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晋城青莲寺现存彩塑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青莲寺为晋城境内创建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分上、下两寺。唐宋时期佛教文化达到顶峰,明清时期亦长盛不衰,留下了同时期最为珍贵的彩塑。文章通过对青莲寺现存彩塑的分布状况和形象描述,揭露青莲寺佛教彩塑文化的特色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 晋城;青莲寺;彩塑
  青莲寺坐落于硖石山三山环抱的腹地之中,寺院依山而建。青莲寺分上、下两寺。上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三进院落,中轴线为天王殿、藏经阁、释迦殿、法堂,两侧为钟鼓楼、僧舍、观音(地藏)殿、禅房等,西偏院有三佛殿,东偏院有龙王殿、款月亭等。建筑为宋代、清代时期建成。下寺坐西面东,位于上院南偏西500米的硖石山腰,地势较低,现存正殿和南殿。
  1 唐代彩塑
  唐代彩塑存于下寺正殿弥勒殿内。弥勒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砖砌佛台,周沿束腰须弥式。台上彩塑现存大小塑像七尊,分别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供养童子。
  弥勒佛,坐像,高5.02米,坐在须弥座上,双腿自然下垂,双足踏于莲台之上,故称“垂腿弥勒”。其左手置于膝上,右手作说法印,肩披大巾,腰围羊肠大裙,发螺髻,着袈裟,袒胸露臂,曲眉大耳,双目下视,面相端庄,神情凝重慈祥,服饰柔软贴体,衣纹线条圆润流畅,是很典型的唐塑佛像风格。
  弥勒佛两侧塑着站立的阿难、迦叶二弟子,迦叶居左,阿难居右。阿难、迦叶均高2.26米,两者虽为僧装,但饶富世人心理状态。佛像前左、右两个须弥座莲台上文殊、普贤两菩萨相对而坐,均高4.15米。文殊菩萨居左,右腿盘曲,左腿下垂,左足踏在莲台上;普贤菩萨居右,左腿盘曲,右腿下垂,右足踏在莲台上。普贤菩萨莲台的束腰部分塑有半身白象,足露于后,生动有趣;文殊菩萨莲台束腰部塑有狮子坐骑。菩萨面相长圆,高簪紧束,眼神平视微向下,神情秀雅娴静,衣襟裹膝垂于座间,外表以沥粉锦纹为饰。佛坛中部本来有两尊对称的供养童子,现存的只有右面的一尊。佛养童子形体较小,单膝跪地,极为虔诚。
  这七尊唐代彩塑是全国现存唐代寺院塑像三处七十多尊中的其中一处,其中主尊垂腿弥勒佛为我国现存唐代彩塑中的唯一一尊。
  2 宋代彩塑
  2.1 上寺释迦殿
  释迦殿为主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居寺内中心,宋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単檐歇山顶。殿内莲台下砌成须弥座,座呈长方形,束腰部分的四角塑着四个力士,作负重状,极为形象。现存宋代塑像十尊,分别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千手观音组塑。台上塑有四尊宋代彩塑,表情自然,比例和谐。
  佛祖释迦牟尼居中,手作拈花印,结跏趺坐在莲座。背光为高3.59米、宽4.09米的壁画。佛总高3.93米,头梳螺髻,身着袈裟,大耳丰盈,面相方圆。主佛左右原有迦叶、阿难二弟子恭立,迦叶居左、阿难居右,今迦叶塑像已缺。阿难体态健美,身态恭虔。佛前两侧,文殊、普贤二菩萨萨相对而坐,均一足盘屈、一足垂下,作半结跏跌坐式,普贤居右,文殊居左。菩萨像高约3.4米,头戴花冠,怡然安坐,面相丰圆,眉目间的刻画棱角清晰,身体前倾,神情泰然自若,衣纹转折流畅。右侧普贤菩萨莲台的须弥座束腰部分塑有一六牙白象。背光后壁,千手观音塑像结跏居中而坐,仪态端庄,手势千变万化。
  2.2 上寺罗汉堂
  羅汉堂又称观音阁,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为释迦殿前东侧配殿,二层楼,坐东面西,面阔三间,前插廊悬山顶,宋建明修。
  彩绘泥塑及壁画位于罗汉堂二层楼阁之上。塑有观音菩萨、小龙女、善财童子及十六罗汉。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命令常住人间专门济度众生的使者。在寺院中,罗汉像不像佛、菩萨那样公式化、定型化,他们的形象生动,富于变化,更多的带有现实尘世中凡人的神态表情。
