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转化为人民自觉的行动,提高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互联网时代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网络社会的发育成熟,不仅给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挑战,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诸多机遇。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需要,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需要认清互联网发展现状,学习互联网思维,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互联网时代;路径
  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期。经济全球化、思想多元化导致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出现了迷茫和混乱,甚至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新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新的思想传播和文化交流形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新,而且带动着互联网时代思维方式的转变,对经济社会其他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互联网时代既具有时代特征,又富有中国特色,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双重影响,一方面,网络社会的特性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的挑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新媒体的普及、网络社会的成熟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机遇。互联网思维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标志,正在以一种新的思维范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互联网机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优势
  互联网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需要符合时代要求,又有需要立足中国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相统一。新媒体的普及,网络舆论的成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互联网时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既有各自的基本内涵,又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三者不可分割。“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三者统一,才能继续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创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世界性的理论,它的基本原理揭示的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而这些普遍规律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中总结出来,又寓于各个国家、地区、民族的特殊发展规律之中,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反映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它的基本观点反映了时代特征和时代需要,是真正的现代性理论。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能够能在坚持自己的根本立场和基本观点的同时,适应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的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新媒体传播实现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碎片化与系统化相统一
  碎片化是对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形象描述,寓意是将系统完整的信息变为破碎、部分的信息。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使网络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一方面,网络主体的多元化。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信息传播的层级性,打破了传统媒介的统治地位,传播者与接受者形成了双向互动的信息主体,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之上实现信息交流。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的多元化。信息的网络化传播改变了以往自上而下的信息传递模式,网络社会中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信息量更大,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多,难以形成传统社会舆论中的统一意见。网络水军和商业模式的博弈使网络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民的利益诉求、思想意识、生活环境等因素夹杂在信息表达之中,使民众对于同一议题的解读更加多元化。
  二、互联网思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互联网思维是网络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互联网治理的重要思维方式。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可以吸取互联网思维的某些理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极致思维: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达方式
  在互联网领域中,极致思维注重产品的精细化,通过每一个细节提升服务的质量来增强用户体验,使产品和服务超过用户预期,来实现“效用最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需要形成极致的表达方式,使科学理论更加生动、具体、形象,让人民群众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
  改变单一式的宣传模式,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互动性。在运用互联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需要改变传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中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式宣传手段,增加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有效互动和双向沟通,使民众在马克思主义教育中有更加良好的体验,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有效性。拓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在不同领域实现跨界融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应该局限于政治信仰方面,而是应该拓展到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各个领域,在不同领域实现价值整合和思想互动,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理论支撑。
  适应网民个性化的需求,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针对性。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要学习商业运营的模式,推行个性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实践活动。要根据广大群众的生活
  喜好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网络语言和网络形式,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之中,使群众更加自然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服务意识,避免将“为人民服务”变成口号,让民众切身体验到马克思主义在他们的生产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中,要防范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作风,针对广大民众的受教育程度、政治素质以及思维观念之间的差异,采取针对性和多样化的宣传方式。
  (二)用户思维:关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利益主体
  用户思维坚持“以用户为导向”的原则,关心用户诉求,重视用户参与,通过增加产品与用户之间的粘性,形成忠诚的用户群体。坚持用户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要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和现实需要,引导人民群众自觉参与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就是现实问题的解决程度。”①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理论,要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渗透到人民的实际生活中来,增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广度与深度。在利用互联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及时甄别有效的数据信息,在海量的网络舆论中发掘民众所迫切关注的公共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支持。最为关键的是用以解决问题的成效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播,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理论的有益之处,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
  组建马克思主义教育队伍,形成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才体系。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主要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组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领跑者,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可以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培训,运用新媒体做好微培训,加强马克思主义教育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升理论素质和教育水平。同时,要针对不同领域,提升马克思主义教育者的专业化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要关注网络舆论的动态,针对网络中的反马克思主义言论和思想,主动进行批评和反驳;党政领导干部,尤其是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要注重在人民群众中举行马克思主义的日常宣传教育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
  [注释]
  ①刘勇.关切民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回归[J].社会科学,2012(5):13-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292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