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工作重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我国苹果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实现了量的积累、质的提升,目前产能过剩已成为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产业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新一轮转型升级的拐点开始出现,如何做好新一轮转型升级是苹果生产经营者必须面对的现实。根据我国苹果产业的实际,结合国际苹果产业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我国苹果产业升级要立足我国国情,借鉴国际苹果生产先进经验,走中国苹果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1 我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1.1 实现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转型,我国原先集体所建果园由于经营体制转变,大部分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被挖除,导致我国苹果的供给出现断层,市场供给量少,苹果生产量的提升受到高度重视,早产丰产成为生产的主攻目标,但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苹果种植面积快速扩张,目前种植面积已达4 000万亩。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张,结果量的增加,苹果的种植效益呈下降趋势,这是苹果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也成为苹果生产中要集中攻关的方向。提高苹果种植效益是当前和今后应突出的重点,通过对非适宜区种植的苹果,适宜区内种植的但无能力经营及老化严重的果园,应鼓励挖除,通过挖除一批产能低下的果园,使苹果的产销形势趋于平衡,解决苹果生产中的卖难现象。在保证苹果种植面积适宜的情况下,全力抓好质量提升,向质量要效益,通过综合措施的应用,全面改善果实的内外品质,着力解决苹果生产中风味变淡、品质变劣问题,促使苹果生产向好看、好吃、安全、营养的方向转变(图1)。
  1.2 由普通型生产向精简化生产转变
  苹果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生产成本高,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移,苹果生产中从业者老龄化问题已十分突出,这是国际社会转型升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而应对的有效措施,主要是简化生产程序、推行机械代人、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果园生产成本。2018年5月28日农业部在陕西洛川召开关于苹果种植方向的会议上为今后苹果产业的发展定了基调,提出“三不”发展方向,即今后种植苹果要逐步迈向不人工疏花疏果、不套袋、不实行人工采摘,这样可极大的简化生产程序。
  1.2.1 不人工疏花疏果 疏花疏果是苹果生产中用工量大的工作之一,一般分为三步实施,在春季开花时先疏花、后疏果,最后定果,每年在苹果花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来完成这项工作,而国际上苹果生产先进国家这项工作主要通过喷施化学药剂来完成。我国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目前有的技术已成熟,有的尚处于试验阶段,但总的趋势是将来化学疏花疏果在苹果生产中所占的比率会逐渐增大,直至完全取代人工疏花疏果。我国现阶段生产中应用的疏花疏果药剂主要有:石硫合剂、西维因、萘乙酸、乙烯利、施易乐、NMT-6、柱头覆盖剂等,虽然它们的作用机制不同,但都是通过花期喷施,破坏花器官,控制坐果量,从而达到疏花疏果的效果。
  1.2.2 不套袋栽培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苹果生产中不采用套袋栽培,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苹果主栽品种——红富士栽培面积的扩大,为了改变果面光洁度,促进果实着色,减少农药污染,引入了苹果套袋措施,极大地提高了果实的商品性,同时相应地增加了劳动用工量和生产成本。根据甘肃静宁的调查,套袋栽培投资占到生产总投资的1/3左右,像亩收入1万元的苹果园,各项投资在3 000元左右,而套袋一项投资占到1 500元左右,因而实行不套袋是降低用工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不套袋栽培方面,目前国内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喷施液态膜,在果实膨大前,每隔20天左右喷一次含钙高脂膜,这种膜喷到果面会形成一层透光、透气的药膜,会很好地保护果面,减少污染,提高果面光洁度;二是选用抗性强、易着色、色泽鲜艳的品种(图2);三是在种植过程中以生物制剂及矿物源制剂为主控制有害生物,控制危害果实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由于这三方面技术都还不太成熟,喷液态膜的效果远远低于套纸袋,因而有待继续完善;在品种选择和药剂选择上目前还没有特别优秀的,因而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逐步取消套袋栽培。
