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含饴弄孙乐与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编辑部

  隔代教养,中老年的晚年欢乐多
  “含饴弄孙”,很多中老年人在晚年最大的乐事大概莫过于此了。现在的社会中,压力是很大的,很多孩子的父母都不得不拼命工作,这样一来,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责任自然就落到了中老年人的肩上,这种由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称为“隔代教养”。曾有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调查研究显示,全国约有一半的儿童正接受着祖辈的隔代教养。上海曾作过一项调查,发现当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参与隔代教养的比率高达88.9%。
  祖辈跟孙辈之间,有个词叫“隔代亲”,老人们在儿女们年少时,并不是不想亲近儿女,而是很多时候因为忙工作忙生计等原因而未能有太多时间跟儿女建立深厚的感情,而到了晚年,退休赋闲了,老人们有了大量的闲暇时间,而且从内心而言也极为乐意有个可爱的小人儿在跟前。所以,老年人跟孙子孙女常常会出现“隔代亲”。
  绝大多数的老年人对自己的孙辈都特别亲,老人对孙辈的疼爱,往往会大大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孙辈犹如旭日之东升,祖辈恰似夕阳的余晖,我们常听人说“老小孩”、“小大人”,隔代人之间虽然年龄上差距很大,但其实很有相同性,更有互补性。祖孙在一起,幼者受到爱抚,长者得到欢乐,他们之间互相补充了中间一代人由于工作家务繁忙而留下的时间、空间的空白及遗缺,这就是形成隔代亲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年龄的关系,父子辈在生活观念等问题上更多具有自己的主张而易产生隔阂、矛盾,甚至冲突,而祖孙辈同样由于年龄的关系而互不设防,所以更易亲近,这无疑也是形成隔代亲的重要因素。这种隔代亲的隔代教养,无论是对孙辈,对儿女一辈,还是对老人自己都是很有益处的。
  第一,隔代教养对孙辈的成长发育有利。对于夫妇双方都要外出工作的家庭,孩子由祖辈来养育会比把孩子交给保姆相对更安全些,孩子也能得到更悉心的照顾。特别是孩子在上幼儿园前,身体的发育相对于智力的开发来说更为重要,保障孩子吃好睡好更有利于孩子成长。作为祖辈对孩子自然会尽心尽力,孩子的生活也就能获得全面的照料。
  第二,隔代教养能够使孩子的父母解放出来。孩子的父母忙于工作,孩子由祖辈抚养,可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专心致志干好事业。上班族都有体验,每天工作回家再照顾孩子总有些力不从心,还常常因为工作紧张而把负面情绪带回家中,造成对孩子的伤害。有祖辈帮助照看孩子,做父母的就可以省去很多烦恼,精力和体力上也不至于过分透支,有助于更好地投身于工作。
  第三,隔代教养对老年人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有利的。首先,孩子们天真纯洁、简单真诚,而成人世界中不仅充满着竞争与挑战,而且还可能存在欺骗与陷阱。老年人到了晚年,心里更向往没有心机的简单生活,而与孙辈相处正好能满足老人的这种心理,其次,孩子们往往极有生命力和活力,而老年人则多少欠缺这种活力,所以老人跟孩子在一起,会感染孩子的那种生机,自己的身心也会年轻起来;另外,孩子们行动活跃,思维古灵精怪,老人与孩子一起玩玩游戏,聊聊天,身体上能得到锻炼,脑子也会跟着孩子的思考而运转,这样往往能延缓身心的衰老;再有就是,中老年人的儿女一般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老人,而孙子孙女有更多的时间跟老人做伴,这样最能解除老年人的寂寞和孤独,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宽慰,甚至还会勾起老年人尚未泯灭的“童心”。所以中老年人更愿意跟这些充满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孙儿孙女们相伴。
  与孙辈相处难以避免的三个心理困局
  隔代教养,如果中老年人能够以正确科学的方式“教养”孩子,那么确实能够实现对孩子、对孩子父母、对老人自身的“三赢”,但是很多情况下,老人们带孩子也容易走进一些心理上的困局,导致最后既不能把孩子教养好,自己也身心受伤。
  第一个心理困局就是很容易对孩子“爱过头”,老年人往往都是吃苦过来的,早年的日子过得艰苦,对自己的儿女也不一定能照顾得像现在这么好,于是在带孙儿孙女的时候,老人们很多都不愿意让小孩子再吃一丝一毫的苦,这既是出于疼爱,也是出于补偿,想将自己和儿女们早年未能享受过的一切都补偿给孙辈。基于这种心理,老人们对孩子常常百依百顺,甚至有的时候,孩子受到老师或父母的批评,老人都会舍不得,或者愤愤不平,为孩子说话,严重时,还会因此而激发家庭矛盾。
