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客家文化影响下的山地城镇道路网布局与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该文基于客家文化背景,研究上杭县道路网络的格局和特点。以乡镇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分析法、观察法,归纳推演得出宗族文化、风俗文化、地理文化等客家文化因子在各山地城镇道路网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了每个乡镇受多重客家文化影响下各道路网形态,寻找典型村落为代表节点,总结出各自模式下的相似与不同之处。最终得出其受多种客家文化共同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客家文化  山地城镇  道路网络  布局演变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3(b)-0188-06
  Abstract: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Hakka Culture, this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layouts and features of road networks in Shanghang County.This paper is tended to use towns as research objects by the way of literature search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concluding and deducing the roles of Hakka Culture elements 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road networks such as clan culture, social customs, geographical culture( geomancy ),etc. And it analyses the road network traits of each town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multiple Hakka Culture, looking for typical countries as representative points and conclud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under their own patterns. Finally, it concludes that the road network layouts of hilly towns are collectively affected by multiple Hakka Culture.
  Key Words: Hakka Culture; Hilly town; Road network; Layout evolution
  1  研究背景
  客家是我國中原汉族的一分支,在中原战乱时,从中原迁徙到闽粵赣边区,在与当地原住居民的交流中逐渐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客家民系,从而生成了所谓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人的精神寄托与归宿,包括历史迁徙、家族宗祠、风水、民俗、经济、农业文化等,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1],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客家文化融入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影响着客家地区的交通规划分布。
  我国是多山之国,山地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3以上,因此山地城镇数接近全国城镇总数的一半。山地城镇的地形条件复杂,道路网形式多被山峦或溪河等自然因素分割形成组团式、带状式、分片式等布局模式[3]。同时,山地城镇特征主要体现在地理区位、社会文化、空间特征和城市扩展特征4个方面[4]。
  福建上杭县位于武夷山脉南麓与博平岭山脉之间,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有多座千米高峰,最高峰为海拔1778m的梅花山,地形切割较强、高差较为悬殊,属典型的山地城镇。
  文化与一个区域的道路网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而浓厚的客家文化对上杭城镇的道路网设计也必然有着许多方面的影响,诸如道路线形、交通组织、道路选址等。
  2  道路网布局特征
  一个区域的道路网布局特征是该地道路网设计理念最直接的表达,在研究道路网布局时,除了能看出其对地质、地形、气候等的深入考量,也能得到其在地域文化方面的深刻考虑。上杭县内共有22个乡镇,各乡镇地理环境大同小异,在道路网布局方面,22个乡镇受各自不同主导文化的影响,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征。
  2.1 道路网形态分类
  根据上杭县各乡镇的发展历史、自然环境特征等要素对道路形态的影响,结合实时卫星地图并前往上杭各个乡镇进行调研,绘制出其22个乡镇的道路形态图,对其加以分析后,归纳得到分别由风俗文化主导(见图1)、农业文化主导(见图2)、地理文化主导(见图3)、经济文化主导(见图4)、宗族文化主导(见图5)、历史文化主导(见图6)的6类道路形态图。
  2.2 道路选址特征
  各城镇的道路选址除了符合最基本的对于自然因素的要求外,在人为选择上,对于文化的考量也十分突显。总体上,六大客家文化对22个乡镇的道路选址均有影响,而区别在于,受各自主导文化的影响,在道路选址上产生的对应文化特征更为明显。
  2.2.1 由风俗文化主导的乡镇道路选址更具内涵
  道路喜于与当地风俗文化呼应,当地视数字“3”为祥瑞,在3月3日举办“畲民节”,在道路选址上,相比于快捷,更看重多个信俗核心间的祥瑞连接,线形弧度大,道路交叉口多为三叉路口形式。   2.2.2 由农业文化主导的乡镇道路选址更显直白
  地区等高线较为稀疏,地形起伏变化小,道路选址地多为平缓地带,追求更为直接地联系各个农业村落,线形以直线居多。
  2.2.3 由地理文化主导的乡镇道路选址更亲自然
  道路依山而建,顺水而行,着重考虑人与自然的亲密性。
  2.2.4 由经济文化主导的乡镇道路选址性价比更高
  区域对于贸易运输的需求大,道路选址上,将“遇大山凿隧道”“遇中峰绕行”“遇小坡推平”合并考虑,因地制宜,更具思考性,使得每寸道路效益最大化。
  2.2.5 由宗族文化主导的乡镇道路选址更富情怀
  区域部分道路艰险,通人不通车,乡民恪守宗族规章,道路选址地海拔均低于祖庙,多地地形起伏较大,乡民不畏艰辛,排除万难修建道路。
  2.2.6 由历史文化主导的乡镇道路选址更具针对性
