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谨防中药不良反应加强合理用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5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0-0160-01
  
  中药是指天然矿物、动物和植物药。自古以来,人类以动植物为食物,对中药产生了适应性,而人工合成的化学药品对人体相对来说是生疏的异物,加之中药含有糖类和维生素,进入体内能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醛酸,从而帮助解毒,有的含有蛋白质、胶质,能保护胃粘膜、缓和刺激、阻碍有毒成分的吸收,且可以某些有毒成分结合成无毒物,达到消除药物自身和他药毒性及副作用的目的,因此,一般认为,中药为天然的物质,比较安全,只有治病作用,无毒无副作用。但随着中药在全球的广泛应用和中药剂型的多样化,有关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报道日渐增多,如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欧洲的马兜铃事件,以及国内近期关于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种种报道,使人们对中药的安全性产生怀疑,意识到中药并不是完全安全的。在汉代以前曾有记载:在400种中药中有毒者占60多种。《神农本草经》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如大戟、芜花、甘遂、乌头、狼毒等,后来的实践证明了,当时认为“无毒”、多服和久服不伤人的“上品”也发生了中毒死亡病例,如人参等。而“中品”中的百合、麻黄等也被实践证明是有毒药物[1]。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中药的药性及其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才能有效地减少、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1 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表现和临床症状
  1.1 中药所致心血管系统疾病:某些中药由于用量过大,作用时间长,可直接损害心肌,甚至可因心脏和呼吸麻痹死亡,引起此类毒性的中药主要有含乌头碱类药物、含强心苷类药物及朱砂、雄黄、轻粉、铅粉等。
  1.2 中药所致泌尿系统疾病中药及其制剂所致肾损害的报道逐渐增多,如木通、泽泻、雷公藤、苍耳子及含汞的中成药等。
  1.3 中药所致消化系统疾病胃肠道反应和肝毒性是最常见的,如黄药子、雷公藤等,其中有一些治疗肝炎的保肝中药,也会出现肝损害现象。
  1.4 中药所致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可致多种药源性肺疾病,如口服万年青可引起过敏性肺炎、红花外敷有致哮喘等。
  1.5 中药所致血液系统疾病:某些中药可引起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1.6 中药所致神经系统疾病:某些中药可致中枢及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引起呕吐、心率缓慢等。
  1.7 中药所致免疫系统疾病:中药所致变态反应报道很多,特别是过敏反应。
  2 防止中药不良反应应注意的几个方面[2]
  2.1 正确认识中药本身的毒性:对具有毒性的中药,严格按照“用法、用量”和“炮制方法”正确无误地使用。
  2.2 严格把握中药材质量:中药的质量受产地、采收季节和炮制加工的影响很大,因此要规范中药的产地、采收季节和炮制加工方法,保证所含有效成分的相对稳定,确保中药质量。
  2.3 注意中药的用量:近年来,由于对用药剂量的忽视,使一些常用的无毒药物也出现了中毒病例,要克服中药用量上的盲目和中药量大小无关的错误观念,投药量不当也会发生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应当因人因时因证而定,并且中成药联用也会导致某一味药或几味药剂量增加和毒性蓄积造成不良反应发生,因此要把握剂量关。
  2.4 注意年龄和性别新生儿和婴幼儿: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前八周,因肝脏的微粒体代谢酶系尚未成熟,对某些微粒体代谢酶灭活的物质特别敏感。婴幼儿的神经系统不稳定、体重轻、机体代谢旺盛,对吗啡和某些皮肤刺激物质也比较敏感。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迟钝、代谢功能低、分泌及排泄器官功能减退,防毒功能差,中毒症状严重,恢复慢。妇女对毒物比较敏感,尤其在月经期、妊娠期、授乳期及更年期。在妊娠期和授乳期,对胎儿的发育和喂奶的婴儿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这些特殊的人群,投药量不当也会发生不良反应,用药剂量应当因人因时因证而定,不能够以为中药无毒就随意使用,应当谨慎使用中药。
  3 结论
  正确认识中药及其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中药,应熟练掌握和遵循中药的配伍禁忌、正确的辨证论治、重视中药典籍中治病经验教训,在药品质量方面严格掌握药物炮制方法和毒剧药物用量,才能做到防止中药不良反应,合理用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对有毒中药的使用管理,我国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79年重新修订并公布了中药材中的《医疗和毒药、限制剧毒药管理规定》,其中将毒性中药分为二类,并按规定的方法发售与使用,使中药更加安全有效。
  参考文献
  [1] 孙定人,齐平,靳颖华主编.药物不良反应(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44~945
  [2] 曹勤书,段建国. 防止中药不良反应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中国药房,2004,15(2):111
  作者单位:529500 广东省阳江市中医医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7371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