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政治课堂应用中出现很多形式化问题,采用调查法、研究法等对七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并在借鉴前人对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教育教学实践体验,进一步提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模式。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初中政治课堂进行有效结合,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创新教师教学理念,是提高道法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应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的作用,促进立德树人教育与道法课堂教学相互融合,从而为初中道法课堂增添活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道德与法治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209-03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渐迫切,教育的变革也变得尤为重要,在此形势下提出了立德树人,为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定理论基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而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相关理论概述
  小组合作学习也称协作学习、共同学习,20世纪美国教育家David Koonts最早提出合作学习的概念,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完善的教学理论和方法[1]。其在现在的初中道法课教学中成为教师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小组合作学习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密切了学生之间的合作。通常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会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大约4—6个人,并根据活动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开展讨论、并自主学习,最后回答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探究,在小组合作中充分发挥个人和团队的作用,提高综合素质的学习方式。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迅速时期,有很多想法和意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材编排也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而有不同的侧重点。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安排课堂活动,落实课堂设置的学习目标,并将核心素养渗透在活动问题与学生的讨论中,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如教材中的《少年有梦》,个人梦与中国梦是紧密相关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举办一个奥运模仿秀,用模仿形式回忆选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到奥运选手背后的艰辛与汗水,体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并学会用梦想的力量影响自我,帮助他人,帮助社会。教师可以总结:提及梦想,有一群人是为梦想拼搏的代名词,他们挥洒汗水,十年磨一剑,只为梦想一夕绽放,他们就是奥运健儿。在这里,我们用特别的方式向他们致敬,也从他们身上学习梦想的诀窍。
  师:选取你最爱的奥运会选手进行模仿比画或特点介绍,六人一组,做一个小组表演,其他小组竞猜,猜对的两个组都得两分。(要求:不能说名,两分钟完成,哪组分高哪组就得胜。)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也有利于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观察和倾听各小组的学习情况,能较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且会受到学生好的想法的启发,师生之间也会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进而提高课堂效率,促进教学相长[2]。虽然小组合作学习有很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却存在很多问题,使得小组合作学习单一化、形式化。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小组活动内容不恰当
  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小组学习的内容很重要,关系到学生能否正常开展讨论。合理的内容是学生合作的前提,但是我发现有部分教师对于课本上有明确答案的或者很简单的问题也要进行小组讨论,这不仅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时间,也会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如果布置学生讨论的内容过于简单,没有任何讨论的意义,学生自己就能独立理解这个问题。而如果布置的问题有些复杂,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这样的合作学习也是没有价值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不管是太简单还是太难,都无法调动起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这样的课堂也是失败的。
  (二)小组讨论时长不恰当
  部分教师在小组学习中安排学生讨论的内容,只停留在教材层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导致合作学习“假、大、空”。或不能恰当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讨论时间过长,课堂的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给人的感觉是为了讲课而讲课。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感受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很有深度和内涵的知识点,非常适合学生交流和讨论。课堂教学教师也确实采用了小组学习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教师让学生探讨的知识点却显得非常深奥、空泛,没有生活气息。教师给出讨论范围,并且一直强调生命的意义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为了给国家做贡献,为了世界美好,学生讨论的内容也局限于此。不可否认,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教师想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是非常正确的,但是这些内容太过理论,非常空泛,不能贴近现实生活。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某一个具体的点来展开,而不是一开始就上升到这样的高度。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生命最初的意义是完善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变得更有智慧,更加优秀,如此才有能力保家卫国。而且,每个人的个性不同、思想不同,对生命的感悟也有所不同,教师给定的内容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只重视自己想要的结果,对于其他学生的个性思考和结果感悟不够重视,这就使得小组合作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教师角色定位不正确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很多教师还没从原本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育人为本是这门课的宗旨,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虽然现在基本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但部分教师主导者的意识依然存在,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浮于表面。
  随着合作学习的理念的普及,有的教师变为旁观者,有的教师仍是主宰者。有的时候,当学生提出由教学知识点拓展延伸后形成的问题时,一些教师会选择无视,让学生不要胡思乱想,重新将学生的思维拉回教学知识点上。这样的教学方法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教学内容没有外延,不利于学生个性的成長。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不能及时提供有效引导,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也忽视了自身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当中的参与和调控角色。   (四)小组评价体系不完善
