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薄荷的化学成分及采收加工的研究概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施京敏

  [摘要] 本文主要针对薄荷的化学成分及采收加工对其物质基础的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为薄荷的栽培及采收加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薄荷;化学成分;采收加工;综述
  [中图分类号] R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015-02
  
  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我国栽培薄荷历史悠久,民间很早就将鲜薄荷作为蔬菜食用,后有人将薄荷叶晒干后泡茶,自唐代始作为药用。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省。主产于江苏,以江苏太仓出产的薄荷质量最佳,称为“苏薄荷”。其茎叶有特殊香味,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之功效。现代医学常将其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咽喉痛、口舌生疮、风疹、麻疹、胸腹胀闷和抗早孕,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其所含薄荷脑和薄荷油等成分在医药上广泛用于驱风、防腐、消炎、镇痛、止痒、健胃等药品中。《本草纲目》记载:“薄荷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人多栽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莳形长而头圆,及长则尖。……入药以苏产为胜。”薄荷性辛,凉。归肺、肝经。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口疮,风疹,麻疹,胸胁胀闷[1]。我国历来是薄荷脑和薄荷油的出口大国,对薄荷的研究也不断深入。现就薄荷化学成分及采收加工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1 薄荷的化学成分
  1.1 挥发性成分
  薄荷中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在医药、食品和化妆品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薄荷的挥发性成分为醇、酮、酯、萜类化合物。苏越等[2]以准确质量测定和保留指数GC-MS分析了薄荷中65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含有左旋薄荷酮(Mentho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左旋薄荷醇(Menthol)、胡薄荷酮(Pulegone)、胡椒酮(Piperitone)、胡椒烯酮(Piperitenone)、二氢香酮(Dihydrocarvone)、香桧烯(Sabinen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乙酸癸酯(Decylacetate)、乙酸松油酯(Terpinyl acetat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β-侧柏烯(β-Thujene)、柠檬烯(Limonene)、右旋月桂烯(Myrcene)、顺式罗勒烯(Cis-ocimene)、1,2-薄荷烯(1,2-menthene)、β-波旁烯(β-Bourbonene)、吉玛烯(Germacrene)、反式罗勒烯(Trans-ocimene)、2-己醇(2-hexanol)、3-戊醇(3-pentol)、3-辛醇(3-octanol)、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yll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芳樟醇(Linalool)、桉叶素(Cineole)、对伞花烃(P-cymene)。
  1.2 黄酮类成分
  近几年的研究表明,薄荷中的黄酮类成分主要是两类,其中黄酮化合物数量较多,黄酮醇类化合物则较少。目前已经从薄荷中分离出来的黄酮化合物,主要有:5,6,4’-三羟基-7,8-二甲基黄酮、薄荷异黄酮苷(Menthoside)、5,6-二羟基-7,8,3’,4’-四甲氧基黄酮、异瑞福灵(Isoraifolin)、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Luteolin-7-glucoside)、5,4’-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醉鱼草苷、刺槐素-7-O-新橙皮糖苷(Acacetin-7-O-neohesperidose)、5,6,4’-三羟基-7,8,3’-三甲氧基黄酮、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5,3’-二羟基-6,7,8,4’-四甲氧基黄酮、5,6-二羟基-7,8,4’-三甲氧基黄酮、5,4’-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3-4]。
  1.3 有机酸类成分
  薄荷中的有机酸类成分种类相对较少,主要有:咖啡酸(Caffeic acid)、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反-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苯甲酸(Benzoic acid)等[5]。
  1.4 氨基酸类成分
  薄荷中的氨基酸类成分比较丰富,目前发现有12种,分别是:苏氨酸(Threonine)、甘氨酸(Glyc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丙氨酸(Alan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亮氨酸(Leu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异亮氨酸(Isoleuine)、赖氨酸(Lysine)、丝氨酸(Serine)、天冬酰胺(Asparg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等[6]。
  1.5 其他类成分
  薄荷的主要适应证有: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风疹,麻疹等,故被认为具有抗炎作用。研究表明,薄荷中还存在一类以二羟基-1,2-二氢萘二羧酸为母核的成分,这类成分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包括:1-(3,4-二羟基苯基)-3-[2-(3,4-二羟基苯基)-2-羟基苯基-1-羧基]乙氧基羰基-6,7-二羟基-1,2-二氢萘-2-羧酸、1-(3,4-二羟基苯基)-6,7-二羟基-1,2-二氢萘-2,3-二羧酸、1-[2-(3,4-二羟基苯基)-1-羧基]乙氧基羰基-2-(3,4-二羟基苯基)-7,8-二羟基-1,2-二氢萘-3-羧酸等成分[7]。
  2 薄荷的采收加工
  2.1 薄荷的采收
  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薄荷的采收期也存在差异,广东、广西温暖无霜地区1年可收3次,即芒种、大暑与霜降3个时期;四川、云南、贵州等省1年可收2~3次,收割2次分别在大暑与霜降,收割3次则在夏至、处暑与霜降;江苏、江西、安徽、浙江等省1年收2次,在大暑与霜降;山东、河北等省1年也收2次,在小暑与霜降。辽宁、吉林、内蒙古等省每年收割1~2次,1次在白露至秋分,2次在小暑与霜降。薄荷中含有挥发油成分,不同的采收时间对于薄荷油含量影响很大。采收应选择连续晴天土壤干燥时,上午10∶00至下午2∶00采收为宜[8]。
  2.2 薄荷的加工
  收割的鲜薄荷,摊晒2 d,至7~8成干时,停晒回润,自茎部扎成小把,将小把压扁压紧后,再翻堆晒1 d,即得全干草,待回润后再打成大捆,翻晒时须经常翻动,防止雨淋、夜露。如加工提取薄荷油,茎叶晒至半干时,分批放入蒸馏锅内蒸馏得到挥发油[9]。
  2.3 薄荷的采收期对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林彤等[10]以薄荷酮与薄荷醇为指标,考察不同采收时间苏薄荷中薄荷油含量及动态变化。通过GC方法考察后发现,苏薄荷1日内含油高峰有2次,第一次出现在上午8:00~10:00之间,第二次出现在下午2:00~4:00之间;薄荷油积累动态研究表明,薄荷最佳适宜采收期为7月与10月中下旬,此时薄荷产量大,含油量高,这与传统采收期相一致。
  2.4 薄荷的采收期对其黄酮类成分的影响
  林彤等[11-12]以总黄酮及薄荷中含有的黄酮苷元(香叶木素)与黄酮苷(蒙花苷)为指标成分,考察不同生长期苏薄荷中黄酮类成分积累规律。苏薄荷中总黄酮含量7月份的积累变化幅度较小,而10月中旬为积累高峰,这与薄荷油的积累动态变化规律相似;蒙花苷的含量在7月与10月中旬达到峰值,香叶木素的含量在7月与10月下旬达到峰值。薄荷中黄酮类成分含量亦在薄荷传统采收期达到最高。

