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新零售时代的来临与电商行业的冲击,传统商业零售的模式遭受了巨大的挑战,商业模式的转型也迫在眉睫,商业空间的设计更加需要转型升级。公共艺术介入商业空间逐渐成为趋势,城市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也慢慢成为具有功能性的公共艺术,在商业环境中,公共艺术不仅可以塑造整个商业空间环境的风格,并且可以提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从而带来经济效益。
  关键词:公共艺术;商业空间;博物馆零售
  中图分类号: J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3-0130-03
  一、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一词由“公共”和“艺术”组成,兼具“艺术性”与“公共性”两种特质。它具有空间、地点、时代的独特性,并且是由艺术家、公共空间以及大众的参与,共同开展的艺术、生活与文化的社会艺术运动。20世纪是公共艺术发展的转折时期,20世纪之后,公共艺术在功能上、形式上和媒介上体现的更加广泛。科学技术以及大众文化的多样性发展,促使不同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百花齐放。由于不同国家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视角的不同,对于公共艺术这个艺术概念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在公共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公共艺术的概念是指可以突出城市文化、提高场所内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并且具有欣赏性和审美功能的艺术装置和艺术作品。随着后现代艺术的来临,设计师们开始关注大众的体验,注重民主的表达,并极力贴合大众化的情感和精神趋向。在广义的艺术语境下,公共艺术不局限于艺术的表达与体现,而是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介入大众的生活中,成为大众近距离接触艺术的途径。
  二、商业空间的公共艺术分类
  (一)动态性与静态性
  根据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中存在的形态可分为动态性公共艺术和静态性公共艺术。动态性公共艺术,顾名思义是具有动态视觉效果和动态功能的艺术形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它也拓宽了公共艺术的种类和功能的体现。现在常见的动态性公共艺术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如以人为主体的有观念艺术、行为艺术;以物质为主体的有新媒体介入的装置艺术和动态艺术展览;还有具有综合性质的一些艺术展演和公共艺术活动。动态性公共艺术在感官上能带给受众更加强烈的体验感。尤其在当下,公共艺术在设计上,已经不仅体现着艺术家的主观观念,更多的是以受众为主体,将互动性与体验性融入作品中。所以公共艺术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到商业空间中。
  相比于动态性公共艺术,静态形式的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环境中的存在感更加强烈。静态性的公共艺术种类也有很多,如公共景观、微景观、壁画、雕塑以及艺术装置等。静态性公共艺术虽然不能呈现出动态的视觉效果,但是它的陈列周期一般是长期性的,所以在空间内的存在感相对较强。从而通过视焦点的不断重复来加强视觉效果的展示和公共艺术本身的艺术传达。
  (二)物质性展示
  物质性展示是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的常见类型,也是艺术作品实物展示作为艺术介入空间的方式。这是艺术形式在呈现实施之前,会进行对于与商业空间的关系分析,并且是单纯地从环境空间的角度出发。公共艺术不仅是独立于空间存在的艺术作品,如果毫无联系与缘由的将其放置于商业空间内,则无法让受众对其进行欣赏,这样的公共艺术就是无效的。所以说,物质性展示的形式是不受限制的,但是它要融入整个环境空间的特点,并且具有欣赏价值。
  2008年以后,中国传统零售业高速发展,传统的百货空间逐渐升级转型,同时,大型的高端购物中心也开始兴起。香港K11购物中心的创始人郑志刚计划将香港的K11品牌在大陆复制,并且将第一目标锁定在了上海。上海K11购物艺术中心于2013年建成(如图1所示),坐落在繁华的淮海中路,迄今为止,依然是上海这条著名商业街上的地标性建筑。郑志刚亦曾坦言,将K11打造成紧跟时代并且极具前瞻性的品牌,不仅将客户群锁定在年轻人身上,同时,打造出具有创造力的时代平台,将艺术、人文、自然作为三个元素。在购物中心内部(如图2所示),整个室内空间环绕中心庭院而设,罗列在公共空间中的各种藝术展览品与天然饰面、生活化的设计元素融入高科技,将物质性展示的形式发挥的恰到好处。
  巴黎马蒙丹莫奈美术馆馆长第一次见到K11时,很惊喜的用“当代空间”来形容它。它是一个有功能的商业空间,是线下的社交空间,可以去发现生活,去体验生活,活化本土艺术的地方。在K11中,不只是简单地将艺术品置入商业空间里,更是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予以艺术与大众之间形成更好的交流和互动。
