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军民融合视域中的产业发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军民融合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国防安全进步、科技水平持续提升、经济有序增长的重要抓手。我国目前正处于从初步融合迈向深度融合的重要阶段,亟需立足国情、顺应大势、科学把握、明确目标,在统筹全局下做好军民融合产业的推动,赢得战略优势。通过对一直以来不同产业的相互交叉、融合、渗透为一体的发展过程分析,发现军民融合是必要的趋势,其对经济、社会各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价值。本文将从产业军民产业融合的背景介绍、融合意义、发展前景进行一系列的分析。
  关键词:产业融合 产业分析 融合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4-0054-02
  军民融合产业的实质是将本来应用在军事领域或是民生工程中的技术,打破原有的界限,进行重新分工、融合,汲取或利用其中的优点和优势,应用到更多的生产过程中。产业融合是经济学的一个方面,单从技术层面来讲,其体现为突破传统的产业创新模式,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渗透,降低科学技术在不同领域所产生的壁垒,实现不同产业间的技术融合,从而实现更高的市场价值与相应的经济效益。在新兴战略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军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统筹规划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升级,更能促进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提升经济发展速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来会发展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主导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由于军民两用技术其本身所具有的基本通用性,再加上国家对新兴产业的大力支持,市场对新兴技术的创新需求,进行军民产业融合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就实际的技术应用来说,这些技术在军民产业上的通用性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怎样根据这些差异,来相应地进行不同的融合模式制作,是十分值得讨论的。根据这些差异制定出不同的产业融合模式后,必将能推动新型产业军民融合发展到更高的水平。
  军民融合是国家必然决策的富国强军之道,军民产业融合也得到了许多政府部门的扶持与鼓励,这项政策不仅为相关部门的转型创造了有利条件,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有效发展。在许多地区,我国都建立起了相关的产业发展基地。
  本文将从相关军民产业融合的概念、现象、发展模式、相关实例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与总结。
  一、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这个概念已在学术界讨论多年,但始终没有形成统一、一致的概念定义。在不同的产业融合方式下,对产业融合的概念就会有新的理解。在最初,产业融合主要反应了数字信息的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各个产业发生了交叉,推动了产业融合的发展。因此,最初有部分学者直接从数字信息的角度来理解产业融合的概念。这样得到的产业融合的定义是十分狭义的。随着技术的革新,产业融合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其相关内容也不断丰富。产业融合也不再局限于单单的数字信息技术领域,各个产业的边界也越来越模糊,融合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就产业融合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了制度的融合,技术的融合、设备的融合等方面。但也有些学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融合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一步一步的实现技术、市场、服务的融合,这样才是完成了市场融合的整個过程。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军民融合的模式都不会仅限于一种,它将会包含多种模式,以适应不同市场需求,更需要从不同领域的基本特征出发,对军民产业融合的模式进行合理的规划。
  二、产业发展模式
  两用技术,是指在能满足军用需求的同时还要求能满足民用需求的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或是在我国的军民融合创新体系中,能够在军用品与民用品两个领域都有比较广泛的应用前景与应用潜力的科学技术。军民两用技术的融合,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模式与产品、服务的相关方式,使得军民技术的相关技术发展更加迅速。在实际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单纯的军事技术已经很少存在。许多的军事技术都是由相关民用技术经过发展、转化而来。而如今,许多的民用技术甚至可以直接满足军事相关技术的需求。就产业领域来看,目前能够具有两用性的相关领域有航空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能源燃烧技术、轻量化相关技术。
  就目前的军民产业融合的现状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种军民产业融合模式:
  第一种是通过军用技术的资源与成果来发展相关民用技术,这种发展模式最鲜明的特点是相关军事技术壁垒较高,难以被相关民用产业掌握技术核心。如果由相关民用企业单独开发,所需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所需科研经费、设备、场地,成本巨大,研发所需要投入的周期、相关技术产业化所花的时间,对国家与企业来说也是巨大的。而对应的军事领域中,已经存在许多的应用,只是由于相关规定的差异与保密性等因素,从而使这些技术难以应用到民用相关领域中。从过往经验中可以看出,对于相关军工技术来说,能将其民用,不仅可以实现它所具有的商业价值,还可以节省整个技术从研发开始,到后续试验,应用等整个过程的费用的重复投入。与其他模式相比,这种模式对相关军事技术的依赖性比较高。
  第二种发展模式比较适用于相关军工产业与民用企业之间没有十分明显的分界线,他们之间能够十分顺利地进行相关人员、核心技术、相关管理模式等一方面的交流。军工技术的突破与发展能够带动相关民用企业的发展,而同样的民用企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军事产业的发展,最终他们会形成一个一体化产业的模式。他们的技术、相关技术人员都会形成双向流动的结果。
