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针对高校教學中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教育普及度不高、在校学生对该文化缺乏了解的现象,通过探索农业文化遗产与高校教育间的联系,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及问题,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途径,包括开展农业文化类体育活动、构建网络服务体系和学术交流平台、培养科学研究人才、举办校园活动、慕课教学等。同时,对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在改革课程设置方面,应该以慕课、选修课为主;在丰富教学方式上,应该注重公共课和专题讲座的理论依据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创新学习方法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辅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在课程考核模式方面,提出了多维监测、分类考核、因地制宜的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其深入学习探索奠定基础,进而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让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得以较好地传承和创新。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高校教育;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9.04.019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Higher Education
  ZHOU Fei, YAO Qian, YANG Zhongxu, YANG Qianqian, HAN Zong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n of the low education penetration rate and lacking of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and higher education was conducted in this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 were analyzed and the way how to integrate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to college education clarified clearly. These methods included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cultural and sports activities, creating an exchange platform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online service system,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personnel, organizing campus activities and carrying out moocs. In the mean time, some suggestions in response to the above questions had been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abou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 first,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and elective courses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to reforming the curriculum. Seco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basis in public courses and special lectures with social practice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enrich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Third, guiding students to study independently and supplemented by a variety of teaching practice activities should be focused on in the aspect of innovative learning methods. Fourth, multi-dimensional monitoring, classified assessment, assessm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course assessment model should be put forward. So,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could be stimulated through the above ways, but also the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in-depth study and exploration would be laid, and then a good education system would be gradually formed, so that 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in college education could be well inherited and innovated.   Key words:agricultural cultural heritage; college education; inheritance; innovation
  农业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石。在漫长而艰难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人们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实践活动用勤劳与智慧创造了各具特色、种类繁多的土地利用系统,并养育了千千万万的子孙后代。本文所探究的农业文化遗产主要是指人类在区域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具有丰富生态多样性的、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需要的、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1-2]。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农业景观,农业耕种系统,土地保护机制、农业遗址、农业产物,农业教育、农业环境等多方面的农业人文景观和自然农业[3]。随着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全球农业朝着机械化、信息化、系统化发展,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大大增加了粮食单位产量,这一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使得大多数农民优先考虑机械化农具,并广泛应用当代科学技术进行耕种[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农业技术与生产模式应运而生,使得农业文化遗产受到极大冲击,一些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毁坏、被遗忘、甚至是消亡的危机,传承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迫在眉睫[5]。当前我国提倡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提供了契机。近年来,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文化类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为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了经验。本研究基于高校教育对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独特作用,通过查阅、分析、整理相关文献发现,农业文化遗产在融入高校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地方高校教育中并实现传承和创新的目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 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等学校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把农业文化遗产融入各高校中,使农业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智力支撑。目前,高等院校基本能够满足这些条件,高校教育形式多样、优势突出、资源丰富,学生富有朝气,这为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奠定了夯实的基礎。对于高校而言,第一,高校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娴熟的技术、宽阔的场馆等资源,地方高校更是具有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学术研究的区域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具备对本土农业文化遗产信息的搜集、管理、数字化保存、多维空间可视化等的研究能力[6];第二,高校可通过与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地方政府、知名农业类学校等更深入的合作,共同建立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信息共享数据库、联合培养交换生,还可与国外学校建立资源共享平台,让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信息更加丰富,为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的学者充实资料来源;第三,高校是我国的人才资源库,拥有许多农业文化知识渊博的科研人员,可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而这些人员也最有可能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的领导者或组织者[7];第四,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机构,更应承担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责任,可以通过校园社团班级相关农业文化遗产活动,使学生更深入地接触农业文化遗产。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强,这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主体创造了更多的可能性。由此可见,利用高等学校资源丰富、师资实力强的特点,更能将农业文化遗产有效地传承下去,高校可以成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阵地和重要机构[8]。