  1.2.3 提高采摘的机械化程度 苹果的果实采摘是劳动强度较大、时效性紧的作业项目,传统的人工采摘方法费工费时,已不适应形势的发展需要,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采用机械采收。
  1.2.4 推广宽行窄株建园新模式 苹果园管理省工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机械化作业,机械作业对果园要求严格,必须保证果园道路畅通,便于机械作业,近年来我国新引进的宽行窄株栽培模式(图3),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生产难题,新建果园应推广这一模式,为将来果园的机械作业创造条件。
  1.2.5 加快老果园的改造 我国2010年以前所建的果园栽植密度较大,株行间交接现象明显,一方面导致果园的通透性变差,另一方面导致果园作业不便。从简化管理方面考虑,要逐步打开行间,保持行间至少有1米的作业通道,便于小型机械的进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
  1.2.6 研发适宜国内果园作业的小型机械 我国果园经营单位小,果园小条田种植,果园的机械作业应以小型机械作业为主。我国近年来小型机械的应用在逐步增加,微型旋耕机、小型割草机、电动三轮运果车、微型开沟施肥填埋一体机等的应用,都有效改善了我国苹果生產现状,实现了中国化的果园机械化管理,在这方面今后仍应加强、完善。
  1.3 生产目标由一般生产向精品生产转变
  由于我国苹果长期的超量发展,我国苹果销售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卖难现象此起彼伏,而在市场销售中两级分化现象非常明显,精品优质果始终保持畅销俏销态势,优质优价的规律表现得非常明显,因而今后的发展方向应以精品果为生产目标。通过采用综合管理措施,使生产出的苹果不但好看、好吃,而且富含营养、果品的农药和重金属含量要低,以提高果品的食用安全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4 苹果生产向有机生产转变
  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国家通过大力宣传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树立起国人有机消费的理念,通过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基地的认证,引导苹果生产向有机方向转变,关停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生产厂家,从源头上控制污染农药,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限制化学物质的应用。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强化市场检测,实现了从果园到餐桌完整产业链监管体制,生产、消费有机苹果的观念已被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普遍接受,有机苹果在我国苹果生产中的所占份额会越来越大。   1.5 果农管理由以地上管理为主向地上地下并重管理转变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所限,我国苹果管理以地上部枝梢管理为主,土壤管理被轻视。近年来人们发现,由于长期施用化学肥料,有机肥严重不足,土壤酸化、板结现象越来越明显,土壤结构被破坏,养分含量大幅下降,果园增产后劲不足。单纯靠地上管理已不能解决苹果生产中效益下降的问题,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已成为果园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因而地下土、肥、水的管理已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受到生产者和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生产者在加强地上部枝梢管理的同时,将大量精力用于地下管理,通过土壤修复,从根本上解决苹果效益下降的问题。
  1.6 由农业管理为主向综合管理转变,生物措施受到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我国苹果种植过程中,以粮食作物为参考标杆,对农业管理措施的应用高度重视,但由于苹果种植与粮食作物种植有着根本的区别,对此近年来生产者在苹果管理中已由农业措施向物理、生物、农业、化学综合管理转变,特别是生物措施受到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施肥方面,生物菌肥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加快了土壤有机质分解,固定空气中的游离态氮,分解土壤颗粒固定的磷钾肥,可大幅度提高肥效,提高肥料利用率。
