效贴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康复作用. 海南医学, 2017, 28(15):2467-2469.
  [7] 章雨威, 张秋霞, 袁金凤, 等. 不同速度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与常人步态参数的比较研究.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5, 30(11):1151-1154.
  [8] 焦文鹏. 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的康复治疗及训练效果探讨.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19):104-105.
  [9] 李宏云, 郑洁皎, 华英汇, 等.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与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肌肉激活时间差异比较.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16, 35(6):515-519.
  [10] 韩春远, 王卫星, 成波锦, 等. 核心力量训练的基本问题—核心区与核心稳定性.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7(2):117-120, 172.
  [11] 冯娜娜, 李海燕, 易正珩, 等. 核心稳定性训练联合针刺治疗慢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中国医学工程, 2019, 27(3):19-23.
  [收稿日期:2019-12-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1707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