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借鉴圣彼得堡经验推动吉林省旅游产业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俄罗斯联邦圣彼得堡市旅游产业发展在文化资源利用、旅游品牌提升、特色平台谋划以及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对吉林省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综合上述经验和吉林省旅游产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资源转化、资源筛选、景区提升、文化宣传、全天候在线、服务保障等有针对性和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助力吉林省旅游产业持续振兴。
  关键词:圣彼得堡 经验 吉林省 旅游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2—0052—02
  圣彼得堡是全球十大旅游城市之一,其旅游产业发展在文化资源利用、旅游品牌推介、特色平台谋划以及软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对吉林省旅游业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吉林省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包括吉林省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重大工程、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筛选工程、吉林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提升工程、吉林省特色文化旅游宣传工程、吉林省旅游景区全天候online工程和全省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质量保障行动在内的五个工程、一个行动的对策建议。
  一、圣彼得堡旅游产业的四大经验
  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西北部最大的海滨城市,素有俄罗斯“北方首都”的美名。该市拥有各类文物古迹共计4000余处,于1990年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曾在世界旅游城市中高居第8位。如下四大经验值得吉林省的旅游业借鉴。
  (一)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俄罗斯非常重视保护世界遗产,圣彼得堡市则进一步把保护世界遗产提升到战略高度。2005年末,俄罗斯颁布了《圣彼得堡遗产保护战略》,战略中明确了对各级各类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环境的保护措施、修复标准和利用方向,提出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在这一战略和相应法律的支撑下,现在圣彼得堡市的历史风貌得以很好的保存,某些著名的历史景点如涅瓦大街依然保留着几个世纪前的样子。
  (二)注重强化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打造
  圣彼得堡市是藏在欧洲深处的高纬度城市,其发展旅游产业面临着气候寒冷、交通成本较高的不利条件。但是圣彼得堡市积极开发特色資源,多种方式提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为打造世界级的旅游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撑。比如,圣彼得堡在每年夏至到来时举办为期一周左右的“白夜艺术节”,以“白夜”现象的独特魅力打造城市旅游品牌,不仅展示了高纬度地区的神奇魅力,也增强了游客进一步体验“极夜”现象、欣赏“极光”现象的好奇心。圣彼得堡市还被冠以“北方威尼斯”的美名,通过借助威尼斯效应达到了强化其旅游品牌的目的。另外,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二战”印记等特殊的历史记忆,也都被圣彼得堡市化为城市精神和城市品牌的一部分,成为其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以会聚人、以人兴旅”促进旅游发展
  圣彼得堡市会展业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据统计,圣彼得堡每年举行600多场会议、峰会、会展活动,其中80%具有国际背景。如始于1997年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已经成为知名的世界经济交流盛会;2019年6月举办的第23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有来自70多个国家、270余家企业约15000余人参加。圣彼得堡市充分利用这一机遇,自2007年起在每届论坛进行过程中,同时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包括歌剧演出、艺术品展览、音乐节等。可以说,“以会聚人、以人兴旅”已经成为圣彼得堡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经验。
  (四)加强软硬环境建设
  软环境建设方面。在俄罗斯联邦政府相继出台《旅游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6年俄联邦发展旅游业(境内游和出境游)专项纲要构想(草案)》《俄联邦国内和入境游发展纲要(2011—2018年)》等规划和纲要的背景下,圣彼得堡市政府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行业规章制度将旅游业列为优先发展产业,并对本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和规范,加大资金投入,打破行业垄断,将旅游产品向多角度、多层次发展,保障了市场的稳步上升。2017年以来,俄方放宽了中国游客赴俄签证政策,增加了汉语导游人数,加强了与中国银联的合作,在圣彼得堡的中餐馆数量也日渐增多,这些措施使圣彼得堡在吸引中国游客方面更具竞争力。
  硬环境建设方面。圣彼得堡交通条件相对于俄罗斯其他城市更加便利,公路、铁路、水运、航空运输俱全,各级各类旅游服务机构超过3000个。有100家以上的大型旅游企业在该市开展上下游产业的开发,与之相关的商业和服务企业也达到6万多家。
  二、推动吉林省旅游产业提升的建议
  (一)讲好故事,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故事是传播思想和文化的载体,挖掘旅游文化,推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讲好故事。谁会讲故事,谁就能树立品牌,打造经典,从而赢得市场。吉林省要充分借鉴圣彼得堡市经验,下大力气“讲好故事”。为此,要大力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讲好历史文化故事。