  第二个心理困局是有的老人习惯用过去的方式方法来教育孩子。生活的时代不一样,很多老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方式等与当下的现实会有一定的差距。举个简单的例子,有的孩子拿到一辆玩具汽车,他可能第一个想法不是装上电池遥控着这辆车跑起来,而有可能会拿出各种工具将一辆好好的车拆得七零八落,而老人们看到这种情况,很可能会上前制止或批评,因为在老人们看来,玩具汽车是“真金白银”换来的,价钱还不低,买来的玩具就该好好玩,怎么可以一上手就拆得面目全非呢?而实际上,一个拿着玩具车来拆的孩子,他们或许并不是在破坏车子,他们只是在探究,在用自己的方式去发掘和学习知识,这应该被鼓励,而不是被批评。
  作为祖辈,打心眼里疼孩子,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很多老人受教育的程度偏低,知识面比较窄,而且传统的观念比较强,再加之以自己的方式带大过几个孩子,常常会有一种“过来人”的感觉,认为自己“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的米都多”,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倾向于用经验代替科学,而且很难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很大影响的。
  第三个心理困局是老人们因为太爱孩子,常常会“拴住”孩子。孩童时期是一个孩子求知欲最强、体力和脑力活动最充沛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有一种本能的好奇心。而老人们一则受自己体力精力的限制,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不好动,二则出于保护孩子的想法,便常把孩子“拴”在一个小圈子里,不让孩子跟陌生的孩子共处,不让孩子去陌生的地方玩,恨不得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在家里,看看小人书,画画彩笔画,似乎这样才比较“乖”。还有的老人内心对孩子很不舍,一时半刻见不到,心里就想得慌,于是当孩子不得不上学,或者不得不跟着父母去别的地方定居时,老人们会想方设法让孩子留下来,尽可能地留在自己身边。却不知这样“拴”着孩子,容易让孩子变得老成有余、活泼不足,阻碍孩子体能和智能的发展。   老人们教养孩子,不应只关注眼前,还要为孩子长远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着想,所以要走出这样的三大困局,就要用科学的方式、理性的方式去爱孩子。
  不要偏爱,孙子孙女都是掌中宝
  有个很有意思的词叫“偏心眼”,人的感情很难像一碗水那样端平,总会有个轻重侧向。比方说,在一个家庭里,作为长辈,有的人重男轻女,有的人重女轻男,有的人偏爱老幺,有的人偏爱老大,有的人偏爱经济条件好的,有的人偏偏更喜欢经济条件差的。很多家长都会用毋庸置疑的口吻告诉自己的儿女辈和孙辈:我们绝没有偏心眼,你们几个我们都一样疼爱。然而现实却是,每个家庭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事实:总会有一个是更受宠爱的。
  作为长辈的他们或许自己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会对某个孩子特别好一些,或许是因为这个孩子比较贴心,或许是因为这个孩子很像年轻时的自己,或许是这个孩子缺少疼爱,比较可怜,让人不由得不偏心,或许是爱屋及乌……老人们在“偏心眼”的时候,往往并不怀有恶意,他们更爱某一个孩子,并不是为了去伤害其他的孩子,这种偏爱很多时候是不由自主的。而且老人们心里常常不觉得自己偏心了,更难以觉察到那些不被偏爱的孩子内心深处的情绪与不满。
  老一辈的这种“偏心眼”是一个家庭生出矛盾和裂隙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很多为人子女的能够勉强忍受住父母不偏爱自己,去偏爱其他的兄弟姐妹,但是他们绝对难以忍受的是父母不仅不偏爱自己,还不偏爱自己的孩子,这种时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新仇旧恨”一齐涌上心头。这是最容易引发家庭冲突的一根导火索。
  现在,在有关赡养纠纷的案件中,有很多就是因为儿女觉得老人偏心偏爱,所以不愿意尽赡养的义务,他们觉得老人偏爱哪个,就该由哪个来赡养。这种说法虽然不被法律所支持,但从中可以看出,老人的偏爱与偏心,给下一辈、给下下一辈造成的伤害有多深。所以老人们尽量不要偏心,对待儿女应如此,对待孙子孙女更应如此。对年幼的孙辈而言,老人们的偏心偏爱,留下的会是长久的伤害与伤痛。这种伤不仅会影响到孙辈们看老人的眼光,还会影响到孩子们以后的情感与生活。
  为什么老人容易亲了孙辈远了儿女
  老人们照顾孙子孙女,本来是要为儿女分忧,按理说,老人与儿女的关系应该更加亲密才对。但是在很多家庭中,却有这样一种怪现象,老人们抚育孩子,结果跟孩子关系近了,跟儿女关系却疏远了,甚至是恶劣了。本来和睦的家庭却有了难以弥合的裂痕。这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老人会亲了孙辈远了儿女呢?
