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被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和语言文字一起形成多模态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意义的构建。本文运用克瑞斯和凡利文创建的视觉语法框架理论,分析苏大建校110周年校庆徽标这个多模态话语,从三个方面说明除文字说明以外的其他社会符号是如何实现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
  【关键词】多模态 视觉语法 意义构建 苏大建校110周年校庆徽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48-02
  
  一、引 言
  随着科技、数字和多媒体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逐渐由文字向图像化转变。人类的语篇世界也呈现出数字化和多模态化的特点。“图像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学中的大量生产,使我们无法忽略多模态话语”。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多模态话语分析开始了广泛的探索研究。马丁?奥图尔及克瑞斯和凡利文开创了多模态话语研究领域,前者把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运用到图像分析中去。后者则分析了图像等非语言符号在语篇分析中的作用,系统地解释了视觉语法。目前这个研究领域一直在不断发展,其中以凡利文和杰维特、克瑞斯和凡利文、诺瑞斯等最为突出。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开始着手多模态话语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胡壮麟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研究了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朱永生分析阐述了多模态话语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李战子从社会符号学角度分析了多模态话语,以张德禄为代表的学者则撰文研究了多模态话语在外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但纵观多模态语篇的研究文章发现类似徽标这样由文字、图像和颜色组成的具体的多模态语篇的研究尚属少数。
  本文尝试运用克瑞斯和凡利文所创立的视觉框架理论,以苏大建校110周年校庆徽标为例,从图像的构图意义、互动意义、再现意义等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说明多模态语篇中各种符号资源如何共同作用达到意义的构建,提高读者对于多模态话语的识读能力。
  二、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理论
  多模态话语(multimodal discourse)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态(如声音、文字、形象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李战子认为多模态指的是“除了文本之外,还带有图像、图表等的复合话语,或者说任何由一种以上的符号编码实现意义的文本。”曾蕾指出“超出文字语言符号以上的多种符号语篇”即为多模态话语。简言之,多模态话语就是由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模态所构成的话语。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借鉴以韩礼德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所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以外的其他符号也是意义的源泉,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所具有的三大元功能延伸到除语言之外的其他符号,并把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符号看作是相对独立而又相互作用的符号资源,在分析语言特征的同时强调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视觉、听觉和行为方面的符号模态在话语中的作用。
  在克瑞斯和凡利文的研究中,语法被延伸到包括视觉模式。他们认为:“正如语言的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将描写所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如何组成具体不同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在将图像看作是社会符号的前提下,他们将多模态话语分析把韩礼德所概括的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延伸到包括视觉符号在内的其他符号系统,并把它们在包含图像的多模态语篇中分别解释为再现意义(representation)、互动意义(interaction)和构图意义(composition)为核心内容的分析图像的视觉语法(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三、基于苏大建校110周年校庆徽标的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的分析
  在选择多模态话语作为语篇来进行分析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选取了苏州大学110周年校庆徽标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对苏大110周年校庆徽标这一由图像、文字和颜色组成的多模态话语意义构建的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把握其他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
