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库恩的不可通约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概念是库恩科学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使库恩饱受争议的一个概念。想要了解不可通约性概念就要了解其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所有内涵。本文通过历史研究法和比较法等方法试图对不可通约性这一概念进行浅析。
  关键词:库恩 不可通约性 语言学 翻译学 不可翻译性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24-02
  一、不可通约性概念的提出
  库恩早在《哥白尼革命》一书中就已经提到过不可比较性(Incommensurability)这一术语,为其提出不可通约性概念提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库恩认为不可通约性是一种概念,是他在试图理解旧的科学文献中偶然发现的被认为是无意义的段落中浮现出来的。通常他们被当作作者混淆或错误信仰的证据。库恩认为这些段落被误读了,“无意义的表象”可以通过对所涉及的某些术语的旧含义的恢复来消除,而这些含义与随后的含义不同。所以,库恩在1962年《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这一概念,即相继的科学理论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我认为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所写的不可通约性概念包含三个含义,简单地来说:一是概念、术语和指称的不可通约,新旧范式的交替会有术语或指称上的重叠,但是其意义却不能按照旧的范式去理解。二是标准的不可通约,新旧范式的标准与逻辑不同,所以能够解决的问题也就不同。三是世界观的不可通约,库恩认为不同的范式前提下的科学家共同体拥有不同的信仰与世界观。所以,在经历一次科学革命产生新范式后,就会产生与旧范式不同的信仰或者世界观,在此指导下的科学家对世界的看法发生了格式塔转换(革命前科学家世界的鸭子在革命后变成为兔子)。[1]
  二、不可通约性概念的转变
  在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出版之后,不可通约性概念受到了很多批判与指责。库恩也与同一时间提出不可通约性概念的同事费耶阿本德分道扬镳。夏皮尔、普特南、拉卡托斯等都指责库恩陷入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泥沼。所以,库恩就在批判与指责中一步步完善了自己的不可通约性概念。
  首先,在库恩1970年出版的《回应我的批判者》一文中,就对不可通约性的批判作出了回复。库恩写道:“有许多人(指波普尔等)继续认为,理论可以通过诉诸一个基本词汇表的方法进行比较,构成这个词汇表的所有语词都以毫无问题的方式与自然相关联,而且必然独立于理论。波普尔需要这个词汇表来证明一种理论比前一种具有更大的空间。”但是库恩不认为有这样的词汇表存在,库恩不认为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3]库恩认为两个相继范式语词的意义和适用条件都以微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尽管革命前后的符号大部分意义相同——例如,力、质量等——但是其中一些符号与自然相关联的方式却多少发生了改变,因此相继理论不可通约。[3]
  在《回应我的批判者》一文中,库恩明确指出了他的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概念与它原本的意思不可比较性和在数学中的意思不可比较性是完全不同的。库恩为了对此进行解释引入了语言类比和翻译学的一些知识,比如:库恩在教道尔顿原子论的发展时,他指出“化合物”意味着一种新的化合观念,其结果是,区分术语“混合物”和“化合物”之指称对象的界限已经改变了,合金在道尔顿之前是化合物,之后是混合物。[3]因为库恩认为不同的语言共同体(科学共同体)之间进行交流会出现障碍,而库恩认为不存在中性语言,所以两个相继范式之间存在不可通约性。在《回应我的批判者》中库恩把不可通约性解释为不同的范式之间会因为语言不通而存在交流障碍,无法进行交流。
  三、不可通约性概念的成熟
  随着科学哲学家们对库恩批判的愈演愈烈和库恩不断地进行研究和思考,他可能也认识到了自己所提出的不可通约性概念有一些极端。所以在1977年出版的《必要的张力》论文集中,他对自己的一些观点进行了部分修正。库恩认为虽然存在交流障碍,但是科学家们并不是完全无法进行交流,科学家们可以克服这种障碍进行部分交流。由科学共同体无法交流转变成为可以部分交流,由不可通约转变成不能完全通约。库恩把不同范式的科学共同体称为不同的语言共同体,介入其他语言共同体的科学家们会产生交流障碍,这个时候科学家可以成为翻译者来对不同的语言共同体的语言进行翻译以达到交流的目的。但是只是进行部分交流,交流的障碍还是存在的。库恩在这个阶段把不可通约性解释成不能完全通约。
  库恩在1982年的美国科学哲学会大会上发表了一篇新的论文《可通约性、可比较性、可交流性》。在这篇论文中,库恩已经把自己的不可通约性解释为了局部的不可通约性,而不再是两个范式之间的不可通约性了。并對普特南针对不可通约性的误解作出了解释。库恩认为:翻译不是诠释,虽然翻译常常或者包含小的诠释,但是解释作为一个过程与翻译是大不相同的。翻译是懂得两种语言的人所做的事;用来翻译的语言在翻译开始之前就存在,翻译的事实并不改变词或短语的意义;译者要系统地用另一种语言的词或词串代换给定文本中的词和词串,从而形成在另一种语言中等价的文本。至于诠释,库恩认为这正是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实践的事业。诠释与翻译的不同在于:诠释者起初可以只要求一种语言;如果诠释者成功了,他便学会了那种语言;即便诠释成功,那种语言也不见得能翻译成诠释者自己的语言;利用诠释,诠释者可以找出并理解无法用诠释者的语言翻译的字和词。[3]
