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培养交互文化意识为导向的语用翻译教学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在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的多元文化背景下,重点关注语用翻译过程中多元文化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类似多元互动给翻译教学实践的启示和教学模式的再构建。尝试重构以培养交互文化意识为导向的语用翻译教学模式,提升外语学习者交互文化调解能力,以实现语用翻译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多元文化语境 语用翻译教学 交互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6-0029-02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英语成为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交流的语言媒介。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简称ELF)的社会现实加快了多元文化交融交锋的新态势,文化单向移植的传统翻译模式已无法适用于当下多元文化交互的新格局,这给我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出了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翻译的过程不单是语码的相互转换,更是对文化构成的诸因素的协商、调解、重构。因此,翻译也常被视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它涉及语言、社会、文化多维语境因素的相互作用。然而,交互文化意识(intercultural awareness,简称ICA)的缺失是大学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以语用翻译教学为基点,从英语通用语视角出发,探究适合多元文化格局下的语用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一、语用翻译与ELF交互文化交际
  语用翻译强调意义的等效性,其过程是对多元语境限定及其用意的识别,对源文本中的意义进行动态再次构建的过程。全球化背境下,语用翻译研究呈现文化转向,其焦点已从对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静态对比分析转为在更宏观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对文化跨越的关注。翻译过程中,原作者与译者所依附的两种文化交流和协商,涌现出介于两种文化之间的“第三文化”,成为文化异质得以传播的基础。多元文化语境下语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语用研究焦点呈现出一致性,这在Guy Cook(2012: 251)的论述中尤为凸显:“两者均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分支,都打破了以往传统研究的范式,肯定了非英语本族语者的权力和身份,且都以多元语言文化交际为关注焦点。”由于翻译的过程需要语言使用者对多元语言知识和交互文化意识的积极调用,故其本身可看作是一种交互文化交际的社会实践。
  交互文化交际是发生在来自不同母语文化背景成员之间的交互行为。交互文化意识(ICA)是实现交互文化有效交际的核心能力要素,它是指交际者能够意识到文化形式、文化实践和文化参照对交互文化交际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将这些抽象的文化概念转化为现实交际情景中进行话语实践的能力。翻译作为交互文化交际中意义构建的重要桥梁,不仅呈现了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互动过程,也可看作自我文化和他者文化调解的结果,这对于外语学习者交互文化意识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交互文化意识成为新时期环境下翻译教学的核心议题。当下,尽管多元文化语境触发的语言使用范式已得到空前的关注,然而新格局下的翻译研究仍然远滞后于交互文化语用研究的发展,只有少数学者提出并呼吁多元语境下翻译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二、以培养ICA为导向的语用翻译教学改革模式
  本研究基于《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培养方针,提出重新构建以培养交互文化意识为导向的语用翻译教学模式,以顺应新形势下我国对翻译多元人才的社会需求。
  1.确定新时期语用翻译教学的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教学也面临新要求和新机遇。翻译教学不仅要让学习者重视语码转换中语言语用信息的等值传递,更需关照依附于不同文化概念(包括背景知识、民族心理、文化参照等)的社会语用等效译释。翻译的过程往往跨越语言、文化的传统边界,本身就具有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ity),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互解。文化在翻译过程中不是静态的、单一的实体,而是动态的、高度多样化的资源变量。译本与原著呈现的文化也不是简单的“我者”与“他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语用翻译涉及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的接触、协商和融合,二者在动态交互中涌现“第三文化”语境空间。为此,语用翻译是语言使用者进行二次交互文化交际的社会实践,为学习者提升交互文化意识创造了契机。换言之,以培养ICA为导向的语用翻译教学模式不再将目标定位于文化单向顺同的语码转换能力,而是适用于多元语境下跨文化交流的交互文化语用能力以及新格局对多元翻译人才培养的需求变化。
  2.教学方法上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回归
  在传统外语教学中,受结构主义语言功能论的影响,翻译的工具性被视为其主要属性,削弱了翻译教学中语言的文化本质,导致翻译课堂中交互文化意识的缺失,体现在相关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文化的严重失衡。教改方案可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将ELF交际中文化交互的语用表现穿叉于教学过程,结合语用学相关理论,对其使用的具体情境进行充分阐释,并依据实例分析语用翻译策略。以带有强烈文化色彩的习语翻译为例,尽管文化相对性给翻译在传达习语的言外之力上造成了障碍,仍可以依据其使用的当前情景语境,结合习语触发的前语境和不同文化框架的表征特点以扩充其认知语境,实现當前意义的构建和文化融合。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能真正意识到译者在多元文化碰撞中承担交互文化调解者的角色,有效调用、协商和转化多语言及多文化资源,实现不同文化间的融合,避免习语的单边化翻译造成的文化缺失。为此,以培养ICA为导向的语用翻译教学模式可引导学生跳出传统翻译法教学现状,注重交互文化调解能力,提升交互文化意识,实现翻译技能和人文素养之间的平衡发展。
  3.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实现“以评促学”
  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调整也给传统的评价体制提出新的挑战。固守单向文化顺同模式下的语码转换,采用单一的卷面测评,都可能会挫败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由此,以ELF为导向的语言翻译教学采取灵活多样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如学术论文、课外实践、调研报告等,将其与传统终结性评价手段有机结合,关注真实语言使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指导,鼓励学生自评和互评。这种多元评价方式可增强学生自主翻译学习的语用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评促学”。
  三、结语
  在多元文化语境下,以往依托单向文化迁移进行语码转换的传统翻译教学思路亟待重审,也为新形势下我国的语用翻译教学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关注在语用翻译过程中多语文化如何融合并涌现出新文化间性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尝试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重新构建以培养交互文化意识为导向的语用翻译教学模式,提升翻译学习者的交互文化调解能力和交互文化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Baker,W.Culture and Identity through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15.
  [2]House,J.Translation as communication 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M].London:Routledge,2015.
  [3]Cook,G.ELF and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Common ground,common interest,common cause[J].Journal of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2012,1(2): 241-262.
  [4]冉永平,杨青.英语国际通用语背景下的语用能力及其重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2):287-299+321.
  [5]House,J.Translation as a Prime Player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019:1-21.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21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