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聚焦华西村发展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本刊综合

  前不久,华西村老支书吴仁宝病逝,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同时,华西村的发展模式也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华西村可以称得上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在村支书吴仁宝的带领下,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享誉海内外的“天下第一村”,从人人穷得没饭吃变成户户住别墅、家家有汽车。21世纪的华西村,一个行政村,却已拥有一个乡镇的面积,一个县级市的人口,一个地级市的产值。
  上世纪70年代,在别人敲锣打鼓“农业学大寨”的时候,吴仁宝带领村民偷偷建起五金加工厂。该厂“隐姓埋名”10年,为华西村累计创利税135.03万元,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80年,江苏江阴县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则超前地开始土地集约利用,全村六百多亩良田交给30人耕种,剩下的劳动力转移到村办企业,同时实行专业化分工。改革开放后,华西村又踏上了工业多元化发展的道路,20年间拥有了14家大公司、58家中小企业和1000多种产品。1998年到2001年,华西村工业产值增长逐年放缓,遭遇发展瓶颈。当年年底,党委决定将14家大公司整合成8家。两年后,集团资源整合收到成效,仅南、北钢两家钢铁公司就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宝昌化纤和毛纺服装公司则分别完成销售额50亿元和25亿元,建筑装潢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外贸公司、化工公司、旅游服务公司等五大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随后四年,集团公司销售额更是以每年100亿元的速度增长。
  回顾华西村的发展之路,不盲目跟风、始终务实、眼光超前、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模式是其中的亮点。吴仁宝领导下的华西村个性十足、成绩突出,这也使其一直得到中央和地方的重视,成为当地的一面旗帜,华西村的发展也因此获得了更足的后劲。
  华西村的成功还离不开地理环境因素,其所在的苏南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中腹,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毗邻上海、无锡、苏州、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交通方便快捷。如果没有整个长三角地区的整体带动,华西村恐怕也很难成为全国闻名的“别墅村”“轿车村”。
  几十年来,华西村在吴仁宝的带领下走向共同富裕,但在实行“集体公有制”经济的华西村,别墅、轿车等财产都属集体所有,村民只有使用权。集体所有是华西村最大的特色,但是在日益强调和尊重包括财产权在内的公民权利的时代,这一特色也越来越引发外界的争议。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认为,城镇化中所说的“城市”的要素是可以流动的。华西村的村庄已经被股份化了,它的土地要素不能流动,基于土地所产生的分配收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且,华西村的股份制与纯市场经济的股份制也有所差别,村民如果离开,不仅股份无法抽出,房子、奖金与分红之类的福利也都将被收回。其次,城镇化的另一标志是“外来人口也能够受益于公共服务”,然而华西村只有老村民拥有股份,这与扩编之后的村民和外来人口的待遇有很大的不同。这些都和城镇化所说的“城市”一词有区别,因此,李铁认为华西村并没有真正实现城镇化。
  对此,也有专家持其他看法。知名经济学家赵晓认为,城镇化建设应该产业与就业先行,而不能着眼于简单建城,这是当今全国推行城镇化大背景下,华西村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则认为,尽管华西村村民就地城镇化、“离土不离乡”的模式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对于工业发达的农村依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58902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