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与综合治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选取苏北徐州、淮安、宿迁3市6所乡村小学为研究对象,采取問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了解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造成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的原因,尝试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综合治理方案,以求实现校园欺凌问题的根本解决。
  关键词 苏北乡村小学 校园欺凌 综合治理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教育也处于深刻的变革和发展之中。这一方面使得基础教育质量和效率得到较大提升,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困扰。特别是在小学阶段,由于小学生受到来自于家庭、社会和网络暴力等的不良影响,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这些欺凌事件的发生,影响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所以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个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以苏北徐州、淮安、宿迁6所乡村小学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法,了解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分析造成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的原因,尝试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综合治理的方案,以求实现问题的根本解决。
  1 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的现状
  1.1 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的表现
  调查发现,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主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校园欺凌现象呈现出一种低龄化、暴力化的倾向。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率越来越高,欺凌实施者低龄化趋势日渐突出,小学中、低学段,尤其是男生的欺凌行为屡屡发生,并且往往伴随着身体伤害等的暴力倾向。
  其次,校园欺凌的形式呈现出一种多样化倾向。不仅有围殴、拳脚相加、以大欺小等身体方面的欺凌,也有辱骂、恶语相向等的言语欺凌;不仅有讽刺挖苦、侮辱人格、伤害自尊的心理欺凌,也有拉帮结派、孤立敌对某一个同学等的关系欺凌;男生之间更多表现的是身体欺凌,女生之间更多表现的则是言语欺凌等。这些校园欺凌现象的出现及其危害,不容忽视。
  1.2 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存在的问题
  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反映了一种社会现状,体现了社会人际关系的矛盾日益恶化。由于同学之间关系不和谐,有些孩子恃强凌弱,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才会频频发生。而这些欺凌事件,从学校的维度来看,体现了同学之间关系的不友善;从社会的维度来看,则体现了社会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其次,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也反映了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在校园欺凌的处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在小学校园内,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守护者,然而,现今苏北乡村小学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这与教师对学生缺乏关怀,缺少精神上的关爱,缺少心理上的教育引导等,有着直接关系。正是因为学校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关爱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才导致了一些学生仗势欺人,有一种欺负别人的快感。
  最后,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在治理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大多数人眼里,小学校园欺凌只是孩子之间打闹的一种方式,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只要出现欺凌时,家长之间相互协调好就了事,根本不管孩子在心灵上受到的损伤,这些伤害通常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教育管理者对校园欺凌的管理措施也有欠缺。当出现校园欺凌事件时,学校只是批评教育欺凌者,让其承认错误,而并没有关心受欺凌者受到的伤害,也不会去追究欺凌事件的根源及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校园欺凌事件屡次发生。[1]因而,在校园欺凌的治理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改进与解决。
  2 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的原因分析
  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导致这一情况的发生绝非偶然,是由多种要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 家庭生活氛围不和谐
  苏北乡村孩子大多数处于散养的生活方式,生活随意,自由散漫,疏于管教。父母的收入水平和文化程度较低,对孩子缺乏关爱和教育。由于父母自身能力不足并且迫于生计而精力有限,从而使孩子缺乏关注,这会导致孩子容易产生暴力倾向,从外界的欺凌中去博得他人的关注。父母的管教方式也是简单粗暴的,做错事就挨打,不懂得言传身教的方法。孩子在小学还处于一个模仿的阶段,父母不能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孩子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慢慢的变得暴戾,对社会冷漠,这都是由于缺乏家人的关爱而变得偏激或者孤僻。父母由于生活的不如意,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暴力的行为来进行情绪上的发泄,这些不良影响对孩子来说是根深蒂固的,所以许多欺凌行为大多数都来自暴力家庭,留守儿童家庭等存在不良生活氛围的家庭。
  2.2 社会大环境的“失范”
  在网络盛行、信息发达的这个社会大环境下,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稳定的价值观,容易被社会上的信息所左右。网络上有许多含有暴力色彩的视频,游戏,影片等,他们容易模仿这些暴力行为,欺凌言语。受这些低俗文化的影响,他们容易迷失自我,扭曲心理人格。他们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味的为了寻求刺激去看一些暴力漫画,暴力书籍等,从而加剧了小学校园欺凌的发生。苏北乡村的孩子大都比较质朴单纯,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误导,只是单纯的去模仿,从而使他们在这个社会大环境中走入了人生的误区。“社会正处于一种‘失范’状态,由于社会规范和价值相互冲突,个人和社会都会处于混乱状态。”[2]尤其是小学生更加意识不到欺凌的危害性,所以导致了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日益增长。