  最后一种模式可概括为,相关民用企业率先掌握核心技术,但是此项技术在国防科技领域中并未形成核心技术,没有形成相关规模产业,但这项技术必将是国家科技国防的必经之路。民用企业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适应时代发展来说,都更具有产业化、商业化的需求。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中的民用企业,市场的竞争机制使其在技术创新上更具有紧迫感和优势。这就是在一些国家新兴发展的战略产业中,某些领域的民用产业技术成熟度已经超过了应用于国防的军事工业。将这些民用技术应用到军用领域中,不仅可以减少军事相关产业的压力,还能长期有效地促进军事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发展实例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作为全球第四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它能实现全天候工作。为用户提供非常可靠的位置定位信息,并为用户实现实时导航信息,其精度很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1985年开始建设,其间经过多次计算与论证。在第一颗卫星进入太空轨道后,之后又陆续发射了许多卫星,形成了如今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前后经历过三十多个风雨春秋。卫星导航系统非常能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诞生之际,国家就开始扶持相关产业。北斗导航卫星系统正是一个由军用到民用相关领域非常好的例子。随着通信邻域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卫星导航技术也不断得到完善。这些技术能够在人们出行、物流管理、移动通信上发挥巨大作用。以卫星导航作为主要营业方向的民营企业,也随此契机逐渐发展了起来,推动了民营市场的发展。根据统计可以看出,相关地区已经有超过20个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关的产业园区。预计2020的产值也会达到4000亿元。这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军民产业融合发展成果显著,是十分有必要进行并支持下去的,但是要找好发展道路。
  四、结语
  制度、技术核心、战略方法、组织等各种要素的协同发展是构建相关产业融合创新体系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相关利益的兼容性、技术的互补性、相关风险的控制、运作过程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一切都需要合适的市场主导、资源共享、相关机制的融合发展来实现。
  最后,军民产业融合的模式与技术创新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作为国家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我們还是需要找到最适合的发展道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等待解决的问题也冒出了头:我们应该如何使军用技术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使它能在民众生活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怎样创造新型的产业模式并且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如何保证民营企业武器装备配套能力?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更深层次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杨渝南,张勇.军民融合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5):157-160.
  [2]庞志飞.浅谈建立军民结合型的军工体制[J].军事经济研究,1988 (5):17-18.
  [3]吴刚.军民结合产业特质、成长机理及路径优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4):98-102.
  [4]鲍晓敏.我国国防工业寓军于民发展模式的构建[J].军事经济研究,2016 (11):10-11.
  [5]张春宇.产业组织视角的军民融合及其规制研究[D].北京: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
  [6]乔玉婷,曾立.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估及实证研究[J].装备学院学报,2012(2):30-31.
  [7]董晓辉.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研究评述和理论框架[J].系统科学学报,2013,21(4):60-64.
  [8]李静军.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 (14):171.
  [9]王琼,孟海波,党丽芳.军工企业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新挑战和新思路[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8 (17):22-24.
  [10]罗菁秋,张宇.实现我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1):76-81.
  [11]孟涛.军工企业如何利用资本运作实现军民融合产业发展[J].经济论坛,2012(1):113-117.
  [12]唐塞丽,代坤,刘猛.军工企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模式研究[C]//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2017.
  [13]赵伟,许敏,徐利锋.军民融合产业目标管控体系的构建[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8 (21):26-28.
  [14]赵黎明,孙健慧,张海波.基于微分博弈的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技术共享行为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7,31(3):183-191.
  [15]董晓辉,齐轶,张伟超.创新驱动发展下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特点及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 (21):135-139.
  [16]李轩,李熙,刘贞,等.军民融合深入发展的新模式探究[J].新技术新工艺,2019(380):10-14.
  责任编辑:孙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083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