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自然灾难地黑色旅游发展:居民感知与社区参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金伟 谢伶 张赛茵

  [摘    要]近年来,黑色旅游已成为自然灾害地灾后恢复重建的一种重要形式,受到国内外旅游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社区居民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在黑色旅游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却十分缺乏。文章以吉娜羌寨为例,运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法,探讨了社区居民对黑色旅游发展的感知及其应对旅游业发展演化所采取的参与行为。研究发现:(1)对于当地居民来说,地震遗址是见证和纪念灾难、缅怀逝者、传承社区记忆的“物”和“场”;(2)当地居民对发展黑色旅游普遍持支持态度,他们认为黑色旅游是推动灾区恢复重建、促进传统文化保护和族群认同的重要力量;(3)社区居民与“他者”(游客、外来商户)角色关系的重构,导致了“我者”和“他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给当地旅游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4)社区居民采取了多种“自觉”参与旅游发展的行动,助推旅游业转型升级。当地的社区参与已开始从“外部推动”向“内部自觉”转变。
  [关键词]黑色旅游;自然灾害;社区居民;汶川大地震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20)11-0101-14
  Doi: 10.19765/j.cnki.1002-5006.2020.00.001
  引言
  自然災害是“一场自然触发的人道主义灾难”[1],常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还可能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但其所遗留下的遗址遗迹、遗物、遗构,以及后期修建的纪念性设施亦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遗产”和景观[2],并演化为灾后旅游消费(consumption)的重要方面[3]。长期以来,前往地震、海啸、飓风等自然灾害发生地或相关场所进行参观游览的活动经久不衰,并受到众多旅游者的追捧[4-6]。一些学者常将这种旅游形式称为“灾后旅游”(post-disaster tourism),其属于“黑色旅游”(dark tourism)的一类典型形式[3]。近年来,利用灾难废墟、遗址遗迹、纪念设施等发展黑色旅游已成为国内外众多自然灾害地灾后恢复重建的一种重要形式[4,6-7],备受旅游产业界和学术界关注。
  社区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社会实体。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常会受到旅游开发的影响,但反过来,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影响到旅游开发和管理[8-9]。同时,在旅游世界中,社区居民扮演着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目的地的主人,又是旅游吸引物的一部分和人力资源的重要提供者[9]。相应地,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态度也是多重和复杂的。自然灾害地的社区居民大多曾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严重的心理创伤,灾后发展黑色旅游不仅涉及地域经济重建,还会含涉诸多伦理道德和社会文化问题[10-12]。因此,黑色旅游对于他们来说,除了一般意义上的“镜像”认知以外,可能还隐蔽着繁复的多重心理面相和特殊社会文化意义。探究社区居民的黑色旅游发展感知和特殊生活形态,对于刻画其复杂心境和构建灾后旅游管理体系至关重要。
  纵观现有黑色旅游相关研究,多聚焦于“供给”,探讨黑色旅游与社会文化的关系、黑色旅游开发和管理问题[13-14],以及立足于“需求”视角关注游客动机、黑色旅游体验等[3,15-18]。而对于作为目的地“主人”的“社区居民”则关注不足,相关研究甚少[19-20]。毫不夸张地说,社区居民已成为一个被现有黑色旅游主流研究沉沦的“边缘人”。
  因此,本文拟以汶川大地震后的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北川县”)吉娜羌寨为例,通过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探寻当地居民对黑色旅游发展的感知及其在社区参与旅游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希望通过本研究,提供一个基于社区居民层面的黑色旅游发展研究新视角,同时也为案例地及相关自然灾害地的旅游经营管理提供参考。
  1 文献回顾
  1.1 黑色旅游
  作为一个学术概念,“黑色旅游”最初由Foley和Lennon于1996年提出,意指“到与灾难、死亡、悲剧等相关的地方进行参观游览”的活动[21]。由于特殊的情感和伦理道德内涵,“黑色旅游”作为一个学术概念被提出至今,一直备受传统伦理挑战。一些人批判此术语可能会传递负面的信息和消极情绪(例如焦虑、忧愁、悲伤),让人产生“不适”或者带来社会矛盾冲突,甚至是道德恐慌[22-23]。为了规避“黑色旅游”一词所带来的“负面风险”,一些学者试图用其他较为褒性的词语来进行同义替换,例如:祈福旅游(prayer tourism)、复兴旅游(reconstruction tourism)等[24]。同时,由于旅游对象物(tourism attraction)常与死亡和灾难交织缠绕,黑色旅游常常会被认为是一种对死亡和灾难的“商品化”,甚至是幸灾乐祸(schadenfreude),会对受灾(难)者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有悖伦理道德,因而备受争议[25-27]。
  但黑色旅游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学者们提到,在一些与战争、种族灭绝(大屠杀)等相关的地方,黑色旅游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展示与纪念过去悲惨历史、祭奠遇难者的重要方式,同时还能够提供一个让人们正视和反思人类过去的残暴与过失,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和自由的机会,并防止类似悲剧重演[28-29]。同时也有学者认为,黑色旅游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直面灾难和死亡的机会,使人们可以更好地探寻生活和生命的意义[20,30-31]。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许多旅游地来说,黑色旅游是一种地域振兴的重要手段。尤其在那些刚发生自然灾害不久的地方,黑色旅游可以在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复苏(重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4,32-34]。
  毫无疑问,黑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性“休闲活动”[35],不仅对旅游者个体本身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旅游地,尤其是受重大自然灾害袭扰后百废待兴的受灾地来说,是一种对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进行恢复重建的重要力量。正因如此,近年来,对自然灾害地及其相关物象进行针对性保护和旅游活化(黑色旅游),已然成为一种流行做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3636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