  校庆徽标以凸显110周年校庆的数字“110”为基础造型元素,融合了“风帆”、“海浪”和“书卷”的造型。
  “风帆”和“海浪”寓意我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气势与魄力;“书卷”的造型则表明苏州大学高等教育机构的形象和行业属性。
  两翼风帆和两朵浪花的运用,则寓示着苏州大学与台湾东吴大学同根同源,比翼齐飞,合作双赢,共创未来。整个徽标采用红色与黄色的渐变效果,烘托出110周年校庆喜庆热闹的氛围。
  1.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
  在图像的再现意义上,克瑞斯和凡利文根据图像的特点,区分为叙述再现和概念再现两大类。在图像中,使用图中的元素形成斜线,通常是强烈的对角线,就会形成一个失量。李战子在分析图像的再现意义时指出在叙事再现的行动过程中,动作者(actor)即为发出矢量(vector)的参与者。在图像中,他们的位置通常最为突出。
  苏大建校110周年校庆徽标中矢量是由“110”这一基础造型元素所代表的风帆和浪花构成。徽标两个数字“1”的设计借鉴了风帆的造型,右侧数字“0”则设计为两朵浪花图样,读者仿佛看见苏州大学从宝岛台湾起航,经过百年旅程,依旧扬起饱满的风帆,驶向未来。在整个徽标中,“110”这一造型元素作为最突出的动作参与者,被赋予的彩墨最多,置于最显著(salient)的中心位置,而且用红色这种饱和色调填充,色彩明快,格调喜庆,充分展现了苏大人喜迎百一年校庆的喜悦心情。
  2.多模态话语的互动意义
  在图像的互动意义中,图像可以造成观看者和图像中的世界之间特定的关系,并以此和观看者互动。这种互动关系的实现取决于距离、接触、视觉和情态。其中实现情态的资源在图像中格外丰富。李战子在分析图像的互动意义中指出,基于色彩的饱和程度,情态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类:①高感官情态:图像自然主义地使用了高饱和度的色彩;②中感官情态:图像色彩不太饱和,如“水洗”的或飘逸的水粉;③低感官情态:图像只是黑白的。

  苏大建校110周年校庆徽标以红黄二色为主色调,几乎占据整个布局。在中国传统色彩中,红色彰显热烈、庄严、喜庆等情感。在校庆徽标中,红色不仅烘托出建校110周年的欢快与喜庆,也呈现了苏大人喜迎八方来宾的热情。黄色作为华夏人的民族色彩,是华夏子孙的原色。作为暖色调,黄色彰显明亮、欢快和积极等情感。徽标中选取黄色,一方面传达了苏大人不忘源头,与东吴大学同根同源携手并进的理念,另一方面展现了苏大蓬勃的生机和向上的生命力。红黄相结合,赋予图像以艺术上的视觉冲击力和舒适感,增添了动感,充分展现了苏大的蓬勃朝气和不竭的生命力。
  3.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
  在克瑞斯和凡利文看来,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不同的信息值。在横轴图像中,从左到右的放置造成了已知—新信息的结构,即放在左边的信息是“已知”的,放在右边的是新信息。如同在功能语法中,已知信息是常识性的,或显而易见的,而新信息则是有问题的、可争议的。
  在苏大110周年校庆徽标中,“110”这一构图元素位于图片的左侧,反映的“苏大建校110周年”的信息,相对于数字标识“1900-2010”所反映的信息“苏大建校始于1900年”要更加显而易见,在图像的世界中为观看者所熟知(观看者可以毫不费力地识别出“110”这一数字造型所反映的信息)。同时“Soochow University”作为最熟知的信息(观看者的首要已知信息),位于图像的上方最左侧,与“110”和“1900-2010”二者一起形成一个由已知到相对已知再到相对陌生的(主体苏州大学—校庆110周年—建校于1900)渐进关系的结构。
  四、结束语
  本文概述了在图像时代下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构建,采用克瑞斯和凡利文的视觉语法框架,以苏大建校110周年校庆徽标为例,分析图像、文字、颜色等符号如何共同作用参与多模态话语整体意义的构建,说明忽视其中任何一种符号都不可能正确地、充分地解读话语的意义。正如胡壮麟所言,传统的以读写为主的识读能力在多媒体时代已不够用。本文力图通过对苏大建校110周年校庆徽标这一具体多模态话语的分析,以期提高读者对于多模态话语的识读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 Arnold,1994
  2 Kress,G. & van Leeuw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 Arnold,2001
  3 Kress,G. & T. van Leeuwen Reading Images[M].London: Routledge,2006
  4 Norris, S. Analyzing Multimodal Interaction: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M].London: Routledge,2004
  5 O Toole, M. 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M].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6 van Leeuwen, T. and C. Jewitt, eds. Handbook of Visual Analysis[M].London: Sage,2000
  7 胡壮麟、董佳.意义的多模态构建[J].外语电化教学,2007(6):3~12
  8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1):1~10
  9 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10 曾蕾.动态多符号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3):42~48
  11 张德禄.多媒体话语理论与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教学,2009(4):15~20
  12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320733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