  2 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体系中传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传承现状
  自2005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推动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进程[9]。一些地区将农业文化纳入了教学内容中,在引导学生对农业文化认识的同时,也培养了许多对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国内部分农业类本科院校对农业文化和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创新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等高校在农业文化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将其融入到高校教育中。通过对地方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主题为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的网上问卷调查,由248份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大学生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了解程度如下:有11.21%的人非常了解、8.41%的人较为了解、29.91%的人基本了解、50.47%的人不了解。由该数据可见,地方高校中非常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学生人数所占比例较少。学校是否有关于农业文化遗产课程的调查数据中:有此类课程的占24.30%、没有的占45.79%、不知道有此类课程的占29.91%。由此可见,各高校教育对农业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度不高,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这进一步说明高校教育中对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传授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
  2.2 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2.2.1 很多高校对农业文化遗产重视程度不高    高校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以及保护意识不强,忽略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就现阶段而言,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以农业文化遗产为对象的较为系统的教学体系。在通过对高校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可知,绝大部分在校学生对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不够了解或不了解,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缺乏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知识体系的建设。
  2.2.2 缺乏系统的资源库 就科研领域看,对农业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仅仅是对某一区域内农业文化遗产的简要记述,并未将其与现有的农业产业相结合,使得农业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无法体现而被埋没,缺乏专业及系统的信息资源库用于教学或研究。
  2.2.3 学生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兴趣不高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化步伐的大步迈进,在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大背景下,迫使学生更多关注的是高效便捷的现代农业技术,从而忽略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和生态意义,导致学生对其兴趣并不浓厚,也使得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很难推进。   3 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许多方面有着很大的关联,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环境和专门的研究人才;在课程架构上,属于常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外的内容,主要作为科学研究的主体,缺乏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在学习方式方面,主要通过导师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生个人对这方面知识的积极性不高。在研究对象方面,众多专家学者皆以其概念、研究意义、如何对其快速抢救、有效保护、传承及创新等内容展开理论研究,缺乏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笔者在借鉴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的基础上阐述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的有效途径如下。
  3.1 因地制宜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教育
  通过组织学习者调查了解当地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调研、分类,建立遗产名录,获得农业文化遗产的第一手资料,增加学习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对其传承的感知度与参与度。例如,传统的民族体育文化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10],具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如摔跤、陀螺、射弩、踩高脚、武术等各具特色的体育项目,通过进修并参加农业文化体育类活动,在活动所伴随的愉悦中领略农业文化遗产的风采,让学习者在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體会到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另外,可尝试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交流与服务体系,创建农业文化遗产宣传、交易、交流的中英文信息的综合性网站;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筹办或承担国际性的农业文化交易会、交流会、学术论坛等[11]。
  3.2 邀请农业文化传承人参与教学
  聘请农业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的传承人为高校的客座教授,并承担一系列农业文化遗产实践调查活动内容的讲授,让学习者近距离与传承人进行交流和学习,激发学习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吸引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中,增强社会渲染力,在高校内逐渐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3.3 培养农业文化科学研究人才
  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科研团队,他们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较高的学科认知和理论素养,能巧妙地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满足学生对文化的多样化需求[12],同时让更加专业的人才传承农业文化遗产[13]。一方面有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学科知识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习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理解和传承。
  3.4 在高等学校教育文化建设中融入农业文化
  在校园内建立农业文化遗产资料室,将当地或国内的农业文化遗产介绍装订成册供学生借阅;可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讨论会和举办农业文化遗产展览活动,定期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班级活动等。以此营造浓厚的农业文化遗产传承氛围,激发学生对农业文化遗产的兴趣,以吸引更多学生投身于农业文化遗产传承[14]。
  3.5 因需施教融合农业文化遗产