  2.3 学校预防机制的缺失
  苏北乡村小学校园环境相对较差,缺乏监督系统。由于校园欺凌具有隐蔽性,所以学校很难发现并提早预防欺凌的迸发。乡村小学也容易形成一些拉帮结派的班级小团体,他们经常会对班级的同学恶语相加,拳打脚踢。他们在背地里对同学进行软暴力,由于教师的不知情以及息事宁人的态度,导致校园欺凌势力的蔓延。很多情况下教师都会将这些情况当成是同学之间正常的小摩擦,只是进行简单的批评,教师的这种态度不坚决的管制,也助长了欺凌者的嚣张气焰。在这种情形下,学校不能及时做出有力到位的惩罚措施来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2.4 学生个体认识的偏差
  欺凌者目中无人,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优越感,满足感。被欺凌者胆怯懦弱,习惯于忍气吞声。欺凌现象一般都出现在成绩较差的学生群体当中,欺凌者通过欺凌来获得“面子”,从而来掩盖成绩较差的自卑心理。欺凌者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自己也没有很好的约束力,很容易养成欺凌同学的习惯。被欺凌者内向孤僻,不善于人际交往,从而形成了懦弱的性格。欺凌行为也来自于乡村小学生内心的自卑感,通过欺凌来获得自以为是的“自尊心”。这些认识的偏差都容易导致欺凌的发生。
  3 校本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的综合治理
  目前,乡村小学校园欺凌行为屡屡出现,乡村小学校园欺凌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让人忽视的问题。因此,学校、家庭、社会要积极行动起来,科学施策,综合治理,以有效应对苏北乡村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3.1 学校:发挥校园欺凌治理的主导作用
  3.1.1 重视对教师进行相关方面的培训
  大部分乡村小学的班级人数都在50人以上,教师难以关注每个学生,教师如不主动询问,很难发现校园欺凌事件。且在很多乡村小学老师的传统观念中,会将校园欺凌划归为学生之间的玩闹冲突,即使有主动报告受到校园欺凌的学生,教师往往只是对施暴者给予口头批评,很难形成震慑作用。因此,要定期对乡村小学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分析探讨相关的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提高乡村小学教师对于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敏锐度。乡村小学也应定期邀请相关的专家来指导教师如何正确应对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3.1.2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形成良好的校风
  德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乡村小学要重视德育工作,定期开展反校园欺凌的思想品德教育课,通过对课程学习让学生明白校园欺凌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在校园中开辟反校园欺凌文化角,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加强德育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德育的时效性,不能体现在学生行为上的德育是空洞的德育,因此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在德育课程中增加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3.1.3 加大乡村小学校园监管力度
  乡村小学校园中难免存在一些监控死角,面对这些监控死角,小学应尽可能地安装监控设备,并安排专人查看监控,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约束。对于来自小学校园外的施暴者,学校要建立全面的管理制度,对于学校的门卫管理要进行加强,严格禁止不明的校外人员进入小学校园。小学组织教师定期巡查学校,定期对学生进行访谈、对学校环境进行检查,如果发现有校园欺凌现象,应立即介入,力争将伤害降至最低。
  3.2 社会:进行针对校园欺凌治理的立法
  现阶段,我国,我国并没有专门针对校园欺凌的法律和法规,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是主要的依据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 。[3]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施暴者往往是7-13岁的儿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满14周岁的公民不承担刑事责任,因此很难对小学校园欺凌事件的施暴者进行法律上的惩戒。而乡村小学中的留守儿童比较多,且自我保护能力差,更需要用与校园欺凌相關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保护。
  3.3 家庭: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儿童对父母会有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因此父母的言谈和行为会对儿童产生影响。很多乡村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务工,长期不在儿童身边,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与学校之间要定期联系,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在家庭中,乡村的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遇到冲突和矛盾用文明的方式来处理,建立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儿童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养成健全的人格。[4]在发现孩子遭遇校园欺凌时,应该即时和老师学校联系,运用合理的方式解决。
  3.4 学生:提升自身思想和心理素质
  乡村小学中留守儿童群体较大,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很少参与儿童的成长,忽视了儿童心灵的成长,因此学生要提升自己的思想和心理素质。如发现自己有暴力和欺凌倾向,学生应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或者尽可能得将自身的注意力转移至学习、理想等方面。于此同时,学生应尽可能多地了解自身的不足,了解别人的长处,更多地理解并且宽容他人。
  参考文献
  [1] 邱霈恩.校园欺凌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机制探讨[J].行政管理改革,2017(8):45.
  [2][4] 刘雪可,闫巧.乡村中小学校园欺凌现状及规避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7(11):68-72.
  [3] 李祥,艾浩,韦卫.论我国反校园欺凌的实践困惑与立法构想[J].基础教育,2017(1):28-3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1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