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川南地区稻—蛙—鱼种养模式及衍生产业发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稻—蛙—鱼种养模式的内容,并分析了其发展前景,提出了该产业的整个技术推广思路,包括市场营销、文化宣传等系列流程,以期为发展好该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蛙;鱼;共生种养;前景;川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511;S966.3;S9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3-0187-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稻—蛙—鱼产业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升级,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和品牌影响力,最终实现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富足、农村兴旺。
  “稻+”模式是现在广为推广的高效农业产业模式,在很多地区都发展出适合当地的“稻+”产业模式。经过调查,适合在川南地区发展的有稻—蛙、稻—鱼、稻—虾、稻—鸭等共生种养模式。例如,稻—蛙模式下增加了稻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1]。共生种养有利于土壤活性增强和有机物质的增加,进而促进水稻增产和品质提高。基于生态协调、绿色高效的发展理念,减少稻田农药与化肥的投用量,提高稻米品质,进而演变出现多种“稻+共生”模式。
  川南历来种植水稻,水稻也是川南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当地生态适宜、技术成熟,发展水稻种植农民易于接受。在自然界,水稻与蛙类本身就存在共生现象。因此,从经济效益及成本核算上来看,稻—蛙模式相对于其他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更具挖掘潜力[2]。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加入鱼类养殖,更丰富和稳定了整个生态链。稻田养蛙、养鱼在川南也普遍存在,并且该区域对鱼、蛙也有较大需求,因而稻—蛙—鱼种养模式是可行的且易于实现产业化发展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
  1    稻—蛙—鱼种养模式内容
  1.1    品种与田块选择
  水稻选择抗病、抗虫、优质新品种,青蛙选择肉质鲜美、便于养殖的美国青蛙,鱼选择本地鲫鱼和草鱼。种养基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进排水方便、保水性好、地势平坦、交通便利。
  1.2    种养地建设
  沿稻田边缘挖筑宽2 m、深0.5~1.0 m的鱼蛙沟,沟所围成的田块一般在0.1 hm2左右,病虫害严重的地方可适当缩小面积。鱼蛙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5%左右。利用沟中挖出的泥土加宽、加高、加固田埂,埂切面为下宽上窄的梯形,高度高于稻田平面50 cm左右。另筑1~2条贯穿稻田的小田埂,供青蛙栖息和田间捕食害虫。进排水口一般安排在田块的对角位置,并用细密铁丝网或40目筛绢网封口,以防鱼、蛙逃跑。稻田内安装太阳能诱虫灯。在稻田四周用10~20目的网片围成圈,网片颜色以浅色为宜。围网下部埋入埂土10~15 cm,地面上部保留围网高度1.2~1.5 m。
  1.3    秧田管理
  在田块平整的情况下,尽量采取水稻直播,减少劳动强度,降低费用。施足基肥,直播或移栽前10~15 d翻耕大田,施有机肥6 000~7 500 kg/hm2作基肥、尿素75~150 kg/hm2作追肥。直播田施用除草剂的,需在放养前更换秧水。待4月底至5月初,水稻秧苗达到6叶左右时,移栽田秧苗返青后开始投放鱼苗和蛙种。秧苗分蘖期浅水(5 cm深)灌溉,足苗后灌水层10~15 cm。收割前10 d,将水位缓慢降低,自然落干。搁田期间,沟里保持满水。
  1.4    蛙、鱼投放
  美国蛙放养选择晴天无风时进行,选择规格150 g/只左右、体质健壮、无病残的蛙苗放养,放养密度为1.50万~6.75万只/hm2。用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幼蛙20 min,或用3%~4%的食盐水溶液浸洗幼蛙10 min再分点均匀投放到沟内。草鱼和鲫鱼投放比例(按尾数计)为6∶4,规格为50~100 g/尾,鲫鱼可略小些,投放密度150~300 kg/hm2。鱼种下田前用浓度3%~5%食盐水浸泡5 min左右消毒。
  1.5    饵料投喂
