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干扰素α-2b对小儿乙型肝炎HBV-DNA转阴率及TBIL、ALT的影响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观察干扰素α-2b对乙型肝炎小儿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及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的影响。方法 55例乙型肝炎患儿,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保肝治疗, 观察组接受干扰素α-2b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BIL、ALT指标水平, 治疗后6、12、18个月HBV-DNA转阴率,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 观察组TBIL、ALT水平分别为(16.39±8.14)μmol/L、(38.22±5.35)U/L, 对照组分别为(23.58±8.63)μmol/L、(71.41±6.34)U/L, 两组TBIL、AL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6、12、18个月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6.7%、60.0%、76.7%, 均高于对照组的12.0%、32.0%、4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与对照组的12.0%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α-2b应用于小儿乙型肝炎, 对于改善患儿肝功能指标作用显著, 能够促进HBV-DNA转阴, 且不增加副作用,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干扰素α-2b;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转阴率;肝功能;不良反应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15.050
  作为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传染性疾病, 乙型肝炎主要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 随着病情的进展会发展成为肝硬化、原发性肝癌, 严重时甚至会诱发死亡, 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1]。文献报道[2], 我国乙型肝炎主要通过母婴垂直传播, 尽管我国积极普及并实施乙肝疫苗接种宣传, 但每年仍有部分儿童感染HBV, 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与成人有所不同, 儿童各项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免疫系统不完善, 一旦感染HBV, 容易产生免疫耐受,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3]。目前, 临床中对乙型肝炎的治疗多强调的是抗炎保肝、抗病毒等, 此次研究引入干扰素α-2b, 为探究其临床有效性, 收集乙型肝炎患儿55例, 均为2012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患兒, 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纳入2012年1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55例乙型肝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最大15岁, 最小4岁, 平均年龄(9.63±2.72)岁;病程最长4年, 最短6个月, 平均病程(2.13±1.42)年。对照组男13例, 女12例;年龄最大14岁, 最小3岁, 平均年龄(9.63±2.59)岁;病程最长4年, 最短7个月, 平均病程(2.21±1.39)年。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儿经诊断及检查均确诊为乙型肝炎, 与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2015年《乙型肝炎诊断标准》描述相符[4];②患儿临床资料及病史、检查记录等资料完善, 检查前均告知患儿家属, 已了解且同意加入研究, 签订知情同意书, 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 2. 2 排除标准 ①经诊断合并心肝肾疾病或严重器质性病变者;②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碍者;③对研究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④合并代谢性疾病、或重型肝炎疾病者;⑤近期接受过影响观察指标的相关治疗[5]。
  1. 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酶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长春海伯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S20113009, 规格: 600万IU/0.6 ml )治疗, 1次/d, 肌内注射, 注射剂量以6 MU/m2为宜。治疗2周后调整注射频率为
  每2天1次, 注射剂量不变。两组患儿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TBIL、ALT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随访患儿治疗后6、12、18个月HBV-DNA转阴率, 记录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肝功能相关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 相关试剂盒购自上海恒远生化试剂有限公司。对患儿HBV-DNA指标予以定期检测, 检测方法为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 当HBV-DNA定量
  >1000 copies/ml表示阳性, ≤1000 copies/ml表示阴性[6-8]。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TBIL、ALT指标水平对比 治疗前, 两组患儿TBIL、ALT水平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TBIL、ALT水平分别为(16.39±8.14)μmol/L、(38.22±5.35)U/L, 对照组分别为(23.58±8.63)μmol/L、(71.41±6.34)U/L, 两组TBIL、AL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儿HBV-DNA转阴率对比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6、12、18个月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6.7%、60.0%、76.7%, 均高于对照组的12.0%、32.0%、4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儿中出现发热1例、畏寒2例、恶心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对照组患儿中出现发热1例、畏寒1例、甲状腺功能异常1例,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均为轻微反应, 经过对应处理后缓解, 不影响治疗进程。
