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两种微创方案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临床对比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肖义成

  [摘要] 目的 探讨两种微创方案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效果。 方法 本院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127例根据术式分为两组,59例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为对照组,68例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为观察组,分析临床指标、治疗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复发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单次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 。观察组结石清除率高于对照组,中转开腹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 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的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胆总管探查术;急性结石性胆管炎
  [中图分类号] R657.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036-03
  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肝胆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疼痛,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时可发展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危及患者的生命[1-3]。目前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首选方案为手术治疗,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开展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改进,腹腔镜逐渐用于诊断和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4-6]。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常用治疗手段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等[7-9]。为了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临床效果,本院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127例分两组进行手术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127例,年龄 47~75岁,平均(61.0±11.9)岁,其中男 69例,女 58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制定的急性胆道系统感染的诊断标准,经腹部B超或CT检查确诊胆总管有结石,且影像显示胆总管扩张超过8 mm。排除患有其他心肺疾病、肝肾疾病、血液病、免疫性疾病、精神病、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手术禁忌证的患者。患者结石数目为1~6个,平均(2.8±1.7)个,体温为37.2 ℃~39.5℃℃,平均(38.2±3.1)℃,白细胞为7.1×109个/L~2.1×1010个/L,平均(13.7±2.6)×109个/L,血清总胆红素为(112~138)μmol/L,平均(122.6±30.5)μmol/L。根据手术方法将入选的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分为两组,59例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为对照组,68例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间基础情况见表1,年龄、性别、结石数目、体温、白细胞、血清总胆红素等,差异均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治疗。术前患者肌注50 mg哌替啶、10 mg山莨宕碱、10 mg地西泮,并在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等指标。术中置入十二指肠镜,仔细观察患者十二指肠的乳头情况,对于导丝逆行胆总管插管成功者实施ERCP检查,确诊后实施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治疗,可使用取石网篮和取石球囊导管取石,对于结石较大的患者,可先使用机械碎石网篮进行碎石,然后再行取石,术后置入鼻胆管引流,1周后待症状稳定,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观察组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麻术和人工气腹,采用四孔法实施穿刺,然后放置trocar位置依照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解剖患者的胆囊三角,使用钛夹夹闭其胆囊动脉,将胆囊管游离,使用钛夹夹闭患者的近胆囊壶腹部,但不要剪断胆囊管,后纵切开患者胆总管的前壁,置入胆道镜,如果结石较大可使用石钳取石或挤压胆总管壁直接取出,如果结石较小可使用取石网篮和生理盐水冲洗取石,如果患者为部分嵌顿结石可使用激光碎石后再行取石,取石结束后使用胆道镜检查,确保患者的胆道系统内无结石,术后放置引流管。
  1.3观察指标
  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情况(治疗次数、结石清除情况、中转开腹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肺部感染、腹腔积液、十二指肠穿孔、消化道出血、胆漏)、治愈情况、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指标分析
  见表2。观察组手术时间(63.7±15.2)min、术中出血量(12.0±5.7)mL、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1±0.9)d、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4.2±1.1)d、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9.3±2.4)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89.1±16.8)min、(26.8±6.4)mL、(4.0±0.8)d、(4.9±1.3)d、(11.6±3.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的治疗情况分析
  见表3。观察组单次治疗成功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石清除率(98.5%)高于对照组(93.2%),观察组中转开腹率(2.9%)低于对照组(5.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见表4。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明显低于对照组(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两组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两组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见急性结石性胆管炎再次复发。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是临床肝胆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临床多表现为腹部突然剧痛且呈现持续性疼痛,有阵发性加重的情况,可呈放射性疼痛波及患者的右侧肩背部,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如不及时处理,可阻塞患者的胆囊管、胆道等部位使得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成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引发机体胆囊发生感染,严重时可造成患者死亡[10-12]。