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教学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程贝贝

  【摘 要】“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综合了天文、气候、物候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本文通过介绍“非传统课程日”开展“节气教育”、家校合作涵养“节气素养”、廊道文化呈现“节气魅力”三方面内容,探索在小学低段推动“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 小学低段 传承
  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认、认可、赞同,由此产生归属意识,进而获得文化自觉的过程[1]。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教育从小培养。早在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就已完全确立,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综合了天文、气候、物候等多方面知识,具有非常丰富的教育价值。相关调查表明,不少小学低段学生都会背诵《二十四节气歌》,但是对节气的认识十分浅显,了解二十四节气的由来、用途、意义等的学生少之又少。我们希望通过开展节气教育,学生们不仅能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由来、意义等内容,而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传承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以及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气素养”。
  一、通过“非传统课程日”开展“节气教育”
  在“非传统课程日”这一天,教师不安排具体的学科课程教学,而是有组织地安排学生“玩”一天。笔者以“春分”节气的教育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通过“非传统课程日”开展“节气教育”。
  美好的一天从晨诵开始。伴随着《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学生们在教室里拉起晨圈,边唱边跳,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接着,笔者带领学生一起诵读《春分日》《七绝》两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受春分时节的特征与美景。
  学习过《二十四节气歌》后,学生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由来。接着,笔者向学生介绍春分这一节气的时间、三候特征、习俗、美食以及农事活动等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体现春分时节诗情画意般美景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春分的兴趣和探索春天的欲望。
  带着对春分时节美丽春色的憧憬,学生拿起画笔和画本,在笔者的带领下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小花园。笔者借着花园里各式各样的植物,介绍了几种观察植物的方法,学生们边听边仔细观察植物的花瓣以及叶片,然后便开始绘制自己的自然笔记。过程中,笔者在一旁适时引导学生在自然笔记中加入不同学科的元素,如利用对称图形表现植物的特点、利用数据统计花园植物的种类与数量等,从而发展学生的多学科素养。最后,在班里举办了一个自然笔记作品展,学生们通过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最喜爱的作品,笔者给获奖的学生颁发奖状和奖品。
  回到教室后,为了纪念春分这个美丽的节气,笔者带领学生们种下了属于自己的波斯菊种子。花盆是学生们在手工课上用酸奶盒做的,泥土是前一天准备好带到学校的。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把土倒进花盆里,再把种子埋进土里。笔者要求学生后续精心照料自己的种子,看看能否发芽开花。这一活动与春分的主要农事活动—播种与灌溉相对应,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两个月后,波斯菊陆续开花,学生们又惊又喜,感叹生命的神奇,对自己亲手种下的花喜欢得不得了。这其实也是一堂历时两个月的科学课,学生们一起见证了种子发芽、长大、开花的全过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植物的生长。
  春分节气,民间还有许多迎春习俗,如踏青、放风筝等。其中,有一项非常有趣的习俗—竖蛋。“春分到,蛋儿俏。”能把鸡蛋竖立起来好不风光。学生们在室外放完风筝后,回到教室里拿出准备好的鸡蛋开始进行竖蛋大比拼,竖起鸡蛋最多的小组可以获得奖励。比赛过程中,现场气氛热烈,学生们积极参与、热情高涨,不断尝试竖蛋的诀窍。最后,笔者讲述鸡蛋在春分这一天容易竖起来的科学道理,学生们恍然大悟,连呼有趣。
  这一天,学生们通过读、写、绘、玩的方式,感受了文学中的春分、科学中的春分、游戏中的春分,对春分这一传统节气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形式展开教育活动,将其他二十三个节气教给学生,让学生在收获知识和乐趣的同時,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
  二、通过家校合作涵养“节气素养”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通过观察太阳运动,发现了一年四季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形成了二十四节气文化,让人钦佩与敬畏。二十四节气的产生不仅反映了我们祖先的无限智慧,更反映了他们的精神力量。
  笔者向学生介绍完二十四节气后,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出了12个关键词:探索、倾听、乐观、创造、勤劳、专注、细心、互助、友善、真实、勇敢、反思。我们把这12个词称为古代劳动人民的“节气素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而习惯的养成通常需要一个过程,至少21天。所以,笔者将这12个关键词分配到12个月中,每个月对应两个节气。在这一个月中,笔者会着重强调该月的关键词,督促学生养成对应的良好习惯与素养。除了学生在校期间教师督促引导之外,还需要与家长通力合作,及时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追踪与评价。
  笔者为学生发了一本素养“存折”。“存折”为12种素养养成的评价记录表,包括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例如,5月的关键词为勤劳,那么,笔者会根据学生是否在自己职责范围内或者范围外(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管理员职务,如地面管理员、黑板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为班级服务对学生进行评分。放学前,学生也会在“存折”上为自己这一天的行为是否称得上勤劳打分。回家后,家长根据孩子是否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及是否帮助家长做简单的家务评分,并将孩子在家里劳动的小视频发到班级群里进行打卡。   每两星期,笔者会统计一次“存折”上记录的分数,分数最高的三名学生被评为“勤劳之星”,并授予他们小徽章,戴在身上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也可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一个月下来,不管有没有得到徽章,学生的勞动意识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勤劳”这种“节气素养”。
  一年下来,在家长和教师的合作下,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培育了12种“节气素养”,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三、通过廊道文化呈现“节气魅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廊道除了疏散通道这一功能外,还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廊道,我们可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像空气一样弥漫在学生周围,让学生时刻了解它,深刻感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于是,我们制作了十二张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海报,每张海报介绍两个节气,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分别张贴在1到12班门前的廊道里。
  美术课上,各班按照本班所对应的两个节气绘制了十米画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用能反映当季气候特点的颜色做主背景色调,绘制了凸显节气特色的故事、植物以及美食。在全年级12个班300多名学生的共同努力下,12幅节气图大功告成。这些画挂在了廊道的天花板上,形成了长达一百多米的壮观的“天幕”,令人叹为观止。
  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由此衍生了许多谚语、诗句,如“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节气的魅力和农业的趣味性,我们把廊道的多功能区改造成了一个小展厅,展示农民下地耕作时的农具、蓑衣、斗笠以及仿真的农作物,甚至还搭建了一个迷你农家小院。这些事物帮助学生们真真切切地感受我国的农业文化。
  在被节气气氛渲染的廊道里,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滋养,同万物一起在春天出发,夏天成长,秋天结果,冬天酝酿。
  教师和学生一起“品读”二十四节气,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用节气欣赏和体会这个世界,在大自然中舒展身心,而且更加珍惜热爱现在的生活,敬畏生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了解、认同并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们的“文化自觉”,让他们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参考文献
  [1]詹小美,苏泽宇. 文化自觉的认同逻辑[J]. 贵州社会科学,2017,325(1):107-112.
  (作者单位: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55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