  1.评价主体单一,评价不全面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很直接地表现出“他评”的特点。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地位,评什么,什么时间评,怎样评,都是由评价者决定。长此以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调动,小组也得不到全面的评价。例如《深深浅浅话友谊》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一个情境:深深和浅浅两个朋友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并提出问题:友谊的特质是什么?竞争会伤害友谊吗?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问题贯穿这节课。当学生们积极地讨论并回答完问题后,教师只是对个别学生表扬道:很有想法,继续努力。这样只注重个人而忽视团体,只针对讨论结果而不考虑合作过程的评价,不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合作讨论的兴趣,不利于合作学习目标的实现。
  2.评价内容单一,缺乏综合性评价
  一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依旧把成绩当成唯一的评价指标,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定义学生的好坏。学习成绩好,就是好学生,反之,便是差学生。这样的评价方式老套守旧,评价内容非常单一,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内容应该涵盖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学习习惯、课堂表现、运用知识的能力、等等,只重成绩的评价方法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会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使学生变得不自信,对教师存有误解,进而导致师生间的关系越来越差。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化途径
  (一)合理构建合作学习小组
  在课堂实践中,很多教师不重视小组团队,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小组,只是把同桌或邻近的同学组成临时的小组。这样的小组,成员之间的差异不明显,不能最大化利用学习资源,不同小组无法形成互相比着学的状态,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仔细分析学生的不同情况和不同优势等,让同一小组成员之间“异质”互补,以利于资源共享;同时还要保持各组之间“同质”平衡,便于形成竞争关系,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3]。小组内的角色要互换搭配,激起小组成员的学习兴趣,要有组织有纪律,逐渐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比如《感受生命的意义》一课中有一个需要学生讨论的辨析问题:“有的说,要为自己而活;也有说,只有为他人而活,人生才是值得的。”教师针对这个问题可以组织一个小型辩论赛,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论中深入地了解本课的重难点;或者像《发现自己》这一课,教师可以根据书上的探究与分享的内容,设置一个情景剧,让学生拓展其中的内容并表演出来;又或者在《师生交往》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教师的关系,拉近师生距离,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说说,与教师相处的美好回忆,从而在心中默默产生对教师的感恩之情。教师可以在课前就将不同特质的学生分到一组,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也能加强协作能力,从而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价值。
  (二)合理预设教学设计内容
  教材是贯彻课标、落实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托,是教师教学的范本,也是学生学习所需的原料,但也不能唯课本论。教师要发散自己的思维,从学情出发,灵活处理教材的知识点。在素材、案例的选择上,要以贴近学生原本生活为原则,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注重学生的探究与参与程度,要以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接受能力和内化能力为宗旨,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不再厌学,而是产生认同感,从而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比如在《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一课中,教师设置了一个具有开放性的议题:“有一天,当教师、医生、运动员、孕妇、某学科领域的专业教授、农民流落在荒岛上,这是有一个热气球可以作为逃生工具,但只能承载三个人,请你选择可以坐上热气球三个人,并说说你的理由”。四—五人为一组,四分钟后回答问题。这样的开放性问题,答案也当然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就行。学生的回答,有很多可能不是教师当初预想的答案,就像有位学生问道:“为什么不能选自己呢?”这就是课堂活动的生成性问题。教师就反问道:“有哪位同学愿意回答他这个问题的?”有个学生回答说:“在那样的情况下,人会想到先救自己是人之常情,求自己是自己的权利,生命只有一次。”也有学生说:“救其他的人,对社会会有贡献。”这时教师就是引导者,既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达到了这节课的学习目的,因此,教师在课前就要想到在课上学生可能会提出的一些生成性问题,这样的课堂是精彩的,是有氛围的,也是有效的。
  (三)正确定位教师角色
  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自己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提出疑难,解决困惑。在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要构建开放有序的学习环境,及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讨论,教师要能够迅速精确地找到学生不解的地方,并适时地启发诱导,鼓励学生试着自己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然后教师通过课前查看找出教学设计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学生及时的信息反馈,准确把握上课的重难点和价值方向,使课堂讲解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也可以通过搜集一些时政要闻和生活素材来扩展教材内容,开阔学生的思路,解放学生的思想,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在课堂教学有效评价中,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为目标,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的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性学习的评价,自觉地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4]。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双方需要不断交流、合作、理解和体谅。这就要求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关注,要更加全面地评价他们,为他们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对学生个体发展独特性的认可和积极评价,以帮助学生个体认识自我,悦纳自己,拥有自信,挖掘潛能,发展特长,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5]。
  四、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采用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手段。这种新的方法打破了初中政治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性探索,同时也符合课程目标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应用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同时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更广泛地运用到其他学科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增学.论初中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J].新课程(中),2017(2):75.
  [2]李婷.初中思想品德课合作学习有效性思考[J].当代教育理论实践,2014(11):36.
  [3]吕凤楼.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5(10):10.
  [4]丁双六,李本松.中小学有效教学导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237.
  [5]赵必华,查啸虎.课程改革与教育评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38.
  责任编辑:张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36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