  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将农业文化遗产的内容融合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升学习者对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参与度。如旅游类专业教学活动中,融入农业文化遗产景点的建设与运营,让学习者深入实地体验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在地理相关教学的活动中,在讲解某地的原始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时加入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同时也能掌握农业文化遗产的知识。
  3.6 借助新技术开展慕课教学
  目前,我国各高校以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了慕课,这为农业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教育提供了新途径。慕课的课程相对轻松,一般是运用视频资料进行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自行下载学习。因此,农业文化遗产可以借助慕课平台建设课程,从而更好地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15]。
  4 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传承与创新的举措
  4.1 改革课程设置
  现代化教育模式逐渐取代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统一授课轻课外拓展知识面的传统教育模式。顺应当前形势而发展起来的选修课、慕课以知识跨度大、水平层次多、自主性强的特点倍受学生欢迎。因此要将与农业文化遗产相关的选修课和慕课纳入课程设置和教材中。利用在校大学生积极、好学的心理,使其掌握农业文化遗产知识,加强其了解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的深远意义和重要性。同时针对校内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进行优化,提高农业文化遗产在相关专业中的教学地位。
  4.2 丰富教学方式
  首先,采取公共课传授的方式进行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高校文化教育中的传授范围,让更多高校学习者加入农业文化遗产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在高校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同时,适当开展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专题讲座,并由相关老师定期开展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研讨会,让学习者能感受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础上,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习者深入实地体验农业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人文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16],增强其对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信心,进而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4.3 创新学习方法
  首先,充分利用图书馆现有资源,收集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书籍、报刊等,建立较完善的数据库和资料库,为高校学子提供学习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资料。其次,定期开展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大型活动,如通过农业文化作品的展示、农业文化的历史故事来展现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吸引高校学生参与到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行列中,进而扩大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知名度。另外,还可采用通过学习者在其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积极引导的策略,以加强学习者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识和激发学习者的创新精神。
  4.4 更新考核模式
  将农业文化遗产的考核方式建立在考核与考察的基础之上,开展多维度的考核,既闭卷考试又公开考查、既考察学生学习的能力又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将考核内容分为核心部分(包含概念、发展、研究意义、发展方向、研究方法等基本内容)和非核心部分(包含国内外研究现状、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传承和创新的途径等延伸内容)。将其核心部分纳入期末的考试中,非核心部分作为考查内容。结合当地教育水平、教育方法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考试、考查的难易程度。   5 结 语
  对于农业文化遗产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的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尚未发现有专家给出明确可行的方向和方法,也未曾找到该研究相关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文献。目前,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传承与创新还处于萌芽探索阶段,在重点高校和地方高校都尚未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现阶段的目标应使高校学习者了解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因此,笔者通过借鉴其他文化类遗产融入高等学校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从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等多方面对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为促进学习者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激发学习兴趣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进而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让农业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得以较好地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史云,李璐佳,陆文励,等.基于全域旅游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涉县王金庄为例[J].河北林果研究,2017,32(2):174-178.
  [2]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J].资源科学,2009(6):914-918.
  [3]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5(1):1-6.
  [4]王娣.解析现代机械与北方农业相结合的耕作问题[J].科技创业家, 2013(17): 160.
  [5]闵庆文,何露,孙业红,等.中国GIAHS保护试点:价值、问题与对策[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68-673.
  [6]杜宁.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J].图书馆学刊,2010,32(12):11-13.
  [7]胡燕,王思明,游衣明.刍议农业高校推进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传承的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11(1):87-89.
  [8]劉娟,钱逍.试论地方高校在“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以徐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为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4):105-109.
  [9]单霁翔.试论新时期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趋势[J].南方文物,2009(1):7-19.
  [10]刘锋.大学在保护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使命[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6):93-94.
  [11]王晓蓉,贾宝红,信丽媛,等.天津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的构想与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5,21(6):28-31.
  [12]李龙星.如何将非遗传承与黄冈职业教育结合[J].福建质量管理,2015(11):221-222.
  [13]刘艳玲,张世清.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2): 74-76.
  [14]练红宇.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277-280.
  [15]徐红梅.MOOC 背景下民族文化课程开发面临的机遇及其发展路径[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1):68-73.
  [16]张莹.聚落类农业文化遗产“陆巷古村”价值的综合评价[J].南方农业,2015,9(30):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6976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