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名人的离去,让我们铭记心源性猝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2007年7月26日,著名足球教练王洪礼倒在网球场上;
  2007年6月23日傍晚,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在北京昌平家中猝死;
  2006年12月20日,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因陈旧性心肌梗死,在家中猝死;
  2005年8月18日,46岁的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因心脏病突发在家中猝死;
  2005年7月2日,以出演毛泽东闻名的演员古月因突发心肌梗死去世……
  上述名人的猝死原因均为心源性猝死,在我们为名人的离去感到万分悲痛之余,应该更清晰地了解有关心源性猝死的知识,让同样的悲剧远离自己、亲人、朋友……
  
  关于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各种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它发病突然、进展迅速,死亡往往发生在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患者发生猝死事件前可以有心脏疾病表现,但猝死的发生具有无法预测的特点。相当数量的心脏病患者可能会以猝死作为首发表现。猝死事件一旦发生,存活机会甚低。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但冠心病为最主要的原因,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心肌梗死病史的占75%。
  心脏病导致猝死的直接过程是急骤发生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室速和室颤,此时心脏停止收缩,失去排血功能,医学上称之为心脏骤停。这类心律失常自行转复可能性甚小,如能及时救治,部分患者可成功复苏。简单而有效的救治方法是心肺复苏术,即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尽管如此,医院外死亡率仍高达85%。
  
  中年人最易猝死
  
  那么,什么样的人更容易猝死呢7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是40岁~50岁,其中,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倍~5倍,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会增加。此外,无论男女,猝死的发病年龄都呈年轻化趋势,30岁猝死的比例正在增加。一些综合因素导致中年人易发生心脏猝死,如压力过大,这在白领、企业家中最为常见。工作压力大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许多猝死就发生在精神过度紧张、情绪差、连续加班后。
  膳食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明星、企业领导等,他们普遍应酬多,常吃高脂、高胆固醇的食品,大量饮酒、吸烟,这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会增加猝死几率。
  忽视体检。上述高危人群更容易因工作繁忙而顾不上体检,或自以为根本不用体检,从而耽误了病情。
  年龄大干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肥胖者、缺乏运动及工作紧张者,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猝死的最危险人群。
  
  预防猝死怎么做
  
  虽然心源性猝死“来势汹汹”,但仍有迹可循。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曾庆介绍,该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闷、胸痛、憋气、心慌,有些人会感到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疼痛、咽喉痛、恶心呕吐,甚至牙疼等。侯耀文先生在猝死发生前曾经有过恶心、食欲不好等症状:王洪礼教练生前并没有任何心脏病史,但在去世的前两天,王洪礼感觉到自己的心脏有点不舒服,家人提醒他去检查,他也没有在意,结果酿成了惨剧。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原院长高润霖教授在接受《生命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猝死,90%由心脏疾病引起。我国每年近50余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80%是冠心病造成的。有心肌梗死历史,尤其心功能差者易发生猝死,但表面无任何冠心病表现的‘健康人’也可猝死。猝死可能是冠心病的第一表现,对这种情况事先很难预知。”
  为此,曾庆等几位专家给出了防猝死的“五大法宝”:
  1 “魔鬼时间”慎起居。上午6时~12时被医学家喻为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因此,锻炼要避开这段时间。
  2 饮食清淡,红黄绿白黑搭配好。红指葡萄酒,每日50毫升~100毫升:黄指西红柿、胡萝卜,每日1小碟;绿指青菜,每日适量,白指燕麦片等每日50克:黑指黑木耳、黑芝麻,每日5克10克。此外,每天喝250克牛奶,每周吃鸡蛋量不超过4个。
  3 中老年人最好住在城区。以免发病时因为家离大医院远而耽误抢救。有心脏病史的中老年人则应减少出行,尽量避免在拥挤的环境中活动。有心脏疾病的老人要特别注意:单独外出时,身边要带些必备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以及能迅速联系到家人的电话号码卡。
  4 经常给自己减压,把体检提到议事日程。“输了健康,赢了世界又如何?”最近,日本神户大学博士韩白衣推出的新书中提到了这一观点。对中年人来说,尤其不要给自己过大的工作压力。工作以外的时间,要强迫自己完全放松下来,抽空和家人去旅游。过了40岁的人,一定要两年做一次体检,60岁以上的人,每年应全面检查1次。
  5 把握急救10分钟。当家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应在10分钟内进行如下步骤:
  ①拨打“120”紧急呼救。
  ②对于没有丧失意识的病人要让患者镇静、舒适,解开患者贴身衣扣,注意保暖,用凉的湿毛巾敷在病人前额上。千万不要摇晃病人或用冰水泼病人以试图弄醒他,更不要让他进食或喝水。服用硝酸甘油片时,要让病人舌下含服,并坐在沙发或靠背椅上,直立服药可能产生晕厥而跌倒。如果患者带假牙,需要摘掉,避免抽搐时造成危险。
  ⑧判断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ABC: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王立祥介绍了一种判断心脏骤停的简易方法:一翻,即翻眼皮看瞳孔是否固定二摸,即触摸颈部有无动脉搏动;三呼,即呼叫有无反应回声:四观,即观察胸廓是否起伏运动。
  经过上述的简易方法判断,如果病人已经心脏骤停,应该立即进行家庭心肺复苏。其步骤为
  A步骤将病人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一般站或跪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放在病人的前额上用力向后压,右手指放在下颌沿,将头部向上向前抬起。
  注意让病人仰头,使病人的口腔、咽喉轴呈直线,防止舌头阻塞气道口,保持气道通畅。
  B步骤口对口吹气,也就是人工呼吸。抢救者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病人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用双唇包封住病人的口外部,用中等的力量,按每分钟12次、每次800毫升的吹气量,进行抢救。
  一次吹气后,抢救者抬头做一次深呼吸,同时松开左手。下次吹气按上~步骤继续进行,直至病人有自主呼吸为止。
  注意吹气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急性胃扩张。同时观察病人气道是否畅通,胸腔是否被吹起。
  C步骤:胸外心脏按压。抢救者在病人的右侧,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前胸骨下段,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两手的手指翘起不接触病人的胸壁,伸直双臂,肘关节不弯曲,用双肩向下压而形成压力,将胸骨下压4厘米至5厘米(小儿为1厘米至2厘米)。
  注意:按压部位不宜过低,以免损伤肝、胃等内脏。压力要适宜,过轻不足以推动血液循环,过重会使胸骨骨折,带来气胸血胸。
  B、C步骤应同时进行,按压30次之后做两次人工呼吸,通常一个抢救周期为三轮,也就是按压90次、人工呼吸6次。
  经过30分钟的抢救,若病人瞳孔由大变小,能自主呼吸,心跳恢复,紫绀消退等,可认为复苏成功。
  终止心肺复苏术的条件: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有医务人员到场:心肺复苏术持续一小时之后,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心脏跳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
  此外,家庭中平时最好准备急救药箱,装上听诊器、血压计、心电检测仪等监测仪器,备好硝酸甘油、硝苯地平、阿司匹林等急救药品,以及提压泵、氧气袋、口咽通气道等应急物品;最好为家庭成员建立包括一般情况、目前疾病、既往病史、用药及过敏史等内容的登记卡片,还可以预设急救通讯,如在家庭录音电话中预先录好向急救中心呼救的语音内容,事先拟定转运路线,选择好去邻近医院的最佳路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29110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