随着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人体摄入的碳酸类、钙类物质在不断增加,伴随身体机能的逐渐减弱,人体排出碳酸类、钙类物质的效率大幅下降,使得老年人成为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高发人群。近年来,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患病人数越来越多,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因而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可大幅度降低疾病病死率。目前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首选方案为手术治疗,常用的手术方法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等。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传统方法之一,可快速有效取石,但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会延长患者的恢复时间,进而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增加患者及家庭的经济负担,术后也容易引发出血,反流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肠穿孔等并发症,会对机体Oddi括约肌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破坏了括约肌的良好完整性,增加了逆行感染的发生率,也容易发生取石失败, 而不得不采用二次手术进行治疗。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逐渐应用于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该方法可以大大缩短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原因在于可以将2个手术在同一次操作中共同完成,同时处理胆囊结石与胆总管结石,利于患者术后的早日康复,进而缩短了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住院费用,减轻了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同时该手术还保证了机体Oddi括约肌的生理功能,清除结石的效率较高,保证了患者的术后安全性,减少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手术时间[(63.7±15.2)]min、术中出血量[(12.0±5.7)mL]、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1±0.9)d]、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4.2±1.1)d]、血清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9.3±2.4)d]均明显小于对照组[(89.1±16.8)min、(26.8±6.4)mL、(4.0±0.8)d、(4.9±1.3)d、(11.6±3.0)d],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对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造成的创伤更小,更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可明显缩短恢复时间。观察组单次治疗成功率(94.1%)明显高于对照组(81.4%),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成功率较高,可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再次创伤。观察组结石清除率(98.5%)高于对照组(93.2%),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效果显著,可有效清除患者胆道内结石。观察组中转开腹率(2.9%)低于对照组(5.0%),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安全性较高,可大幅降低中转开腹的发生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3%)明显低于对照组(23.7%),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效果显著,可大幅降低腹腔积液、十二指肠穿孔、消化道出血、胆漏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很高。两组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均未见急性结石性胆管炎再次复发,说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取石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均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有效方法,临床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胆总管探查术的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术后并发症也较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敬书,韩兵,王勇. 头孢美唑用于急性结石性胆管炎手术抗感染疗效评价[J]. 天津药学, 2012,24(4): 37-38.
  [2] 李晓东,秦学潜. 内镜和开腹手术治疗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的疗效比较[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7):746-747.
  [3] 梁兆克,王立英,张丽霞.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疗效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463-464.
  [4] 王必信,谭福碧. 电子内镜微创技术在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治疗中的应用[J]. 疑难病杂志,2011,10(4):304-305.
  [5] 杨延旭,张正坤,郭艳荣. 急性内镜微创干预治疗老年重症急性胆管炎69例临床分析[J]. 临床内科杂志,2007,24(12):846-847.
  [6] 苏锐,李群星. 急诊内镜介入与开腹手术治疗结石性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对比观察[J]. 中国内镜杂志,2007, 13(3):261-264.
  [7] 张文彦,张宇飞,张明昌. 微创治疗急性化脓性胆管炎20例临床分析[J]. 医护论坛,2011, 18(19):166-167.
  [8] 丁琛,丁伟伟.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内镜微创介入治疗的护理[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21(9):321-322.
  [9] 叶晓明,洪晓明,倪开元,等. 两种微创治疗方案治疗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临床对照研究[J].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13(1):38-41.
  [10] Nam KL, Suk K, Jun WL,et al. Discrimination of suppurative cholangitis from nonsuppurative cholangitis with computed tomography (CT) [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09,69(3):528-535.
  [11] Hirofumi K, Takeshi T, Keisuke Y,et al. S1251 Short-term antibiotic therapy for acute cholangitis after successful endoscopic biliary drainage[J]. Gastroenterology, 2010,138(5):213.
  [12] 郝风亮. 内镜微创治疗老年重症胆管炎135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07,15(4):262-263.
  (收稿日期:2013-05-1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44634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