  在农药施用方面,生物农药已成为防治病虫的当家品种,由于生物制剂使用安全,在生产中受到广泛关注,杀菌剂农抗120、中生菌素、多抗霉素、杀虫剂BT、阿维菌素等已成为生产中常用农药,在病虫防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我国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重点
  2.1 去产能
  我国苹果种植规模过大,超量发展明显,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去产能已成为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但由于苹果产业的高效性,挖除是相当困难的,可能会有相当果农会等待观望,其实应该吸取前几次调整的经验教训,非适宜区及适宜区果园老化现象严重的产区应主动退出,因为这两类果园在今后的发展中是没有竞争优势的,死扛是没有出路的,退出可发展其他效益好的产业,这样既有利地区经济的发展,又可为全国苹果的持续发展腾出市场空间,促进苹果产业整体质量提高,有利双赢。
  2.2 调结构
  2.2.1 调整品种组成 在品种调整时总体上应压缩晚熟品种的种植规模,适当发展早中熟品种,优化品种结构,将早、中、晚熟品种的比例调整到1∶2∶7。晚熟品种中,红富士的种植规模應减少,要适当发展粉红女士、秦冠、蜜脆、瑞雪、瑞阳等晚熟品种,实现品种多样化供给,要扩大早中熟品种的种植规模,在苹果产区建立一批华硕、红将军、红露等早、中熟品种的生产基地,以实现鲜果的周年均衡供给。
  2.2.2 调整苹果产业布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苹果产业生产重心西移北扩态势明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对苹果种植区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生产中应积极应对。据专家预测,随着气候变暖,目前我国苹果生产的适宜区,再过20年,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中环渤海湾产区的山东烟台产区、黄土高原产区的河南三门峡产区、山西运城产区、陕西的咸阳部分县区、宝鸡产区、黄河故道和西南高地产区均会成为苹果的次适宜区;而陕西的延安地区,甘肃的陇东南地区,山西的晋中、太原市、吕梁市,辽宁的辽西和辽南地区,河北年均温低于10 ℃的地方仍将是我国苹果的最适宜区。在今后我国苹果布局的调整方面应对气候变化高度关注,可参考专家的预测结果,将苹果主产区调整到年均温8~12.5 ℃(最适宜区)或12.5~13.5 ℃(适宜区)地区,以优化布局,提升我国苹果的整体质量。
  2.3 降成本
  苹果产业中生产成本过高,导致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吸引力减弱,大批青壮年劳动力转移,生产中精细化管理措施难以落实,直接影响了苹果产业的质量和效益。生产中应借鉴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家的经验,加快机器代人的进程,推广省工栽培模式,积极研发和完善无袋栽培技术,推广无袋化栽培,大幅度降低果园生产成本。生产中应做到:
  2.3.1 加快果园管理的机械化进程 近年来我国苹果生产中机械化作业已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果园机械化的进程与我国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减少是不相符的,果园管理中的用工荒已普遍存在,要立足我国的实际,参考国际果园机械化的模式,多研发适宜我国小条田种植、家庭为主经营模式的小型果园作业机械,以推动果园管理快速向机械化迈进。
  2.3.2 推广省工栽培模式 果园机械作业有机械作业的特点,国际上普遍采用宽窄行栽培模式,以适应机械作业,近年来我国这种模式开始在苹果生产中应用,要加强试验研究,促使这一技术中国化,以适应我国的具体国情。像甘肃静宁近年来摸索出的山旱地乔化砧+短枝型品种密植栽培,既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又突出了地方特色,具有投资省、进入结果期早、树势旺盛的特点,很有推广价值。
  2.3.3 推广无袋化栽培 套袋栽培大幅度提高了果实品质,但套袋栽培投资大,生产成本高,很不适应产业的发展形势。近年来我国多地进行了无袋化栽培试验,但均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品种配套、病虫害防治、农药残留控制、食品安全性、品质改善等方面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仍有待探索和完善。
  2.4 提质量
  生产规模足够了,提质增效成为最重要的工作,今后应采取综合措施,在果实着色,增大果个、端正果形、提高果实含糖量、降低果实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方面下大功夫,促使果实品质再上新台阶,促使所产果品向高端市场流动,降低劣质果品在生产中所占的比率。
  2.5 增效益
  苹果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是促使苹果产业效益的提高,只有产能降下来,品质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苹果生产效益才能实现实质性的增加,因而这是一项综合工程,应全力抓好。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94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