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湖北省肉牛主导品种遗传资源调查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了解湖北省肉牛主导品种的发展状况,在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的支持下,项目组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4个地方黄牛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湖北省地方黄牛存栏量为40.1万头,基础母牛占群体比例为51.3%,成年公母牛平均体重分别为409.8 kg和352.7 kg。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各品种各阶段的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体型趋向肉用;对肉牛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地方黄牛;调查;建议
  中图分类号:S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21-5348-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21.036
  Investigation Report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of Hubei Local Cattle
  LI Xiao-feng1,ZHANG Yang2,ZHANG Jin-shan2,LI Hong-bo2,CHEN Ming-xin1,SUO Xiao-jun1,XIONG Qi1
  (1.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Research Institute,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Animal Embryo Engineering and Molecular Breeding,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han 430064, China;2. Institute of Animal Science,Animal Science Academy of Xinjiang Uighur Autonomous Region, Urumqi 830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Hubei local cattle, we organized this investigation by systematic sampl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opulations of Hubei local cattle were about 401 000,cows group in a ratio of 51.3%,average bull weight was 409.8 kg and 352.7 kg for cow. Compared with 2002,the various stages of weight were all increased,conformation tend to beef breed; and made som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on beef industry.
  Key words:Hubie; local cattle; investigation; proposal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对优质牛肉的需求快速增加,牛肉价格持续上涨,吸引了社会资金投入养牛行业,规模化养牛场不断涌现,育肥牛源日趋紧张。在农业生产上,国家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实施、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和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增加,种植业生产对耕牛的依赖性降低,可能会使牛的饲养量减少,肉牛的品种改良工作开展,则使纯种地方黄牛的比例下降;同时,在国家的正式统计数据中,黄牛没有明确区分引进品种、地方品种和杂交品种。
  湖北省地势略呈向南敞开的不完整盆地,东部为大别山区、丘陵及低山地貌,分布有黄陂黄牛,鄂北为岗地,分布有枣北黄牛,鄂西北和鄂西南分属秦巴山和武陵山,山地地貌,分布有郧巴黄牛和恩施黄牛。产区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5~17 ℃,1月平均气温2~4 ℃,7月平均气温27~29 ℃,极端最高气温可达40 ℃以上,山区气候垂直变化大。雨量充沛,全年降水量1 000~1 400 mm,全省无霜期在230~300 d。土壤以沙壤土、黄黏土为主,农作物多为一年两熟,以水稻、小麦为主,同时还有油菜、玉米、花生等,疏林地和草山草坡较多,农作物秸秆和牧草资源丰富。为深入了解各产区地方黄牛品种的存栏数量和生长发育状况,给肉牛生产提供指导,以及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笔者于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对湖北省肉牛主导品种资源展开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存栏量调查
