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医者刘杰:“让父老乡亲花最少的钱治病”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 宁

  2007年4月22日上午,由本刊和《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的“乡镇医生执业资格问题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吉林厅隆重举行。会场内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各界代表及20余家北京及河南的媒体。记者获悉,在这些代表者中间,有一名、也是唯一的一名乡村医生代表――来自河南省封丘县黄陵镇大山呼村卫生所的刘杰老先生。
  据悉,参加这次会议的各界代表有来自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卫生法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及河南省卫生监督所等中央和地方的相关领导及专家学者,作为一名在基层农村工作的乡村医生,年已65岁的刘杰老先生为什么会受到这次研讨会的邀请,并在会上作了长时间的发言?带着这个疑问,记者随后采访了刚从北京回来的刘杰老先生及其家人。
  
  目睹现实 滋生梦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医生是最为稀缺的一种职业。对于那时的农村老百姓来说,生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请不到医生看病。许多人患了小病,就是因为得不到及时诊治而白白丧生。
  这样的情景,对于当时刚刚14岁的刘杰来说,几乎成了渗入骨髓的痛苦记忆,因为他亲眼目睹了当时年仅40岁出头的父亲,因患原本不应致命的病却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而早逝的过程。也就是从那时起,“长大学医,为人治病”的愿望,根深蒂固地埋在了刘杰的心底。
  因为忙于生产队的工作,时任生产队会计的刘杰做一名医生的愿望暂时搁浅了,但他心中“悬壶济世”的梦想一直没有放下。几年后,这个愿望通过一个在外村教学的本家哥哥的引荐得以实现。他被一位在当地赫赫有名的老中医陈五星收为学徒。陈五星老人沿袭了民间中医带徒学医的那种简单却很有效的方式――让他一本接一本地背诵医学典籍。2年左右的时间,他背熟了《药性赋》、《汤头歌》和《脉诀》等一些枯燥但相当重要的中医典籍。后来刘杰说,那个时候下功夫背诵的这些书籍,终生受益不尽。
  “合作医疗” 惠泽乡邻
  后来,转到学校当了几年教师的刘杰又被派到村合作医疗组工作,这是刘杰全身心地去做一个好医生的起点。贫寒人家出身、喝家乡井水长大的刘杰,从那时起,就把大半生的光阴,交给了保障乡亲们的健康事业上。
  刘杰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农村实行合作医疗,就是要让老百姓都能看上病、看得起病。村民们每人半年上交三毛钱的医疗费,就能解决一般常见病的诊治问题。但是,当时一些常用药品的供应问题却很严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医生没有了药,行医看病当然就没有了意义。”面对这种情况,刘杰决定“自力更生”,解决这一实际问题。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那片广袤的黄河滩地上,很多中草药都可以采集,一些难以采集的药物还可以通过老百姓收集,采集不到的,就自己种植。很快,刘杰这一自给自足的想法得到了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大力支持。大队还专门给合作医疗组划出2亩地,用来种植中草药。
  1973年,医术、医德皆名闻乡里的刘杰被封丘县第二人民医院(现封丘县黄陵镇中心医院)聘去,坐诊于该院中医门诊室。刘杰在医院工作的6年,经他看过的病人不计其数。不少人为找他看病未到上班时间就排队等候了。生于贫寒、长于困苦的刘杰感同身受地了解乡亲们求医的艰难,所以,他开处方时就特别注意用最便宜、但却有效的药品治病,千方百计地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杰渐渐意识到:在医院给病人看病其实并不比在村里方便。他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些应该立即就地抢救的病人等颠簸了十几里路赶到乡医院时,已经恶化了,甚至有些还因为这把命搭了进去,一种深深的内疚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他甚至觉得到医院坐门诊其实是个错误的决定。
  说到这里,刘杰老先生陷入了沉思,而正在干家务事的老伴儿则接着说:“那时候,每个星期天回家,他都会一遍又一遍地擦他那个小药箱,擦完后便坐在那里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呆呆地望着那个宝贝药箱。刚开始我还说他:‘擦啥呀,你现在又不用。’后来,我也就不说了,我看得出来,他是想重新背着药箱走村串户……”
  1979年,刘杰辞掉了在封丘县第二人民医院的工作,又回到了村卫生所,继续过起了充实而又忙碌的村医生活……
  
