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技术新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辛世卿 康学东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 进展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7.02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是造成颈动脉狭窄引起脑缺血性疾病或斑块脱落导致颅内动脉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无创的颈部血管检查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超声检查因其无创,简单易行,实时成像直观,重复性好,已成为颈动脉疾病首选的检查方法。现将部分进展分述如下。
  血管回声跟踪(E -Tracking,ET)技术
  E-Tracking技术是ALOKA最新研制的一项超声诊断新技术[1],此项技术是通过对动脉血管的超声检测,判断血管内皮功能的一项新的检查方法,能自动计算颈动脉弹性参数β、Ep、PWVβ、AI和AC的变化,而且其具有实时、无创、操作简单、重复性好等特点。大量研究证明,β、Ep、PWVβ、AI值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大,根据其数值的动态变化,可准确地判断有无早期动脉硬化,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2]。
  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连续覆盖整个血管腔的扁平细胞,对维持血管舒张具有重要作用[3]。动脉弹性减退发生在无任何可见的内膜增厚之前,是动脉硬化的早期表现之一,是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标志[4]。利用ET技术可以更早地在动脉血管发生形态学改变之前,检测出动脉弹性指标的改变[5]。
  血管内超声
  血管内超声(IVUS)是近10多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影像学介入技术,系腔内超声在血管内的应用,通过导管技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植入血管腔内进行显像,可以清晰显示血管横断面,精确测量血管腔内径、截面积,判断血管狭窄程度,IVUS能发现早期粥样硬化斑块,根据斑块声学特征进行组织学分型,指导和评定血管内介入治疗[6],IVUS在有效判断各种斑块的同时,对监测斑块的易损性有独特的价值。由于IVUS显像能根据病变的回声特性判断病变的性质,因此有助于发现不稳定斑块[7]。在斑块破裂前识别不稳定斑块对于临床治疗和预防更有价值。
  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
  VVI技术是新近推出研究心血管壁运动功能的一种技术,它以斑点跟踪为主要原理,以矢量方式显示局部血管壁真实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能够定量分析血管壁在各个方向及各个平面的运动力学变化,从理论上来说能够精确、直观、真实地反映血管壁形变和运动功能改变。陈明等应用VVI技术对2型糖尿病足背动脉无形态学改变及足背动脉有形态学改变患者研究结果表明[8],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时,足背动脉管壁Smax、SRmax参数已降低,说明VVI技术能够反映动脉早期弹性功能改变,此阶段常规超声检查未发现形态学改变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足背动脉有形态学改变患者Vmax、Smax、SRmax参数进一步降低,说明VVI技术能够对动脉硬化不同阶段做出定量评价。
  实时三维超声
  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可获取丰富的图像信息,可以定量心动周期中任一时相的斑块体积,因而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一种简便、无创的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及其治疗效果的方法。陈良等应用实时三维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结果显示:实时三维超声显像技术可以显示血管结构以及管腔内血流情况,同时可以显示整个斑块的空间形态。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成像快速等特点,获取的三维图像能从多个方位显示血管的立体结构及空间关系。动态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改变对于临床治疗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超声造影
  超声造影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发射声波与造影剂微气泡谐振所产生的二次谐波信号进行成像,超声造影能够产生良好的对比效果,使造影血管的管壁、管腔轮廓显示更清晰,并可以克服粥样钙化斑块对普通超声的影响,使低回声斑块、溃疡斑块的检出率提高,有利于鉴别重度狭窄和闭塞,诊断血管狭窄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均有明显提高[10]。超声造影剂具有显著增强动脉血流的多普勒信号强度及提高多普勒信噪比的特征,已用于脑部、颈部等大血管病变的超声诊断中[11]。造影剂微气泡能通过血管通道到达斑块组织,因此,斑块内微气泡的出现是局部新生血管形成的表现。超声造影对活体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监测具有很高的敏感性,而且可以利用声学定量软件进行定量分析,为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增添了一种新方法[12]。
  综上所述,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及相应软件的研发为临床超声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不断涌现的超声新技术为血管病变的评估及预后提供了有效的工具,有着积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Niki K,Sugawara M,Chang D,et al.Relat ionship between stiffness and intima-media thickness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their gender differences[J].The 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Asia Federation Society of Ultrasound and Medicine in Biology,2004:124.
  2 Mokhtari-Dizaji M,Nikanjam N,Saberi H.Detection of initial symptoms of atherosclerosis using estimation of local static pressure by ultrasound[J].Atherosclerosis,2005,178(1):123.
  3 高启旺,陈立娥,张振杰,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高脂血症患者动脉弹性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关系的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08,27(7):201.
  4 Sven Wassmann ,Nikos Werner,Thomas Czech,et al.Improvement of Endothelial Function by Systemic Transfusion of 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J].Res,2006,99:74.
  5 王宏宇,王靖,刘望彭,等.回声跟踪技术评价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管功能[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15(7):501.
  6 Mintz S,Nissen E,Anderson WD,et al.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clinic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standards for acquisition,measurement,and reporting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studies[J].Am Coll Cardiol,2001,37:1478.
  7 Stefanadis C,Vavuranakis M,Toutouzas P.Vulnerable plaque:the challenge to identify and t reat it[J].Interv Cardiol,2003,16:273.
  8 陈明,谢明星,王新房,等.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管壁运动的初步评价[J].中国医学影像学技术,2008,24(4):549.
  9 陈良,张梅,等.实时三维超声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的应用[A].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9):1398.
  10 邬冬芳,何文,张红霞,等.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造影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5):393.
  11 魏立亚,何文,项东英,等.超声造影在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24(10):7210.
  12 孙海燕,黄品同,黄福光,等.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初步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1):21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612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