  根据《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2]确定调查品种,分别为黄陂黄牛、枣北黄牛、郧巴黄牛和恩施黄牛,共计4个。各品种产区各县市的存栏量根据2011年末湖北省牛存栏量的统计结果(统计数据来源于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确定;各品种的分布县市存栏量按大小顺序分别排序(去掉存栏量不足1 000头的县),数据分为3层(组),每组选择存栏量接近于本组平均数的1个县,每个品种共选定3个县;对于选中的县,同样按分组抽样方法选择3个乡镇,每个乡镇同样再选3个行政村(抽样遇到的规模化养牛场按行政村处理),乡镇的数据由所在县、市畜牧局提供,村数据由所在乡、镇提供;对选中的村或规模化养殖场,逐户或逐场调查各年龄段的公母牛存栏数。
  年龄段的划分标准为:6月龄以下为犊牛,7~24月龄为青年牛,2岁以上的为成年牛。
  1.2 产犊间隔调查
  通过询问母牛养殖户(场),了解母牛的产犊间隔。
  1.3 体尺体重的测定
  分性别和年龄,进行个体的体尺测定,包括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其中体斜长用软尺测定,其余指标用测杖、软尺、皮卷尺等工具进行测定。测定方法参考《家畜育种学》[3]。   统一用公式估计体重,公式:体重(kg)=体斜长(cm)×胸围(cm)2/10 800
  1.4 数据的处理
  各组3个抽样村的存栏数分别乘以该组的村数,再相加即为其所代表的乡镇存栏数;然后按同样的方法倒推,得到该组抽样县市存栏数;依次计算后得到各品种总存栏数。产犊间隔用各层次的加权平均数计算。计算各性别和年龄阶段的体尺体重平均值和体尺指数。参考《家畜育种学》[3]方法计算体尺指数。
  用Excel软件进行所有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存栏量
  由表1可知,湖北省地方黄牛总存栏量为40.1万头,其中黄陂黄牛数量最大,接近25万头,占总存栏的62.2%,恩施黄牛和郧巴黄牛次之,枣北黄牛的数量最少,仅占总存栏的7.8%。存栏牛过百的村仅有7个,占总调查108个村的6.5%,牛最多的村存栏量为142头;存栏不足10头的村达到18个,占总调查村数的16.7%。枣北黄牛存栏量下降幅度较大,有8个村的存栏量不足5头,占该品种总调查27个村的29.6%。在群体结构中,基础母牛占群体比例为51.3%,青年母牛的比例占12.3%,犊牛占13.2%,育成和成年公牛(含阉牛)占23.1%。公犊在群体中比例比母犊的低2个百分点,公母犊比例1∶1.35,这表明约有1/3的公牛在6月龄前就已经被收购而转入了异地育肥阶段,散养户自繁自育肥的比例不高。
  由表2可知,湖北省各县市的群体结构差异较大,基础母牛比例最高的达到81.3%(利川市),最低的仅29.8%(房县);犊牛比例最低的仅1.4%(团风县),最高的达到27.4%(老河口市)。育成和成年公牛(含阉牛)的比例,房县的较高(56.5%),枣阳市的较低(1.7%)。
  2.2 产犊间隔
  黄陂黄牛、枣北黄牛、郧巴黄牛和恩施黄牛的产犊间隔分别为12.8、12.2、12.0和14.1个月,取加权平均数后,湖北省地方黄牛的产犊间隔为12.9个月。不同的产犊间隔,虽然与繁殖能力有关,但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当地的生产条件,养牛户的生产方式、生产积极性以及配种方式。
  2.3 体尺体重
  体尺测定及体重估测结果见表3。在各品种中,枣北黄牛的成年体重最大,平均为423.0 kg,黄陂黄牛的最小,平均为355.4 kg。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2]相比,各品种的体重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恩施黄牛的增长幅度最大(平均为41%),郧巴黄牛的增幅最小(平均为2%)。较大幅度的体重提高,一方面是持续选育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本次将育肥牛的数据也计算进去所致。成年公牛体重最大者730.9 kg(黄陂黄牛),母牛最大者770 kg(枣北黄牛)。
  体尺方面,枣北黄牛的体高最高,郧巴黄牛次之;枣北黄牛的后躯高于前躯,郧巴黄牛的公牛前躯高于后躯,其余前后无明显差别;枣北黄牛母牛的体斜长和腹围较大,黄陂黄牛母牛的较小;胸围以郧巴黄牛(♂)的最大,恩施黄牛(♀)的最小;管围以郧巴黄牛(♂)的最大,黄陂黄牛(♀)的最小。与2002年的调查结果[2]相比,枣北黄牛(♀)、恩施黄牛的体高、十字部高、胸围、管围有较大增加(增幅5%~10%),其他品种的增幅较小(2%以内)。2002年的调查未测定腹围,体长为直长或未说明,不进行比较。
  在体型结构方面,黄陂黄牛犊牛至青年牛阶段,体长指数变化小,青年牛至成年时略有增加;枣北黄牛公牛的体长指数有小幅度增加,母牛前期的略有降低、后期有一定幅度增加;郧巴黄牛犊牛至青年牛阶段,公牛体长指数增加幅度较小,母牛的则相对较大,青年至成年时的刚好相反,公牛的增加幅度略大于母牛;恩施黄牛公母牛的体长指数持续增加。黄陂黄牛的胸围指数呈现先小幅降低再大幅提高的态势,其他三个品种的前期的变化幅度小、后期的增加幅度相对较大。管围指数反映骨骼生长情况,其变化幅度都较小。详见表4。成年牛体尺指数与2002年调查结果[2]相比较,黄陂黄牛公母牛体长指数、胸围指数均有所增加,枣北黄牛母牛的体长指数和胸围指数有小幅增加,恩施黄牛公母牛的胸围指数有小幅增加,表明近10年来,黄陂黄牛、枣北黄牛(♀)、恩施黄牛的躯干比例略有增加,体型有向肉用方向变化的趋势;郧巴黄牛、枣北黄牛(♂)的各体尺指数均无明显变化。各个品种管围指数均没有明显变化。
  3 湖北省肉牛产业发展趋势
  3.1 地位变重要