  淡泊名利博爱四方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之后,因为大环境变了,合作医疗制度在许多地方陷于瘫痪,刘杰所在的村卫生所也解散了,心里烦闷的他又被封丘县第二人民医院及尹岗乡中心医院聘去坐中医门诊。其实,刘杰打心眼里不愿意过去,但在当时,一心希望能够维系“治病救人”心愿的他也只有这样。在两所医院轮流坐诊不到两年,他便离开医院回了家,并借钱在村里开了个中医诊所――他依然放不下他的那些父老乡亲。
  农村医生大都是“全科医生”,中医、西医,外科、内科,甚至妇科、儿科、眼鼻喉科都得兼顾。20多年来,刘杰结合大量的农村临床实践和农村的现实状况,在用中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中风)及妇科病和肠胃病方面,积累了许多可圈可点、切实可行的医疗实践经验。
  几年前,本村管姓家中一个71多岁的老太太,因中风引发偏瘫,没有钱治病。儿子不在家,他女儿找到刘杰求诊并说明了家里的情况。刘杰来到老太太家细心把脉、问诊,给这位老太太开了十几副中药,服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前后花费300元左右,就基本上把偏瘫治好了,一个原本躺在床上几乎成了“植物人”的老太太,生活基本上能够自理了。
  “其实,用中草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病号,大多数都能收到很好的疗效,语言障碍、肢体功能都有明显的改善,最起码能够下床走路了……这在大医院里,光住院费就让这些家境不很宽裕的农村家庭无法承受……”刘杰再一次阐述着他的“让父老乡亲花最少的钱治病”的行医理念。
  刘杰说,医为仁术。尽管人们对他的医德医风有口皆碑,但他对名利却看得很淡泊,因为他觉得这没什么,治病救人,本来就是他的职业。刘杰还说:“过去的民间医生讲的是‘穷人看病,富人花钱’,其实这句话对于现在,也有一定的道理。”邻村一个妇女,患了一种很难治的病,辗转几个大医院,花了两万多元,大夫都异口同声劝她回家“想吃啥吃啥吧”,万念俱灰之际,在亲戚的介绍下,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刘杰。刘杰给她用了一个多月的中药后,竟然有了起色。根据病情调整方子后,又让她用了两个多月的中药,结果,她居然康复了。因为家里已经被她的病拖累得家徒四壁了,刘杰免去了她一大半的药费。
  从刘杰的家人口中,记者还了解到:这些年对那些贫困户和五保户,他看病几乎不收钱。每年春节前,在外地工作的儿子、儿媳回家过年时,总会看到他在年底盘账时拿出一沓沓厚厚的未付钱的药单,然后极认真地把那些药单整理一遍,从中挑出十之七八,划一根火柴慢慢地烧掉――几乎年年如此。每次他都自言自语:“唉――他们都很穷啊。再说了,账不过年……”
  国家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之后,刘杰又把自己的个人诊所换上了“大山呼村卫生所”的牌子,肩负起了为全村父老实行“新农合”的重担。
  
  岁月无言 登高向远
  
  风风雨雨的行医生涯消耗了刘杰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岁月毫不留情地在他脸上雕琢了一道道沧桑的痕迹;陪伴在身边的老药箱也在妻子不断的缝缝补补中逐渐地老去;但岁月唯一无法改变的是他对患者、对父老乡亲的赤诚之心。

  2005年10月26日,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华中医药学会等部门举办的“全国中医药中医名医品牌战略论坛及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刘杰作为来自农村最基层的唯一代表应邀参加了这次全国中医药学术会议。鉴于他在农村医疗卫生工作中所作出的贡献,刘杰与到会的几十位中医药专家、教授一起,被这次“中医名医品牌大会”授予“全国中医名医”称号,并颁发了奖牌和证书。
  2006年7月底,第七届张子和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医药学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刘杰再次受邀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
  前不久,河南省卫生监督所副所长刘宏兆提出的建议国家实行“乡镇医生执业资格(简称乡医)”的设想,经本刊报道后,引起了相关领导及社会的关注,为此,本刊和《中国现代医生》杂志社等有关单位,准备组织召开一次有关乡镇医生执业资格问题的研讨会,刘杰老先生作为受邀到会的唯一一位乡村医生代表,再一次莅临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在会上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会,作了长达十余分钟的发言。在发言中,刘杰谈的更多的是他周围的父老乡亲们“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言辞间透露着一股浓郁的忧虑。他在发言中说:
  “我今年65岁,已经干了40多年的乡村医生。经历了建国初期一直到现在的、国家对于农村医疗卫生执业资格管理的各个时期。这40多年来,尤其是最近这些年,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农民看病难、农民看病贵……我们附近的几个乡镇卫生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运转情况一直很好,但现在,大多数都陷入了难以维持的状况,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老医生退休了,新的后继人才没有跟上来,所以,乡镇医院就一天天地败落下去了……乡村医生后继无人。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之后,村邻们如果生了一些头疼脑热之类的、没必要非去大医院就医的小病小灾怎么办?虽然现在国家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又实行了新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新农合将来要靠谁去落实和实施……乡镇医生和乡村医生后继无人,确实是谁都能够看到的事实。我认为,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医疗人才的分布,城乡不均……”
  白发苍苍的刘杰老先生一番令人动容的发言,引起了参加会议的高层人士的注意。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卫生部原副部长、中国卫生法学会会长孙隆椿随后讲话,对刘杰发言中谈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随后,与会者在发言中相继认为,刘杰所讲的问题,是老少边穷地区存在的普遍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会后,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于生龙,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原司长沈志翔,卫生部办公厅秘书二处处级秘书巢保华,健康报社副社长蔡顺利,以及河南省卫生监督所副所长刘宏兆等人,又分别找到刘杰,十分详细地就他们所关心的农村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请刘杰提供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刘杰把大半生的时间奉献给我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人生阅历表达了各自的敬意与问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486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