  殿内彩塑布局沿正面墙(东墙)及两侧墙(南北墙)分布而塑,坐台与墙体等长。台上满堂为坐像,共计十九尊,都是宋代遗物。观音菩萨坐像居正中,高1.7米,花冠,璎珞为饰,左足垂至台下莲踏上,面相圆润饱满,神情娴静慈祥。左右两隅有善财童子和小龙女胁侍,体量较主像显著缩小,主次分明。两侧十六尊罗汉像各高1.4米左右,神态或丰盈、或消瘦、或健谈、或仗义、或恭虔,表情或慈、或威、或醉、或笑,形态各异,各不相同,栩栩如生,大都神形兼备,极富写实风格。
  2.3 上寺地藏阁
  地藏阁创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为释迦殿前西侧配殿,坐两面东,与罗汉堂对称,面阔三间,为二层楼,前插廊悬山顶,宋建明修。
  彩绘泥塑及壁画位于地藏阁二层楼阁之上。塑有地藏菩萨和十殿阎君。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地藏是梵文的意译,地是指大地,藏是储藏、存有。十殿阎君是佛教所传的十个主管地狱的首领,他们个个头戴王冠,身穿朝服,手持圭板,表情严肃,传神地表现出佛法的威严。
  阁内彩塑布局沿正面及两侧而塑,坐台与墙体等长。满堂为坐像,都是宋代遗物。正面塑像五尊,地藏菩萨居正中位,两侧(南北墙)各塑三尊,另有一尊站像居南墙东侧台上,共计十二尊。地藏菩萨结跏趺坐,头戴花冠,手执宝镜,姿态安详,双目凝神,呈慈善神态。两次间十殿阎君像,双手执壶,神情端庄凝重,虽经后人重修,宋风尤存。另外还有一尊金刚力士,手执狼牙棒,面目狰狞,青筋暴起,全身肌肉夸张地突起,令人望而生畏。
  2.4 下寺南殿
  下寺南殿亦称释迦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悬山顶。
  现存宋代塑像十一尊,分别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及观音组塑。东西墙两侧各有塑像三尊。明间后部砌扇面墙一堵,墙面砖筑佛坛,上置塑像五尊。释迦佛居中,高2.7米。像下塑束腰座及莲台。主像为结跏趺坐,着袈裟,袒胸臂,面相圆润,腹部微缩,端庄持重。左右二弟子高1.9米,双眼前视,闭嘴凝神,呈恭顺虔诚之态。前侧左右为文殊、普贤二菩萨对坐,像高2.2米,均束腰挺胸,发簪高束而后屈,面相丰润,衣饰柔软而贴体。扇面墙背面塑南海观音一尊。半蹲半坐,姿势潇洒自如,面相秀丽,身姿俊俏,飘带随身姿婉转,衣纹柔和流畅,是很典型的宋代作品。殿内靠东、西墙两侧各有塑像三尊。左侧前为关羽立像,高1.23米;中为高僧像一尊,高1.49米;后为菩萨坐像,高1.6米,胸配璎珞,小辫披于肩头,双足下垂,两臂拱于胸前,面相修润,神态清逸,宋风甚著。右侧前为供养菩萨像,高1.45米,长裙束带,衣纹柔和;中为供养人像,立式,高1.52米,头束花巾,发垂耳边,长衫及地,面相丰盈俊秀,为宋塑无疑;后尊为禅师像,半结珈坐式,高1.1米,神态泰然自若。雕塑注重写实,生动传神。
  3 明代彩塑
  三佛殿位于上寺的西偏院西北角高坡上,坐北朝南,地势较高,明代建筑。该殿有塑像七尊,均塑在靠北墙的石台上。据相关记载为明代塑像。从左至右主佛为东方琉璃世界药师佛、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及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称为横世三佛。另有四尊胁侍塑像各居三尊佛像两侧。
  青莲寺上、下两院的彩绘泥塑,按其位置布局统计现存共六十六尊。在布局上,各殿之内,除局部地方有少量壁画,大部分由彩塑组成。雕塑以圆雕为主,有浅浮雕、高浮雕,还有悬塑和壁塑。首先,其内容以佛教塑像为主,形象有佛祖、菩萨、罗汉、神将、胁侍,也有凡间世俗人物。其次是主从有致,重点突出。在每座殿堂中,一般都以几尊主要的塑像为中心,塑以较大的体量,并且安放于重要位置。佛祖正中高坐,体量最大。整个殿中,结构清晰简洁,重点突出,表现了佛国世界的森严等级。这些彩塑不仅时代跨度长,且时代特征明显,保留程度好,艺术水平高,有些还是国内孤品,对我们研究晋城地区乃至全国佛教造像史和佛教艺术史具有很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
  参考文献
  [1]刘金锋.隋唐佛都青莲寺[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056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