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财务机器人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对会计从业人员带来了职业危机,也对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从事基础会计核算工作的会计人员将逐渐被财务机器人所替代,而具有综合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员将会供不应求。随着财务机器人的推广和应用,按照高职院校目前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在未来人才市场上会遇到就业障碍。文章分析了财务机器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以及高职院校目前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并提出了进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务机器人;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一、财务机器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影响
  2017年5月,德勤宣布财务机器人问世,2017年6月普华永道推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解决方案,并在中化国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共享中心试用。财务机器人能够不间断地持续工作,能在短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大量重复性、流程化的工作,还可以跨财务岗位同时进行业务处理,可谓高质高效和高能。财务机器人使得财务工作人员从基础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有更多时间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但同时也给财务工作人员带来了职业危机感,担心自己会被财务机器人替代。因此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对财务工作人员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财务机器人可以取代人工从事基础会计电算化、凭证录入、报表统计等重复性高、流程性强的工作,但是高端的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风险管理、资本运作、项目投资决策等需要进行系统思考和创造性的工作是财务机器人无法取代的,因此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必将引起会计人才市场需求出现如下变化:从事基础的会计核算、会计凭证录入、报表统计、基础电算化等重复性高、流程性强的会计工作岗位将减少,而具有较高财务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财务决策和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高端会计人才将会非常“紧俏”。所以,传统的财务人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主动进行转型,实现自身从会计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的转变。
  除了现有在岗的财务人员需要进行转型以外,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使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考验。作为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面对这种状况,有必要反思一下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是否做到了与市场对接,按照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学生培养,毕业生是否能适应市场需求,在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相脱节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人才专业技能培养目标集中在培养学生的财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将来的就业岗位集中定位在会计核算岗位。如前文所述,随着财务机器人的逐步推广应用,会计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会计核算工作岗位将减少,企业将会更加重视会计求职者的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风险管理等思考和创新能力。如果高职院校会计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依然定位于培养具备财务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那么培养出的会计专业毕业生所具有的记账、制单、电算化账务处理等基础的会计核算能力都是财务机器人可以取代的,并没有市场竞争力,将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
  (二)课程开设缺乏前瞻性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职能,因此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主干课程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核算类课程,这类课程一般既有理论课时,也有实践课时,总课时比较多,通过理论铺垫和实践演练,培养了学生熟练的会计核算能力;而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风险控制类课程的设置上不够重视,这类课程要么不开设,要么仅开设短时间的理论课,导致学生对这些课程也不加重视。总而言之,目前的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重核算类课程(体现会计基本职能的课程),轻决策和分析等管理类课程(体现会计拓展职能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既符合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又具有一定的“课证融合”理念,能够满足学生对初级会计资格证书取得的需求,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放眼未来,却忽视了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未重视学生未来的专业能力拓展和取得中高级证书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教师大多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又进高校,比较缺乏实践经验,会计教学仍然摆脱不了传统的课堂灌输方式,学生的学习仍然局限在教室中和课堂上。尽管高职院校也有自己的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但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并未真正发挥实践基地的作用,学生的实践课程主要是在校内实训室通过操作电脑进行会计核算,并未真正让学生贴近企业实际和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从而产生职业紧迫感,自发地努力去学习。
  在教学手段上,比较普遍的还是黑板和PPT的结合,并未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甚至还存在有一些教师仍然是一支粉笔写到低的情况。当今大学生普遍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对网络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兴趣度高,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動手能力相对较强,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量非常有限,难以吸引当今的年轻一代,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也就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大多数院校对学生的课程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一定比例进行综合考核。而所谓的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学生的出勤、课堂回答问题和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内容,期末考试成绩就是学生考试的卷面分数。这样的考核方式并未体现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财务决策能力等考核,使学生延续了中学阶段的习惯认识,认为只要卷纸考高分就能一切搞定。殊不知高分低能的现象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早已饱受诟病,在考试中优秀的学生,在工作中却有可能被淘汰。
  三、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
  (一)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开设课程
  在财务机器人出现以后,高职院校应根据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定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并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既关注学生毕业时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又关注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课程设置上要适当弱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核算类课程,强化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风险控制等需要学生充分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和创新性的管理类课程。尽管这些课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如果采用恰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加以引导,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课时分配上,仍然要像核算类课程一样,既有理论课时又有实践课时,这类课程的实践集中在提高学生的决策、分析和风险控制等管理能力的提高上。   (二)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
  首先,高職院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企业进行谈判,加快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真正建成不只是挂个牌子的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由企业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讲解和辅导,将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引入企业现场,进行体验式教学。每一次的企业实践都不是盲目地走形式,都应该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参观学习后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例如,通过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车间,引导学生思考该企业进行成本计算时应该采用什么方法;通过企业相关负责人对投资项目的介绍引导学生去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等。这种方式增加了教学的真实感,学生是非常乐于接受的。
  其次,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现代化教学能力,让“优秀的人教出更优秀的人”。高职院校应有组织地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习,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通过培训、进修、考察等各种方式提高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运用能力,使教师具备现代化教学理念,掌握现代化教学工具,熟练使用信息化时代的慕课、微课、雨课堂等知识传播途径,使每一节课的内容充实而生动,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能力考核
  随着课程设置中实践课时的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时间增加,那么在考核时就不能再用传统的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的方式,应该加入并适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考核和分值,包括到实践基地的参观总结和案例分析能力均要进行考核,这样一来,使学生对校内外实践重视起来,不至于流于形式,真正做到培养的学生是市场需求的,学生毕业即可上岗。
  四、结束语
  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必然引起会计行业以及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财务机器人将会取代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会计人员,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尽快实现工作能力的转型,才能够不被时代所淘汰。而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必须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趋势,明确市场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冬冬,焦媛媛.财务机器人的出现对会计职业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8(12).
  [2]陈汉成.财务机器人“革命”下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时代金融,2018(11).
  [3]张娜.从财务机器人对会计行业的影响角度浅谈高职会计教学改革[J].纳税,2019(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85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