  在不可通约性这一概念中,词语早期的意义已经被作为语言变化的过程而产生。库恩谈到了历史学家对旧意义的恢复,这是一种语言学习的过程,奎因将其描述为激进的翻译。库恩强调学习一门语言并不能保证你能把它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所以,库恩在1986年挑战奎恩的翻译学理论,提出了不可通约性等同于不可翻译性的观点。他认为奎恩的“彻底翻译”理论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文化背景、所指对象等不同所以不会实现“彻底翻译”,不可通约性就等同于不可翻译性。比如:英语的“猫坐在垫子上(the cat sat on the mat)”用法语来翻译的话就不能“彻底翻译”,法语和英语之间在地板覆盖物上就存在不可翻译性。在每个特定情况下英语的语句都是正确的,但是在法语之中可以使用“织锦(bocart)”,可以使用“草席(paillasson)”,还有一些可以使用“地毯(carpette)”,等等。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法语的陈述是指代所有垫子这种地板覆盖物的,只有英语陈述才是真实的情况。[4]从这个意义上讲,英语陈述和法语陈述上存在着不可翻译性。语言尚且不能“彻底翻译”,那么相继的科学共同体也存在着不可翻译性。   库恩1990年在PSA发表的论文《结构之后的路》中写到了一种无重叠原则,即没有两种术语在它们的指示物中可能有重叠,除非它们具有从属关系。如:没有狗也是猫,没有金戒指也是银戒指,等等,这就是为什么狗、猫、银、和黄金分属每一种。因此,如果一个语言共同体的成员遇到了一只同样是猫的狗(或者更现实地说,像鸭嘴兽那样的生物),他们不仅可以丰富类别术语的集合,还必须重新设计分类的一部分。[4]根据这个原则在对世界的描述开始之前,一定要有某种词汇分类学的东西被我们所掌握,拥有共同的分类概念范畴,这才是进行无障碍沟通的前提,包括对真理的评价所需要的沟通。不同的语言共同体的词汇分类学是不同的,要弥补不同的语言共同体之间的鸿沟,就需要增加一个词汇,这是一个相互重叠的词,它与一个已经存在的词有关联,这就是无重叠原则排除的情况。不可通约性因此成为一种不可翻译性。一个语言共同体的成员可以获得另一个语言共同体成员使用的分类法,就像历史学家在学习理解历史文本时所做的那样。但是,允许理解的过程产生的是双语者,而不是译者,但是双语者有成本,他要永远使用一种分类法来对使用其他分类法的人做陈述。这也就是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不可通约性,即不可翻译性。
  四、库恩不可通约性的四个阶段
  只有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可通约性概念的发展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内涵。才能对不可通约性思想及库恩作出正确的评价。我通过历史研究法对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思想进行了梳理,认为库恩不可通约性思想可以分为四個阶段:
  第一阶段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第一次提出不可通约性概念。我认为这一时期的不可通约性概念是比较极端的,而且十分容易受人误解,因为不可通约(Incommensurability)这个单词在英语中的意思是不可比较的或者是不可比较性。所以,很多科学哲学家就以此来批判库恩,他们认为库恩的不可通约性概念的意思是两个相继的范式是不可比较的,但是很明显两个相继的范式之间是可以进行比较的,而库恩的原意也不是如此。所以,库恩在思想转变的第二阶段于《回应我的批判者》一文中对此做了明确的回答。也把一开始所阐释的不可通约性概念解释成因为两个范式之间存在着交流障碍所以不可通约。第三阶段是库恩的退却。他首先把不可通约性解释成为不能完全通约,然后又解释成局部的不可通约性。第四阶段库恩把不可通约性等同于不可翻译性,后来又引入了分类学概念来进行解释。库恩认为因为两个语言共同体存在不可翻译性,所以,两个范式之间存在着不可通约性。
  五、结语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库恩对于不可通约性的解释,可以得出结论:库恩对自己的不可通约性概念是在不断完善的,在不可通约性概念出现的早期,确实有一些极端,因为相继的科学理论(范式)确实是可以比较的,但是普特南、夏皮尔等人认为库恩陷入了相对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泥沼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为库恩分享给整个科学界的好科学理论的五项标准是:理论应当能精确地预言;应当是自洽的;应当有广泛的覆盖面;应当能以有序、一致的方式呈现现象;应当能够有效地预见新现象或现象之间的关系。[1]从这一点来看,我认为,库恩是一个“理性主义者”,而不是一个“非理性主义者”。现在不可通约性概念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是库恩通过翻译学和分类学对不可通约性所作出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在科学史上也存在着大量的例子佐证。所以,我认为,相继的科学理论存在着部分不可通约性(不可翻译性)现象,只是还没有一个更好的诠释。库恩已经离世,要完善他的理论还需要科学哲学的相关学者不断进行探索,来给不可通约性一个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美)托马·斯库恩.必要的张力[M].范年,纪树立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美)托马斯·库恩.结构之后的路[M].邱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Thomas S.Kuhn.The Road Since Structure[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0.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531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