  喂养方面,为考虑绿色生态,采用自制天然饵料进行人工喂养,按照“定时、定质、定位、定量”的原则投喂。美国蛙投喂可直接撒在沟内水面或放置在水面的泡沫板上,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一般为幼蛙体重的2%~3%、成蛙体重的1%~2%,以美国蛙在20 min左右吃完为宜,同时还要根据天气、水质等情况适当调整。美国蛙驯化阶段可在饵料里加入鲜活的蚯蚓,方便青蛙发现目标。另外,通过诱虫灯诱捕害虫,性诱剂诱杀螟虫、卷叶螟、稻飞虱等害虫,害虫可作为美国青蛙的辅助饵料。投放菜籽枯、糠麩或配合饲料作鱼饵,每天2次,投放量为鱼重量的4%左右。
  1.6    病害防控   疾病防治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养殖期间适时加注新水,保证饵料新鲜无污染,做好沟内消毒工作,发现残料、病蛙、死蛙及时清除。坚持每天巡田,检查鱼和蛙活动、摄食情况、田埂情况,严防蛇、鼠等危害。暴雨季节做好防洪、防逃工作。
  1.7    收获
  水稻收获前就可以陆续捕捉青蛙上市销售,鲫鱼在11月后销售。按照“捕大留小、分批捕获”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起捕,一般在水稻收获前就可以陆续捕捞上市。水稻收割时,先降低田间水位,将鱼、蛙驱使到沟内再进行收割,一般可用小型收割机进行收割。
  2    发展前景分析
  2.1    效益评估
  2018年,在内江市东兴区白合镇破马村0.67 hm2试验田,采用了稻—鱼—蛙种养模式,养殖中残留的饵料和粪便可增加稻田肥力,稻田害虫又为鱼、蛙提供了大量天然饵料,实现了生态互补。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节省了饵料,既收获了高品质的农产品,又降低了种养成本,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平均净效益增加3万元/hm2以上。其中,内江杂交水稻中心自育的甜优系列品种表现突出,兼具高产、抗病、品质优等诸多特点,在28个水稻新品种中均排名靠前。
  2.2    产业营销
  产业要做大做强,应该联合该产业各经营业主,组建产业合作社,制定统一的品质、价格标准,制作统一的包装,注册统一的商标。利用专业营销团队,树立“稻-蛙-鱼绿色食品”品牌。可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农产品展示会等宣传蛙、稻米的真伪辨别方式,直指大米的中高档市场,打造富有地区特色的稻米品牌[3]。为有效保证产品品质,需要构建营销网络、快速物流冷链,生产现场实时传达到各营售网点,多渠道销售,实体加电商同步进行。营销战略上,首先在成、渝两地建立起稳固的销售渠道,再逐步向周边发展。调查研究市场,及时反馈,并进行相应的生产和销售调整,增加销售渠道,如餐饮店、超市、专卖店、网店等。
  2.3    附属设施
  产业基地建设还离不开很多配套设施建设,主要为鱼、蛙的前期培育,需要建立培育池以及相应的仪器设施。这方面工作可单独设立,安排更专业人员负责。为把产业基地建设得更好,可在种养基地修园铺路、搭建钓台,以供观赏垂钓;还可把稻田种植成各种图案,通过展示稻草编织品和与水稻生产相关的古代仿制器具,来介绍水稻发展史、宣传水稻文化。
  3    推广思路
  推广种养新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将学科与产业构成“科、种、养、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才能健康持续运行。对此,要强化部门协作,加强复合型的科技与推广人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渔业、农作、植保、农机、粮食加工等不同学科部门之间的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在学科交叉、融合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增长点[4]。
  稻蛙鱼产业的推广应简捷、高效,找准对象、找准市场,应做到产业上、下游配合密切,供需关系明显且稳定,最终构建成一个可持续的利益共同体。本着还原生态、利用生态、发展生态的技术原则,因地制宜,首先采用行业内较高的质量标准,博得口碑;后期通过技术更新,提高质量并且降低成本。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摸索出独特的一套核心技术路线或是独道的营销模式,使资源配置合理化、资源利用最大化。
  4    参考文献
  [1] 郭文啸,赵琦,朱元宏,等.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46(5):57-60.
  [2] 韩洪波,李星星,赵谱远,等.稻蛙综合种养模式技术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J].中国水产,2018(3):83-84.
  [3] 陈俞,陶赛峰,朱梁.蛙稻生态种养模式的实践和探讨[J].上海农业科技,2016(3):139-140.
  [4 ] 蒋静,郭水荣,陳凡,等.稻田养鱼模式应用特点及思考[J].科学养鱼,2017(12):4-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767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