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足安岳石刻残损造像病害考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顺智

  摘 要:文章系统地对安岳卧佛院第70号龛保存现状进行了分析,详细报告了安岳卧佛院第70号龛的病害现状,为科学保护该石刻造像提供了基础资料。
  关键词:安岳石刻;残损造像;病害调查
  调查是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其中,病害调查是指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本体、附属架构、周边环境等残存状况和病害情况及破坏因素的调查与综合评价,并建立完整有序的病害档案。病害调查工作对于前期的田野考察、资料的收集、档案的建立乃至对后期实施保护修复方案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1 安岳卧佛院第70号龛保存现状调查
  安岳石刻造像始于隋代,兴于唐代,续于五代,盛于两宋,延至明清、中华民国,以“古、多、精、美”著称①,有上承云岗、龙门,下启大足石刻的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考古、历史和艺术价值。然而,历经千百年的历史沧桑,造像遭受到严重的损坏。
  2019年2月,笔者对安岳卧佛院第70号龛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该龛建于唐代,位于第71号龛左侧凸出的崖面上。双层龛,外龛为方形,龛高169厘米、宽171厘米,最大进深121厘米。内龛为圆拱形,龛高108厘米、宽144厘米、深14厘米。龛楣呈桃形,镂雕卷草纹。龛基呈长方形,雕饰卷草纹、莲花纹与连珠纹。龛基下方雕二狮和香炉。龛右壁现有三个榫孔。龛内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龛前与龛后分别雕刻二狮和二菩提樹。龛内造像经后代妆彩,现部分已剥落。主尊像头残,头顶上方有华盖,头光双层呈内圆外桃形,内层以太阳纹装饰,周围饰四层连珠纹,外周饰五朵花和五颗宝珠。佛像内着僧衹支,胸下系带打结,外着双领下垂袈裟,腹前衣纹呈U形,双手残,结跏趺坐于束腰仰莲台上,莲台下雕刻有莲茎与莲叶,方形基座饰几何菱纹与桃纹。主尊像高52厘米,座高20厘米、宽41厘米,基座高6厘米、宽38厘米。左侧弟子头残,双层圆形头光,头光后有菩提树向龛顶倾斜。身着袈裟,衣纹呈放射状,双手于胸前捧某物,已风化。内衫下摆覆于脚面,赤足踩于覆莲座上。像高54厘米,座高11厘米、宽20厘米。左侧菩萨头残,手残,双层头光呈内圆外桃形,内层饰团花。戴项圈、璎珞,身披帔帛,帔帛经腹、腿前二道绕腕后下垂。双手持一支带茎莲苞,下着长裙,戴臂钏,赤足立于双层仰莲台座上。像高69厘米,座高22厘米、宽31厘米。内龛口外左壁刻力士,力士头已风化,头后有两条向上飘的发带,帛带绕腕下垂,肌肉发达呈块状,腰间系带打结。左臂屈肘上举,手指残;右手向下,残。下着裙,裙腰外翻,赤足立于山石座上,身体向左扭,裙摆右扬。像高64厘米,座高21厘米、宽30厘米。座下雕一狮,损坏严重,残高19厘米。右侧弟子头残,双层圆形头光,内周饰莲瓣,头光后菩提树向龛顶倾斜,内着僧衹支,外着袈裟,双手放于胸前藏袈裟里,赤足立于仰覆莲座上。像高53厘米,座高11厘米、宽22厘米。