  一方面,对老人而言,儿女们需要工作,大部分时间不在身边,即使在身边,也不需要自己多大的帮助,而孙子孙女不一样,他们常伴左右,而且年龄小,能力上弱,老人们对他们而言是一种依靠,所以大多数老人跟孩子要更亲一些,有孩子在身边,儿女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另一方面,在怎么教养孩子的问题上,老人与儿女这两辈人的观念差距大,因此常催生矛盾,导致两辈人关系的紧张。老人爱孙子,与父母爱孩子,这两者既有相似之处,更有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很明显,都是对孩子的爱。不同的是,父母爱孩子偏于“严”,老人爱孙子则偏于“慈”、“宽”、“容”,甚至是“纵”。很大一部分老人对孩子的爱是一种放纵的爱,当孩子父母试图对孩子进行正当管教时,老人们出于疼爱,常会横加袒护与阻拦。这种干预让做父母的难以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引导孩子,对孩子影响甚大。
  很多老人都习惯于认为,既然自己能教得好儿女,那么以同样的方法也能教得好孙子孙女。然而用教育“70后”、“80后”的方式来教育“00后”、“10后”,未必行得通。可老人们是很难接受儿女们对自己教育方式的这种质疑和批评的。一方不让这么教,另一方偏要这么教,时间一长,不可能不起争执,而争执多了,必然会伤感情。老人们付出一片苦心与爱心,但最后却以家庭不和、儿女疏离而收场。更严重的是,很可能因为与儿女的关系恶化,而不得不离开儿女的小家庭,与孙子孙女分离,这种分离对中老年人来说是极难承受的。
  所以说,老人们在教养孙子孙女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儿女,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要与儿女多沟通、多交流、多学习,好好配合自己的儿女,用现代的科学理念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唯有这样,才能与儿女,与孙辈三代人之间和谐共处,其乐融融。
  宠爱,溺爱,爱越多,害越多
  鲁迅曾在《上海的儿童》中这样形容被宠坏的孩子――“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可以,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很多老人疼孩子,就是这个疼法,疼爱常变成了无原则的迁就与溺爱。比方说,爷爷奶奶带孙子出去与人聚餐,客人还没就位,孙子已爬到餐桌上抓东西了,可爷爷不仅不教育,反而帮孙子挑瓜拣枣,孙子胡搅蛮缠,爷爷奶奶还夸奖孙子如何聪明“淘气”,让人哭笑不得。
  老人对孩子几近无原则的宠爱与溺爱,究其根源,主要有三点:一是出于疼爱,爱得深了,就把不准尺度,只想着爱孩子越多越好,于是疼爱就变成了溺爱;二是出于顾忌,老人带孩子,毕竟是儿女的孩子,不是自己的孩子,如果太严格、太严厉,孩子没准会跟父母告状,尤其现在很多老人是从乡下或者小城镇到城市里为儿女带孩子,本身就有一种微妙的“投奔”和“寄人篱下”的感觉,对待孩子更不敢太严,唯恐被儿子儿媳或者女儿女婿怪罪;三是因为老人们并不能或者说并不需要真正为孩子的将来负责,他们只要现在看到孩子吃好、玩好、过好就够了,老人其实并不负有主要的教育责任,而孩子的父母则是直接对孩子负责的,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上与日俱增的激烈竞争与生存压力,相比之下,老人多已退休在家,对压力的感受不强,对孙辈的要求自然会有所降低。
  溺爱是一种害,对小孩子来说,老人的溺爱首先会让他们难以正常发展,有教育机构曾经将托儿所出来的孩子与由祖辈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他们差距很大――从托儿所出来的孩子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自理能力强,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干,胆子大,能吃苦,一般的摔跤、碰伤像没事一样,年纪小却能做不少事等;而由祖辈带大的孩子则不然,有的小学五年级了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像提书包这样的事也不想干,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也不合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77362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