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加强对当前我国中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加快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笔者就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对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自动化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4(b)-0218-02
  电气自动化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越来越受重视,怎样才能实现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衔接,已经成为当前绝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关注的问题之一。
  1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1.1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学生,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指导,开展5年制的人才培养工作,前三年主要实行中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后两年则主要实行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待5年学习期满后,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考核达标即授予其专科类高职教育毕业证书。第二,“3+2”分段贯通模式。这是一种新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由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相互合作办学,中职学校的学生在完成3年的课程学习之后,不需要再参加教育部统一组织的高考,只需要接受高职院校的入学考试,然后直接升入高职院校的对应专业学习,待成绩测试合格后方可毕业,并获得对口专业的高职教育毕业证书。第三,对口招生模式。在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下,由高职院校直接对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进行招收,招生考试主要按照“3+X”的形式,其中,“3”分别指的是语文、英语和数学;“X”则指的是专业基础课与职业技能课两门。学生可选择考入高职院校或者本科院校,在入学之后将与普通高中毕业生一起接受统一的教和管理。
  1.2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当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终生教育,也就是按照中高职、本科、硕博这一层层递进的顺序进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高职人才的培养在这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只有实现基础的夯实,才能推进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更好、更快发展。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人才培养方案、职业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衔接是否到位将直接影响到整个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成效。
  2  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高职教育通常指的是先在中职学校学习基础性知识与技能,然后再升入高职院校接受继续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20世纪90年代左右,我国主要是以中职教育为主体,到21世纪初,随着国家发展要求的进一步提升与新的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大批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全国各地,这就使得以中职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格局开始逐渐出现变化,在向着高职教育过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2.1 职业等级考试存在脱节
  按照我国当前中高职教育目标的基本定位,在职业资格证书等级上往往有着明确的区分。中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初级工与中级工,高职教育的职业资格证书则是高级工。而且当前我国中级工与高级工的培养与评定一般是相互独立的,二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显然,这对我国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来说是非常不利的。良好的衔接模式应当突出初级与中级职业资格评定的基础作用,并将高级评定作为前两者的升华,但目前的职业资格等级考试存在的脱节问题仍然比较严重,中級工与高级工在培养方针、实训课程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而且某些内容并无明显关联。
  2.2 师资配套不够完善
  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不可避免地会导致中职教师明显增多,而高职教师在数量上却比较少的问题,且具备高技能水平与高学历背景的教师将会更少,这样一种师资模式显然无法确保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顺利高效完成。由于师资配备上的缺陷,一些中职教师不得不兼任高职阶段的教育教学任务,这就促使许多中职教师开始竞相评选高职院校的一系列职称,但其自身在业务技能水平与专业素质上往往是外强中干,完全不具备胜任高职教学的实力。正是由于师资力量配套不够完善,导致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效果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3 缺乏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与明确的培养目标
  就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中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塑造集较高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业务技能于一身技术应用型人才,使这些学生毕业之后能在企业、工厂等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如维修、服务等类型的工作。然而,当前我国许多中高职院校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往往不具备明确的目标定位,课程结构体系也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中职课程中主要涵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与文化课,而高职课程往往没有明显的区分度,在内容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和重复性。
  3  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
  3.1 加强中高职教材与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教材是实现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参考。但是当前并不存在满足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需求的相关教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教材的衔接建设力度。首先应对传统教材进行适当改进,突出教材的实用性与直观性,按照当前我国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发展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更新,尽量采用文字和图片相结合的形式,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其次,应注重教材在内容上的衔接性,根据电气自动化专业对口行业与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择真正对学生将来就业有帮助的教学内容。
  3.2 完善师资配套
  负责中职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当具备中专系列职称,负责高职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高学历背景或者由企业技师担任。同时,中高职教师应当定期进行交流与沟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中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3.3 注重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
  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中职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一定的区别。简单来说,中职阶段主要培养具备基本文化知识与从事电气自动化专业对口岗位的业务技能,且拥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中级技能人才。而高职阶段主要是以培养德才兼备、具备高水平职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主。电气自动化专业要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就必须注重培养目标上的良好衔接,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强化素质教育和德育,按照“双闭环控制”教育体系的基本要求来制定教学计划和开展教学工作。
  4  结语
  总之,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对我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输出至关重要,尽管当前这一新型培养模式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问题和阻碍,但相信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与相关改革措施的进一步落实,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将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取得更加显著的应用成果。
  参考文献
  [1] 祁世英.基于中高职衔接的中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2):154,158.
  [2] 叶艾仲,麦艳云.“立体交互式”中高职衔接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8(33):13-15.
  [3] 蒋东霖,张爱伦.机械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衔接模式[J].文教资料,2018(24):158-159.
  ①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2018立项课题《中高职技能型人才分段培养与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NZJGH20182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103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