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滋阴清热汤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60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观察滋阴清热汤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将119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以滋阴清热汤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仅在反复呼吸道感染发作时对症治疗,随访3年,比较疗效。结果2组总有效率治疗后比较差异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滋阴清热汤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
  关键词: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药疗法滋阴清热汤推拿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017-02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且治疗具有疗程长,依从性差等特点。自2005年11月~2009年11月,笔者运用滋阴清热汤配合推拿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阴虚火旺型)60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1)0~2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10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3次以上;2~6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8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6~14岁小儿每年呼吸道感染7次以上,其中下呼吸道感染2次以上。(2)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第1次至少间隔7日以上。(3)若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不足,可加上下呼吸道感染次数。不足者需观察一年。
  1.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儿科门诊的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共119例,男63例,女56例。年龄1~14岁。治疗前1年平均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为8次/年。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67±2.82岁,对照组59例,男30例,女29例;平均年龄5.68±2.83岁,2组间年龄、性别、发病次数,总病程经均衡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观察病例不使用免疫增强剂。
  2.1 治疗组
  予滋阴清热汤配合推拿治疗。基础方:青蒿6g,鳖甲9g,生地9g,知母6g,丹皮6g, 生甘草6g(以上药量适用于6岁儿童。其他年龄段酌情加减),每天1剂,加水200ml,取浓汁80ml,分两次服。疗程4~6月。推拿治疗:取穴平肝、补脾、三关、天河水,每次40分钟,疗程4~6周。
  2.2 对照组
  观察期间患急性呼吸道感染者,予常规对症处理。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1年内呼吸道感染次数少于4次者;好转:1年内仍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但次数较原来明显减少;无效:呼吸道感染仍反复发作,且符合反复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者。
  3.2 治疗结果
  4病案举例
  高某,女,6岁。初诊时间2009年元月。其母代述:人工喂养儿。平素夜眠多汗,夜卧不安。每年患上呼吸道感染10次以上,肺炎2次以上。查患儿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唇红、颧红、舌嫩少苔,脉细数。辨证为阴虚火旺型反复呼吸道感染。予滋阴清热汤配合推拿治疗。处方:青蒿6g,鳖甲9g,生地9g,知母6g,丹皮6g,生甘草6g。推拿治疗取穴:平肝、补脾、三关、清天河水。每次40分钟,疗程5周。同时嘱患儿家长饮食调理,宜食甘寒、咸寒,清润生津之食物。忌食辛香、温散、苦寒、沉降之食物。治疗3周后,诉患儿出汗减少,睡眠安稳。继续原方案治疗2周,查患儿体重增,精神好,无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白,未见花剥苔。治疗期间无呼吸道感染,随访3年,每年上呼吸道感染2次以下,无下呼吸道感染。
  5体会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不仅发病率高,且存在常年反复发作的倾向。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易致心肌炎、肾炎、风湿等。直接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与身心健康。目前常用的中西药虽能有效控制症状,但防治效果欠佳。复感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体质,在用药定方时不仅要考虑对症治疗,消除疾病的临床症状,还应辨明体质,以求治本,对质治疗,改善体质。正如匡调元教授在《中医体质病理学》中所明确提出:“治病必求其本,本于体质”,“急则治其症,缓则治其质”。笔者根据小儿体质学说,采用辨质论治的方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阴虚火旺型)。该证多见于反复呼吸道感染耗伤肺阴,阴津不足,失其清润、肃降之机,阴虚失养,虚热内蒸,故潮热, 五心烦热、盗汗、颧红。治疗宜滋阴降火。方用青蒿退虚热,鳖甲滋阴潜阳,知母、丹皮、生地滋阴清热润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滋阴清热之功,配合推拿疗法,选取平肝、补脾及大补元气之三关穴,加天河水清虚热,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 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455.
  [2] 王晓燕,王丽萍,赵辉.辨证论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J].新中医,2005,11,8.
  [3] 郑启仲.略论小儿体质“三说”[J].河南中医,1997,17(1):3~4.
  [4] 苏树蓉,钟柏松,黎明.1061例小儿体质调查及体质分型的研究[J].中医杂志,1996,37(10):613~6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21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