  肉牛业是畜牧业和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调整农业和畜牧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增加就业和农民收入、促进牧草和农作物秸秆转化、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十二五”时期是城镇人口增长、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膳食结构改善的关键时期,优质牛肉的消费需求逐年增加,供需矛盾持续显现,未来肉牛产业的地位将更加重要。
  3.2 数量在下降
  调查发现,养牛户的数量大幅下降,养牛专业户有所增加,但牛的总存栏量下降。分析其原因,一是杂交牛的生产性能优于地方品种,杂交改良工作推进,地方品种杂种化;二是异地育肥,一部分架子牛销往外地,而从外地购进的牛不属于此次调查范围;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机械化发展,耕牛减少。
  3.3 质量在提高
  虽然与国内的秦川牛、南阳牛及国外的西门塔尔、利木赞等品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4],但与1984年及2002年相比,各品种的体重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其中恩施黄牛的增长幅度最大(平均为41%),成年公牛(阉、育肥)体重最大者达到730.9kg(黄陂黄牛),母牛最大者770kg(枣北黄牛)。黄陂黄牛、枣北黄牛(♀)、恩施黄牛的躯干比例有所增加,体型有向肉用方向发展的趋势。
  3.4 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
  畜牧行政主管部门推行“165”养牛模式、“协会建小区,专业户带农户”、“农户分散养母牛,公司集中育肥牛,协会统一售肉牛”、“合作社+小区+农户”等肉牛发展模式,加上市场的引导作用,一些经营者转产进军肉牛养殖业,兴办规模化育肥场,湖北省肉牛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据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统计,湖北省养殖规模在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有1 108家,存栏母牛100头以上或者年育肥出栏肉牛500头以上的养殖场有28个。   3.5 异地育肥现象普遍,架子牛源日趋紧张
  调查显示,公犊在群体中的比例比母犊的低2个百分点,一部分公牛在6月龄之前就已被收购、转入异地育肥阶段,农户自繁自育肥的比例不高。对规模化育肥场的走访发现,引牛的地区先是湖北省,接着是河南、安徽,后来是山东,现在是内蒙、东北、新疆,种源趋远,价格趋高。
  4 对肉牛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强化地方品种的持续选育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黄牛已由役用转变为以肉用为主、役用为辅,加之饲养管理条件改善,体型增大,体重增加,初步具备了生产优质牛肉的能力。在牛肉需求增加和黄牛存栏减少的背景下,应以提高育肥期生长速度和各阶段体重、优化肉用体型为选育目标,以培育和推广优秀种公牛为手段,进行地方品种的持续选育,更好地开发利用地方品种遗传资源。实施的范围应是地方品种的主产区,每个品种2~3个县、市,每个县、市育种场不少于1个、示范乡、镇不少于5个。
  4.2 尽快推行母牛繁育补贴
  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黄牛良补政策,提高母牛养殖地位和积极性。抓住配种和分娩两个环节,对饲养母牛并繁殖犊牛的养牛户进行补贴;单纯饲养母牛而未繁育的则不补贴。补贴可与育种方向相结合,如地方牛选育区,对采用本品种公牛冻精配种的进行补贴,采用其他品种配种的不补,杂交改良区反之。
  4.3 肉牛养殖相关技术攻关
  设立持续支持的专项基金(如国家肉牛专项)和科研项目,重点用于品种选育、繁殖、饲养管理、育肥、疫病防制、肉品质控制与改善、食品安全等配套技术研发,并以专家讲课、发放技术资料、召开现场会等方式,进行技术培训与推广,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4 纯繁与杂交改良的区域界定
  将各地方品种的产区划分为纯繁区和杂交改良区。纯繁区确定2~3个县市,品改站只限供应当地品种的冻精,在品改站为牛配种的养殖户享受补贴,种公牛的选育是重中之重。纯繁区也可以根据育种目标需要,在严格可控的范围内,适当引入外血。杂交改良区的品改站只限供应国内外良种牛的冻精,在品改站为牛配种的养殖户享受补贴;一县一品,长期坚持。
  4.5 多元化的产品生产
  立足自身特点,以优质化为核心,生产优质、特色、风味好的牛肉及系列产品,创制地方品牌,加大地方肉牛品种的宣传力度,促进生产发展。在规模育肥、屠宰、初加工、精深加工、交易流通等领域,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和资金的投入,增强产业带动能力,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
  参考文献:
  [1] 《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编辑委员会.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 丁山河,陈红颂.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内蒙古农牧学院.家畜育种学[M].第二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4] 李洪昭,崔保安,杨金全,等.肉牛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1526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