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宜城市稻茬麦抗涝播种方式试验示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为研究涝灾年份稻茬麦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产量情况,对湖北省宜城市遭受涝灾后4种不同状况的稻茬麦田块采取了4种不同的播种方式。结果表明,遭受涝灾后,只要因地制宜地选择播种方式,加强田间管理,稻茬麦抗涝播种仍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稻茬麦免耕直播具有省工、节本和增产效应,在涝灾年份应因地制宜推广应用。
  关键词:稻茬麦;涝灾;播种方式;产量;宜城市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9)04-0017-03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yield of rice stubble wheat under different sowing modes in water logging years, 4 different sowing methods were adopted for water logging crop blocks after 4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s long as local conditions are chosen to choose sowing mode and to strengthen field work, rice stubble wheat water logging sowing can still obtain high yield, rice stubble wheat no-tillage direct seeding has the effect of saving labor, water logging and increasing production, and should be applied to local conditions in water logging years.
  Key words: rice stubble wheat; water logging; sowing method; yield; Yicheng city
  宜城市地处鄂西北部、汉江中游,属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区,该区自然条件优越,比较适宜小麦生长,湿涝和赤霉病危害是制约该区生产的主要因素[1]。宜城小麦种植制度以水稻-小麦一年两熟为主,品种为半冬性或弱春性,稻茬麦适宜播期为10月19—28日[2]。2017年9月28日至10月18日,宜城市持續降雨,累计降雨600 mm,造成该市水稻田渍水严重、土壤过湿黏重,严重影响了该市水稻正常收割和后茬小麦整地、播种,导致该市稻茬麦播种晚、进度慢。为引导广大农民抗灾播种,研究涝灾年份稻茬麦不同播种方式下小麦的产量情况,为稻茬麦抗灾播种提供科学依据,该市开展了稻茬麦抗涝播种方式试验示范。
  1  材料与方法
  1.1  示范地概况
  试验示范安排在宜城市郑集镇皇城村,属稻麦两熟田块,试验示范地点地势平坦,土壤质地为中壤,肥力中等,小麦正常年份产量在6 000 kg/hm2左右,前茬作物为杂交中稻。
  1.2  示范材料
  示范小麦品种为郑麦9023,示范肥料为45%复混肥(N 15%-P2O5 15%-K2O 15%)和N 46%尿素。
  1.3  示范设计
  试验示范采用大区对比法[3],针对遭受涝灾后4种不同稻茬田块具体状况采取4种不同的播种方式,每一种播种方式即为1个试验示范处理,试验示范共设4个处理,不设重复,每个处理面积约为0.2 hm2。各处理播种方式、田块状况及耕种方法见表1。
  1.4  示范实施
  播种前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 g拌小麦种子500 g的比例进行药剂拌种[4]。处理Ⅰ、处理Ⅱ和处理Ⅲ11月1日播种,播种量为180 kg/hm2,处理Ⅳ11月7日播种,播种量为210 kg/hm2。每个处理均用45%复混肥(N 15%-P2O5 15%-K2O 15%) 600 kg/hm2+46%尿素75 kg/hm2作底肥。与正常年份比较,处理Ⅰ、处理Ⅱ和处理Ⅲ播期推迟10 d左右,播种量增加30 kg/hm2;处理Ⅳ播期推迟16 d左右,播种量增加60 kg/hm2;各处理的底肥增加了46%尿素75 kg/hm2。
  4种处理田间管理与正常年份基本一致。2018年1月5日追施腊肥,每公顷施用尿素75 kg;2月6日用麦佛(苄嘧磺隆)+阔净(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进行化学除草;2月25日追施拔节肥,每公顷施用尿素75 kg;3月7日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井冈霉素+1.8%阿维菌素乳油综合防治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和麦蜘蛛;4月14日用30%戊唑·福美双加水溶性营养肥料开展一喷三防;5月27日取样测产;5月28日统一机械收获。
  1.5  调查指标及方法
  1.5.1  主要农艺性状  分蘖前在各处理小区内选定有代表性的一行作为样行调查全行基本苗,求出基本苗数。12月下旬冬至前后调查固定样行内的总茎蘖数,求出冬至苗数。翌年立春前后,调查固定样行内的总茎蘖数,求出立春苗数。小区有50%茎秆基部第一节间伸长1 cm时记载拔节期,50%的麦穗顶端(不含芒)露出剑叶时记载抽穗期,85%麦穗中部的子粒大小及颜色接近正常,内部变硬时记载成熟期,出苗至成熟的天数记为生育期。小麦成熟前五点取样,每点各取10株,量地面至穗顶(不包括芒)的高度记为株高。
  1.5.2  抗逆性和病害  当各病害的病情发展已基本稳定后调查各处理小区小麦的抗逆性和病害发展情况[5]。小麦条锈病、纹枯病、白粉病在4月中旬调查,小麦赤霉病在5月上旬调查。各病害调查100株,按5级制计算各病害病株(穗、叶)率、病情指数和严重度。   病株(穗、叶)率=病株(穗、叶)数/调查总株(穗、叶)数×100%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穗、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穗、叶)数×5]×100