  (三)博物馆零售
  2015年K11艺术中心内部开发出“K11美术馆”空间,通过“零售品牌、公共空间以及艺术共融一体”,来实现“博物馆零售业态”模式。商场长期陈列13组艺术品,并且在商场的每层楼设有19个定期更换的本地艺术展览陈列窗口。“博物馆零售”模式打破了艺术与商业的固有界限,在艺术与大众之间构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平台。“博物馆零售”这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是在试图打造艺术文化发展的生态圈。
  K11首创的花园概念的建筑景观设计,绿化屋顶以及室内的都市农场等,让消费者与自然生态有近距离的接触(如图3所示)。各个项目在建筑设计时均应用了多种绿化设计和技术,将环保理念贯穿其中,并且获得了绿色设计LEED金奖。
  K11商场内的入口、天顶和户外广场等空间被划分出艺术廊桥、K11艺窗、Chi K11几个艺术空间区域,并且对于顾客的动线进行设计,让消费者在购物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欣赏,享受“一处一景”的购物体验。纯粹的视觉观赏艺术上升到了情景交融的沉浸式体验艺术,“博物馆零售”的出现,实现了艺术的大众化。艺术展览的介入也是“博物馆零售”模式的一个主要特征,同时也是艺术商业化的重要途径。2014年在K11举办的莫奈特展轰动一时,不仅成为当时的网红展览,并且K11实现了14%的年度销售增长,全年商户出租率达百分之百(如图4所示)。   三、公共艺术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特征
  (一)注重大众的体验性
  在当下大众流行文化盛行的时代,信息、生活以及工作仿佛是人们的枷锁,紧紧地牵制住人们。超负荷的工作、巨大的压力以及身体的劳累,都让人们疲惫不堪,这时生活空间中出现的艺术,就为人们带来了些许减压和放松。公共艺术也以一种具有功能性的全新姿态进入公众的生活,让城市中各个文化阶层的人群在商业空间消费的过程中都能得到深层次的精神层面的良好体验。
  (二)艺术与科技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与科技也不断地进行重新融合,科技也为各种艺术思想和艺术形式的展现提供了可能性,实现了公共环境中影像、声音、装置、音乐等不同艺术门类的相互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紧密结合也实现了大众与艺术的交互,大众可以通过互动性的体验,享受艺术,同时走进科学。
  (三)思想性与消费主义的融合
  公共艺术是一项具有观念性和互動性特征的艺术。公共艺术如果没有创作者的思想性,那么它是没有生命力,也没有价值的。如今大众文化影响如此广泛,艺术的创造想要引起大众的共鸣,必然要有商业和物质的表达,所以作品中的思想性必然要与消费主义进行结合。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商业为主题的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主体思想,将自己的思想性作为主体,与消费主义以及受众作为客体进行融合。
  四、结 语
  公共艺术与商业的结合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还在摸索当中前进。所以也越来越得到行业内人士的关注,分析和探究公共艺术介入商业的制约以及促进关系也将是日后发展的重点。通过商业空间环境与公共艺术相关的特征进行分析,也可以让我们对于当下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消费主义和体验经济盛行的今天,关注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也是设计师们设计的重点所在,将设计作品中的思想性与设计消费主义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促进商业模式的创新,以及商业的发展。这也是日后公共艺术对于商业空间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尚慧芳.上海顶级商业空间[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 李怀生.现代商业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卫东风.商业空间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4]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 (英)迪克斯著.冯悦译.被展示的文化: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 苏梦月.城市商业空间公共艺术的视觉符号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
  [7] 卢文龙.艺术介入空间[D].中央美术学院,2016.
  [8] 江哲丰.城市商业空间中的公共艺术[J].美术观察,2014(4):129.
  [责任编辑:艾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56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