  道路选址多于深山,在政府大力推动下建设较快,克服困难建设多条道路专门联系红色村落,着力于推动旅游业发展。
  2.3 道路网布局共同特征
  具有相同特征的道路网受相同主导文化的影响。通过对比同类主导文化道路形态图,结合该鎮发展背景,寻找其统一性,最终得到其共同特征(见表1)。
  3  影响道路网形态的客家文化因子
  经上述分析,影响上杭城镇道路网形态的客家文化因子主要有风俗文化、地理文化、农业文化、家族文化、经济文化、历史文化,其是通过对上杭县各乡镇的发展历史、生活现状进行资料采集(见表2),结合客家文化的浓厚内涵进行归纳而得出的。
  归纳后的主导因子共有6种,其中风俗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中具有风俗信仰的部分,以特殊的活动形式祈福,为方便祈福活动的进行而开拓祈福道路等:地理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中避无可避的地形地势影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客家多山,以山养人,养人则开道;农业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中的农耕部分,梯田、果树培育、经济作物种植,对外销售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道路网的发展;家族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客家以祖屋为中心,后世子孙房屋围祖屋而建,特殊的建筑布局相应产生了特殊的道路网;经济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中最基础的经济发展,其符合客家人的基本需求,包括采矿、水能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等为发展所需的道路建设;历史文化因子指客家文化发展传承至今,许多优良文化及历史地标被当代人所看重并保护,为维持其原貌甚至带动周边地带发展而建立起道路网络体系。
  4  客家文化影响下的道路网格局演变
  在文化影响下,上杭城镇道路网形态能够形成今日模样,必是经过了多阶段的发展演变。在多阶段的发展中,由于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有些城镇受文化影响的表现明显,而有些城镇受文化影响的表现相对受到掩盖,而南阳镇、才溪镇和珊瑚乡在其中则是表现尤其明显者。因而,选取南阳镇、才溪镇和珊瑚乡作为道路网形态推演的对象。
  4.1 南阳镇在宗族文化与地理文化共同影响下的道路发展推演
  (1)南阳地区的祖先将大宗祠设在原本居住的山上,后代繁衍向山脚迁移形成茶溪村及黄坑村,山地崎岖,开路不易,连接各村的道路都只有简单的一条。
  (2)村庄逐渐发展,村民保持“宗庙在高,后世在低”的信仰,村庄向南部低海拔地区扩展,过程中出现了新的村庄,开垦了新的土地,道路网逐渐向外延伸开。
  (3)地区继续发展,村庄建设继续由大宗庙地区往低海拔地区展开,不断有新的村庄出现,国道的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道路网愈加完善,形成今日的模样(见图7)。
  4.2 才溪镇在历史迁徙文化与地理文化共同影响下的道路发展推演
  (1)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选取才溪镇中处于深山的村子作为革命根据地,利用其隐蔽性来保护和隐藏自身。
  (2)革命形势逐渐变好,为便于对外联系,人们开始为深山中的村子修建对外行车道路。
  (3)战后为保护革命历史、发扬党的精神,政府拨款修路,进一步将处于深山中的村子与外界连通,增强其通达性(见图8)。
  4.3 珊瑚乡在地理文化与风俗文化共同影响下的道路发展推演
  (1)早年尚未修建水圳时,乡村聚落多沿汀江发展,交通不便,彼此联系较少。
  (2)随着灌溉农田和泄洪的水利系统得到完善,交通也愈加便利,珊瑚乡居民往远江地区发展、迁徙,逐渐形成了上下珊瑚村。
  (3)2007年,珊瑚乡分别于上珊瑚村和下珊瑚村兴建水圳,由于水圳进一步完善了远江地区的供水系统,地区的发展得到了极大的支持,路网以上下珊瑚村为中心放射式发展(见图9)。
  5  结语
  影响上杭县城镇道路网形态形成的因素是众多的,而在文化因素方面,其形成是受多种客家文化的共同影响。作为曾经颠沛流离的客家人,文化精神是支撑他们南下、克服重重困难而最终能生存下来的主要原因,他们对文化的信仰与推崇是毫无保留的,因此在道路设计上倾注的客家文化内涵也是浓厚的,因而,在上杭城镇道路网布局中文化因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由此形成的上杭城镇道路网布局与其他山地城镇道路网相比也表现出了许多优势特征,如灵活度大、铺设分散、适应性强、抗变性强等。而在发展优势方面,其在道路建设成本上与其他山地城市相比较低,道路使用功能明确,土地压力小,已经能较好地满足当地人人在物质及精神生活方面的需求。
  建设现代城市道路网格局不能一味套用固有模式,一个道路网的形成会有许多影响因素,如文化因素、区位因素、地理因素、经济发展因素等,其中文化因素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在做道路网设计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文化进行思考。而上杭城镇道路网布局具有的鲜明特征也将为我们未来的道路设计提供借鉴,在现代城镇道路网建设过程中,切莫忽视文化因子对道路布局的影响,在道路设计的过程中也需提高对文化方面的考虑的认识。更深入的,针对未来山地城镇的道路网建设方面,山地城镇的道路建设最大难点依旧在于地形地势,在无法改变这一主要难点的情况下,因地制宜,加以考虑当地文化需求,然后寻求最经济合理的道路网形态,或许能使山地城镇道路网功能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 郑丽鑫.客家文化地理浅析[J].福建地理,2006(2):74-76,88.
  [2] 周峻岭,吴尧.岭南地区农村居住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4):133-137.
  [3] 米均.山地城市道路网规划基本问题探讨——以兰州市区为例[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40(9):200-201.
  [4] 陈永林,周炳喜,孙巍巍.城镇化中传统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其区域效应:以赣南客家乡村聚落为例[J].江西科学,2012(5):625-629.
  ①作者简介:杨林鹏(1996—),男,汉族,福建南靖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
  通讯作者:蒋龙波(1988—),男,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E-mail:Jianglb@fafu.edu.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352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