  3 讨论
  研究报道乙型肝炎发病率高, 呈现出反复发作特点, 若治疗不及时将会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 直接威胁到患者生命安全, 引起了医学界高度重视。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地区, 超1亿人口为HBV病毒携带者[9]。乙肝是否发病, 与自身免疫状态关系比较密切, 幼年期感染乙肝病毒而少有发病, 更多原因是身体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这小部分外来的乙肝病毒, 导致身体和乙肝病毒保持“和平共处”。乙肝病毒之所以进入人体之后难以彻底根治, 主要在于其能够对肝细胞进行复制, 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或者体液进入人体, 最终目的地是肝细胞。母婴垂直传播是乙肝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 早期预防可以大大降低乙肝慢性化趋势。人体和乙肝病毒相处是会变化的, 通常在免疫不识别乙肝病毒时, 肝损害一般是比较轻微, 但是会看到乙肝病毒大量的复制。乙肝病毒复制可通过HBV-DNA检测技术判断, 长期保持DNA阳性的感染者, 也是慢性乙肝携带状态。
  目前, 临床在对乙型肝炎治疗时主要以抑制HBV、降低肝细胞炎症坏死为主。此次研究针对观察组患儿采用的是干扰素α-2b治疗, 结果显示该组患儿治疗后TBIL、ALT指标明显改善, 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体现了该治疗方式对患儿肝功能的改善作用。作为一种多功能蛋白质, 干扰素α-2b在治疗乙型肝炎时并不是将病毒直接杀灭, 而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系统达到疾病控制的目的。干扰素α-2b与病毒感染细胞结合后, 能够产生一种特异性蛋白质, 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将被感染的肝细胞全面清除。在干扰素α-2b的作用下, HBV-DNA复制会受到明显的抑制, 与此同时病毒蛋白表达也会明显下降, 有利于实现HBV-DNA转阴[10]。观察组患儿治疗后6、12、
  18个月HBV-DNA转阴率分别为36.7%、60.0%、76.7%, 均高于对照组的12.0%、32.0%、4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目前, 干扰素α-2b在临床上已有30多年的应用历史, 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 其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功能, 有效调节機体免疫, 对细胞增殖起到抑制作用。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与对照组的12.0%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现了其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 针对乙型肝炎患儿行干扰素α-2b治疗, 是改善患儿肝功能、促进HBV-DNA转阴的有效治疗方案, 且不良反应轻, 安全性高, 可予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芳芳, 张国范, 郭春霞, 等. 长期口服恩替卡韦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换用α干扰素治疗临床疗效随访研究.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8, 21(5):721-724.
  [2] 涂杰霞, 王安娜, 廖若汐. 干扰素α-2b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比较研究.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9, 22(5):648-651.
  [3] Cai XF, Xiao FL, Yi FZ,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terferon α-2b as an addon therapy to long-term oral nucleotide analogue therapy in hepatitis B e antigen negative patients. 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2017, 25(11):983-988.
  [4] 张晓艳, 张海涛, 杨立新, 等. 恩替卡韦联合长效干扰素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中国药业, 2019, 28(18):
  35-37.
  [5] 赖思敏, 赖小丽, 黄汐, 等. 核苷(酸)类似物经治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荟萃分析.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9, 19(5):489-494.
  [6] 高媛娇, 张璐, 路遥, 等.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序贯干扰素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9, 33(5):513-517.
  [7] Xian WJ, Jian ZY, Ya TL, et al.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direct-acting antiviral therapy or interferon-based therapy for hepatitis C: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18, 24(28):3181-3191.
  [8] 付囡, 李红, 张庆.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干扰素诱导基因20kDa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2019, 13(4):310-315.
  [9] Ming L, Wei Y, Lu Z, et al. Predictors of sustained functional cure in hepatitis B envelope antigen-negative patients achieving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seroclearance with interferon lpha-based therapy. Journal of Viral Hepatitis, 2019, 26(S1):32-41.
  [10] 高媛娇, 申戈, 路遥, 等.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核苷(酸)类似物序贯干扰素治疗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18, 32(5):533-537.
  [收稿日期:2020-02-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2552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