  薄荷中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所含的许多特征性物质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研究报道薄荷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还有抗菌、抗病毒、抗感染、麻醉等作用[13-15],这些药理活性均与薄荷中所含的成分,如挥发油类、黄酮类、蒽醌类、有机酸类等密切相关,这些成分为其效应物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16],而在不同的生理周期中,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的积累与消耗水平不同,造成效应物质含量变化与差异,目前为止对于薄荷合理采收加工时期的系统研究并不多见,关于不同采收期对薄荷中效应物质基础研究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因此开展以薄荷的活性物质为指标考察薄荷的最佳采收时期、加工方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对薄荷药材栽培、生产加工以及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2010年版)[S].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354.
  [2] 苏越,王呈仲,郭寅龙.基于准确质量测定和保留指数的GC-MS分析薄荷挥发性成分[J].化学学报,2009,67(6):546-554.
  [3] 梁呈元,李维林,张涵庆,等.薄荷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3,22(3):9-12.
  [4] 张援虎,刘颖,胡峻,等.薄荷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6,37(4):512-514.
  [5] 房海灵,李维林,任冰如,等.薄荷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10,19(10):13-17.
  [6] 陈秋林,姚成.中药薄荷草中氨基酸的测定[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4):60-61.
  [7] Perez Raya MD. 圆叶薄荷和欧薄荷的精油对小鼠和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1):54.
  [8] 金玲.薄荷的采收与加工技术[J].生意通,2011,(2):109-110.
  [9] 邢作山,孙明海,冯遵佃,等.薄荷栽培及其加工技术[J].作物种植,1999,(9):20-21.
  [10] 林彤,段金廒,钱大玮,等. 苏薄荷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动态变化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6,20(4):28-31.
  [11] 林彤,段金廒,钱大玮,等. HPLC-MS/MS联用技术分析鉴定苏薄荷中的黄酮类成分[J].中国天然药物,2006,4(2):111-115.
  [12] 林彤,段金廒,钱大玮,等.薄荷黄酮类含量动态变化[J].中药材,2006,29(9):888-890.
  [13] 王晖,许卫铭,王宗锐.薄荷醇对戊巴比妥中枢抑制作用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1995,12(3):1-2.
  [14] 梅全喜,钟希文,高玉桥,等. 浓薄荷水抗炎作用实验研究[J].中国药业,2008,17(21):11-12.
  [15] 王晖.薄荷醇对柴胡镇痛作用的影响[J].时珍国药研究,1996,7(4):215-216.
  [16] 刘颖,张援虎,石任兵. 薄荷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4):1086-1088.
  (收稿日期:2011-08-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2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