  1.做好文化资源的梳理
  从长白山的壮丽到萨满文化的神秘;从净月潭的清幽到伪满皇宫的沉重;从高句丽历史遗迹到少数民族特色民俗文化;从抗联的战斗遗址到苏联援建项目的恩怨纠葛;从二人转特色曲艺到查干湖原生态冬捕;从吉菜文化到人参文化,等等,都是吉林好故事的素材。吉林省要着力推动这些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将故事、文化、历史、民族、产品、创意、宣传有机结合起来。
  2.着力实施四大工程
  一是实施“吉林省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工程”,着力讲好10—20个吉林好故事;二是实施“吉林省文化旅游资源筛选工程”,着力筛选全省最具魅力的十大文化旅游资源;三是围绕文化旅游资源,实施“吉林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提升工程”,把故事、形象、产品、技术、环境等有机融合起来;四是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吉林省特色文化旅游宣传工程”,推动吉林省文化旅游与自然风光旅游成为旅游业两大支柱。   (二)整合资源,升级品牌对旅游的支撑力
  当前,旅游业正面临着从传统的景点旅游、城镇旅游向全域旅游、大众旅游的转型。客源市场多元化、出游方式多样化和旅游体验个性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这都对吉林省提升旅游产业品牌提出了新的要求。
  1.面向世界打响品牌
  打破旅游宣传的地域性,面向世界、立足全球,打造旅游标志。如在旅游产品宣传中宣传“长白山、富士山、阿尔卑斯山”“松花湖、千岛湖、贝加尔湖”“东北三江源、青藏三江源、非洲三江源”“尼斯湖、喀纳斯湖、长白山天池”等。
  2.携手企业强化品牌
  利用在吉企业,打响旅游品牌。如与南航打造“长白山”特色航班;利用恒大、农夫山泉等企业把长白山等旅游品牌带进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型经济论坛和展会;与“一汽”“长客”合作生产一批以吉林省特色旅游资源命名的汽车、轨道客车产品等。
  3.利用会展提升品牌
  按照达沃斯、博鳌等形式,利用与浙江对口合作的契机,积极沟通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浙商企业,谋划打造“东北的达沃斯·长白山国际论坛”。着力推动建立东博会、汽博会的长白山分会场或松花湖分会场。
  (三)建设网络平台,统一并优化旅游全域形象
  吉林省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旅游+互联网”智慧旅游,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旅游产品的线上销售,针对其中存在着的一系列问题,吉林省在网络服务平台建设上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
  1.借力成熟网络平台
  建议省内相关单位与国内知名的旅游服务网络平台进行合作并签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协议,增加吉林旅游产品在各平台首页推荐的时长和频率。对通过上述网络服务平台到吉林旅游的省外游客,以后期补助、奖励等形式予以一定补贴。
  2.强化智慧服务平台
  支持各景区单独或组团建立旅游景区智慧服务平台,堵塞服务漏洞,重视游客对景区服务的反馈并及时作出改进,支持景区利用智慧服务平台对老顾客、回头客给予优惠、奖励或荣誉等激励政策。
  3.建立景区VR、AR展示平台
  打造高质量、高互动、多语言、多途径的以旅游景区实景为主体内容,兼顾旅游宣传、旅游服务、资源整合、数据分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旅游实景VR、AR展示平台,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网站、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合作,统一并优化旅游全域形象,实现旅游形象、先进技术、预体验与实际体验等融合发展。
  (四)落实政策,提高软硬环境的支撑能力
  软硬环境建设不只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通过旅游业向外界展示吉林省优美环境、推动招商引资、加速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前提。
  1.实施吉林省旅游景区全天候online工程,完善景区周边的交通和通讯环境
  良好的交通和通讯环境对于提升景区形象至关重要,也是确保景区全天候开放的基本因素。相比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吉林省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将大大提升吉林省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形象地位;同时,还要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建议相关管理单位组织实施吉林省旅游景区全天候online工程,让全球的旅行者能够时刻体会吉林省景区的变化和特色。
  2.實施全省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质量保障行动,完善旅游景区配套服务
  旅游景区应加强餐饮、住宿、消防、公共交通、医疗救助等方面的配套服务,较为偏远的景区应设立直升机救援点,以防中老年游客出现突发情况。建议省旅游业管理单位联合有关舆论媒体组织实施全省旅游景区配套服务暗访行动,了解有关景区在配套设施方面的真实水平并予以监督改进。
  3.提升旅游景区软环境和软服务
  从综合机制、消费环境、发展资金、人才队伍、安全保障、法律服务等多方面切实落实吉林省旅游业软硬环境发展政策,加强政策普及和宣传工作,汲取部分旅游景区的反面教材的教训,提升旅游景区软服务水平,健全游客对景区服务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全方位提升吉林省旅游产业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雪莲.基于文化资本下的城市文化旅游产品开发[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7).
  [2]卡琦.圣彼得堡旅游业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杨娜.吉林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771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