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输刺法与温针灸相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讨输刺法与温针灸相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观察组采用输刺法与温针灸相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VAS评分(2.61±0.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9±0.4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输刺法与温针灸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效果确切, 可改善患者临床病症, 缓解疼痛感, 提高患者睡眠质量。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输刺法;温针灸;睡眠质量;疼痛程度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7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于临床常见面部神经疾病, 发病率高, 多于中老年人群中发病, 据统计, >40岁患者占70%~80%, 患者临床表现出三叉神经分布区域阵发性刀割或针刺样疼痛感, 多数感觉剧烈, 难以忍受, 无法进行正常生活与工作, 生活质量降低[1]。既往临床常选用西医药物、封闭治疗、手术治疗等疗法, 但效果一般, 且无论是药物或者手术均存在不良现象, 降低治疗效果[2]。采取哪种治疗措施可改善患者症状、缓解疼痛感、保障治疗安全性是医学界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主要探讨输刺法与温针灸相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39例。对照组中男16例, 女23例;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8.67±12.34)岁。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9例;年龄41~74岁, 平均年龄(58.27±12.41)歲。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 2. 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符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诊断标准:西医依据《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判定:三叉神经中>1支分布区出现突然、剧烈、刀割样、烧灼样疼痛感, 多持续2 min内, 日常活动触动扳机点为诱发点, 疼痛感具有刻板性特点, 发作期间患者基本处于正常状态, 未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缺损症状或其他疾病;中医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判定:疼痛性质多为阵发性、烧灼样、刀割样疼痛, 剧烈难忍, 触发点分布于口角或鼻旁等, 患者在疼痛发作时表现出面部赤汗、面部苍白、遇热加重等, 剧烈难忍;日久则气滞血瘀, 多伴有针刺痛, 入夜尤重, 面部皮肤粗糙、舌暗, 脉弦涩或细涩;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完全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 患者独立、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 2. 2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由于占位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者;在接受本实验前接受过封闭治疗、手术治疗、电凝治疗等;处于受孕或备孕、哺乳期者;存在心脑血管、恶性肿瘤、血液系统疾病者;存在精神疾病、意识认知障碍等无法正常沟通者。
  1. 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 给予患者卡马西平(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1021366), 0.1 g/次, 2次/d。观察组采用输刺法与温针灸相结合治疗。选取主穴为下关穴、阿是穴、合谷穴, 对于眼支痛患者, 加刺攒竹穴、鱼腰穴;对于上颌支痛患者, 加刺四白穴、迎香穴;对于下颌支痛患者, 加刺地仓穴、承浆穴。协助患者取平躺卧位, 对所需针刺穴位实施常规消毒, 在下关穴、阿是穴处实施输刺法, 进针后, 针尖向下深刺至骨, 行提插捻转手法, 询问患者是否存在面部放射痛, 或面部是否有触电感扩散至整个面颊, 留针, 于下关穴处针柄上套置艾条, 长1 cm, 施灸, 连续灸3壮, 留针30 min。采用常规针刺法针刺其余穴位。1次/d, 每6天休息1 d, 连续7 d为1个疗程, 连续治疗3个疗程。通过电话、邮件、QQ等方式对患者维持随访, 为期3个月。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患者面部感觉正常, 疼痛完全缓解, >3个月病情无复发;有效:治疗后患者面部感觉明显好转, 疼痛感减轻, ≤3个月内有复发, 但复发次数与治疗前相比较减少程度>50%;无效:治疗后患者各项症状与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剧。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取1条10 cm线, 从头部至尾部每隔1 cm做1处标记, 0 cm为无疼痛, 10 cm为剧烈疼痛, 从0~10 cm疼痛依次加重。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采用PSQI量表对患者睡眠质量进行评价, 该量表包括睡眠质量(6条目, 18分)、睡眠时间(2条目, 6分)、入睡时间(4条目, 12分)、睡眠效率(3条目, 9分)、睡眠障碍(9条目, 27分)、日间功能障碍(2条目, 6分)等6项, 得分与患者睡眠质量呈反比。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VAS评分(2.61±0.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9±0.4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在中医学中, 将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归属于“面痛”范畴, 于面部发病, 与手、足三阳经经络闭塞相关, 受外感邪气、久病不愈、情志不畅等诸多因素影响, 经络气滞, 气血瘀滞不通, 导致发病, 因此中医学提倡将疏通局部气血经络作为治疗原则。输刺法具体是指直入直出、深内至骨治疗手段, 常用于治疗肾病、骨骼疾病以及各种深部疾病等, 三叉神经干通过蝶骨外翼, 即可将其认为是“深内至骨”[3, 4]。
  本文中直接或间接对三叉神经主干或“病灶”部位实施输刺法, 直入直出, 深达骨膜, 可对病灶组织产生较强刺激, 促使放射痛或触电感强烈急剧扩散至患者整个面颊部, 激发经气, 实现疏通瘀滞痛效果。温针灸中涉及针刺、艾灸、特定瑜穴刺激多种方法与治疗理念, 加热针柄, 利用艾火温热感在针刺基础上将针体传入体内, 直达病灶部位穴位深部, 达到了温煦疏通面部瘀滞经脉地理血气功效, 而通则不痛。
  本文中联合以上两种针刺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8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观察组VAS评分(2.61±0.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79±0.44)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输刺法、温针灸治疗对于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感。经分析:下关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 足阳明与少阳在此交汇, 历年来多位中医学家将其选为面部疾病治疗主穴。在生理解剖学中指出, 下关穴位置相对应颅内三叉神经半月节, 故可将其认为是三叉神经根部, 对该穴位直接针刺, 可产生明显镇痛作用, 现代中医工作者仍经常选用下关穴作为治疗三叉神经痛常用穴位, 均取得了良好效果。阿是穴没有固定位置与名称, 多位于病变附近, 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发现多位于气血瘀阻部位, 以酸麻、肿胀、压痛点取穴, 对阿是穴进行针刺, 可有效疏通局部病灶, 促进局部经络气血通畅。此外, 本文中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 结果发现, 治疗前,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输刺法与温针灸结合治疗可通过改善患者疾病提高其睡眠质量, 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生活节奏与日程, 再次证明了联合疗法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 采用输刺法与温针灸相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效果确切,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龙庆媚, 黄超豪, 甘雨彤, 等. 输刺法配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 20(3):11-13.
  [2] 吴宏达, 孙燕. 温针灸结合傍刺下关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 2019, 28(8):1457-1459.
  [3] 刘征, 刘玉颖, 万雅馨, 等. 类合谷刺法结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药学报, 2017, 45(6):77-80.
  [4] 吴家利, 杨欢, 米勇, 等. 下关穴温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新疆中医药, 2019, 37(3):34-36.
  [收稿日期:2020-06-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3296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