  1.5.3  产量结构  成熟前调查固定样行内的有效穗数,求出有效穗数。每处理小区随机选取50穗混合脱粒,数其总粒数,计算平均每穗粒数。从晒干子粒中数取2个500粒称重,结果相差不超过0.5 g,两次数值相加,即得千粒重。
  成穗率=(有效穗数/最高总蘖数)×100%
  理论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0.85
  1.6  数据统计
  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用DP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最终结果用平均数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主要农艺性状表现
  播种后该市持续了一段较长时间的晴好天气,由于各处理播种时田间持水量高、墒情较大,晴好天气有利于小麦发芽出苗,示范地小麦均出苗“早、全、齐、匀、壮”,加之加大了播种量和施肥量,各处理基本苗较常年偏高,其中处理Ⅳ基本苗最高,达到350.2万/hm2,处理Ⅱ最低,为318.9万/hm2。越冬期温度较常年低,麦苗生长缓慢,分蘖较少,导致冬至苗和立春苗较常年少。立春后气温上升迅速,降雨增多,示范地小麦生长较快,但由于播期较迟,各处理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均较常年推迟一周左右;全生育期除处理Ⅳ缩短3 d左右外,其他处理与正常年份基本一致。各处理农艺性状表现见表2。
  2.2  抗逆性和病害调查
  2018年1月3—4日、23—28日,宜城市出现了两次历史罕见的大风、强降温、大到暴雪天气,累计降雨雪量74.9 mm,两次积雪深度均在20 cm以上,极端最低气温-8 ℃左右。由于各示范地小麦长势稳健,麦苗均达到5叶1心,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6],示范地麦苗未遭受冻害。立春后,宜城市雨量偏多,特别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遭受连续阴雨天气,导致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条绣病等病害的发生。3月7日和4月14日对示范地小麦病虫害进行了2次药剂防治,4月18日定点调查示范地小麦纹枯病、锈病、白粉病,5月10日调查小麦赤霉病。对比常年数据,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和锈病发生较轻,赤霉病偏重,4块示范田小麦平均病穗率达到10.3%,平均病情指数5.0。5月17—22日,小麦成熟收割期出现连阴雨天气,示范地小麦部分穗部发芽,平均穗发芽率达到5.2%。各处理小麦抗逆性和病害调查情况见表3。
  2.3  产量结构表现
  各处理小麦理论产量在5 782.3~6  197.9 kg/hm2,其中处理Ⅱ产量最高,为6 197.9 kg/hm2,处理Ⅳ产量最低,为5 782.3 kg/hm2,4个处理平均产量为6 025.2 kg/hm2,较该市常年小麦平均产量6 000 kg/hm2略微增产。产量结构方面,4个处理平均有效穗501.0万/hm2、平均成穗率55.3%、平均每穗实粒数33.5粒、平均千粒重42.3 g,比对常年平均有效穗479.0万/hm2、平均成穗率53.0%、平均每穗实粒数34.6粒、平均千粒重42.6 g,分别增加4.6%、2.3个百分点,降低3.3%、0.7%。试验示范表明,在遭受涝灾、小麦播种偏迟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播种量和施肥量,通过提高有效穗和成穗率来获得小麦高产[7]。各处理产量结构表现见表4。
  3  讨论
  播种是小麦生产的一个关键环节,适宜的播种方式对于打好麦播基础、实现苗齐苗匀、节本增效都具有重要作用[8]。试验示范表明,在涝灾年,稻茬麦播种要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状况的田块,采取不同的播种方式,坚持适墒适期适量播种,做到肥药兼施,以密补迟,以肥补迟,只要各项技术措施到位,稻茬麦抗涝播种仍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稻茬麦免耕直播具有省工、节本、增产效应,涝灾年应因地制宜推广应用。试验示范年度属极特殊气候,该次试验示范数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胡立勇,丁艳锋.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 齐森林,齐保谦,彭举华,等.确定鄂北岗地小麦适宜播期的几个指标[J].湖北农业科学,1995(6):15-16.
  [3] 马义勇,孙灵姣,王建强,等.小麦免耕播种与传统播种对比试验研究结果初报[J].种业导刊,2013(9):10-12.
  [4] 崔讲学,焦泰文,任耀武,等.农业灾害应急技术手册[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5] 杨泽富,聂强强,石  涛.2016-2017年度宜城市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7(31):48-49.
  [6] 陈桥生,张道军,杨  伟.鄂北麦区小麦气候性灾害的人为成因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3):93-96.
  [7] 吉明发.提高成穗率实现小麦增产的技术试验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6(10):97-99.
  [8] 周应军,李彦良,蒋  向,等.洛阳市旱地小麥播种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2017(3):405-4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898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