右侧菩萨头残,头光呈桃形,头光周饰三朵团花和卷草纹,发带向头两侧垂下,颈部刻三道折线,上着帔帛,帛带绕肘下垂,经腹前绕至右侧身后,戴项圈,腹前有璎珞。左手握帛带,右臂屈肘上举,残损。下着长裙,裙腰外翻,腹微外鼓,赤足立于双层仰莲台上。像高66厘米,座高10厘米、宽24厘米。内龛口外右侧壁立力士,头残损,有发髻,头后有向上飘的两条发带,颈部筋脉突出。左手施降魔印,右手屈肘向上握金刚杵。下着裙,腰间系带,裙腰外翻,帛带绕肩飘于身两侧。身体向右倾,裙摆向左飘,赤足立于基座上。座下雕一狮,仅存四肢。像高51厘米,座残高25厘米,狮残高16厘米。题记刻于左壁,部分内容已模糊。②
  2 病害现状调查
  安岳石刻大多以摩崖造像的形制出现,在风吹日炙、雨雾腐蚀等自然条件下,石刻造像出现岩体风化、崩塌、溶蚀、空鼓等损害现象,再加上环境污染,大足安岳石刻的自然破坏速度更快。
  ①风化病害:大足安岳石刻的主要成分是长石石英细砂岩,不同区域的岩性略有差异。岩石的矿物成分、胶结物成分、含泥量以及泥质软弱夹层的分布等特征,决定了大足石刻抗风化能力较弱。大足石刻的风化病害有三种:一是物理风化。安岳石刻白天在太阳的曝晒下受热膨胀,夜晚受冷收缩,早晚形成不均匀膨缩,长年累月导致岩体风化,表层剥落。同时,在风雨磨蚀冲刷下,石刻造像表面颗粒脱落。二是化学风化。安岳地处我国酸雨地带,酸雾、酸雨直接降落在石刻造像崖体上,大气中的有害气体等对造像岩体造成破坏。三是生物风化。生长在石刻造像崖体周边的植物根系生长过程中会分泌酸性物质,以及细菌、霉菌等其他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对崖体具有侵蚀作用和崩裂作用。
  ②岩体崩塌:70号龛二力士站立处基岩不稳定,存在层面裂缝。由于岩石本身的岩性和所处环境潮湿,风化一直是石刻造像的主要病害,在龛外上、下及左侧崖壁均有大的风化裂缝,易造成岩体崩塌。①
  ③渗水病害:安岳地区多雨,地表水沿龛窟壁裂隙下渗,不断溶蚀,裂隙不断扩大,表面结痂沉积钙质盐类,造像表面还滋生许多有害微生物,严重损害石刻。②
  ④彩绘病害:安岳石刻造像的彩绘长期受光照、潮湿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颜料材料逐渐老化,出现褪色、变色、掉色、起壳、空鼓、掉落等现象。③
  ⑤烟熏污损:安岳石刻曾为宗教活动场所,污水、烟熏火烤使部分造像表面出现油烟污斑。④
  ⑥残损:龛右壁有三个榫孔。造像头残痕中多有圆孔。主尊头残。左侧弟子头残、手残。左侧力士立手指残;右手向下,残;座下雕一狮,残。右侧弟子和右侧菩萨头均残,右侧菩萨右臂残。内龛口外右侧壁立力士,头残,基座下雕一卧狮,四肢之外全残,存在人为破坏情况。龛内造像的服饰已部分模糊不清。⑤
  ⑦溶蚀:70号龛表面溶蚀主要有分布范围广、溶蚀面积大、溶蚀程度强等特点。除龛内正壁以外,绝大部分都受到溶蚀的危害,溶蚀的面积达到整个龛窟的1/3。龛顶、背光、龛楣出现大量溶蚀孔洞,大小不一。⑥
  ⑧空鼓:空鼓是掉块或剥落的前期征兆,实际是表层与内部发生的分离现象。70号龛共有25处空鼓,主要分布在龛顶、菩提树、桃形卷草龛楣、龛内造像背光、服饰等处。⑦
  3 小结
  根据以上分析,安岳卧佛院第70号龛共存在风化病害、岩体崩塌、渗水病害、彩绘病害、表面污损、残损、溶蚀、空鼓八大病害。⑧希望这些分析对安岳石刻艺术的保护与残损造像数字化修复起到资料补充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05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