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党的十九大提出“办好学前教育”,国家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7年我国正式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社会对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与关注越来越突显,各种学前教育类机构增多,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  就业型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c)-0127-02
  2010—2016年,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从15.04万个增加至23.98万个,年均复合增速高达8.1%左右。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家长对孩子教育投入的增加,各种学前教育领域从业机构纷纷出现,比如早教机构、水育机构、艺术培训机构、感统训练运动馆等。就业市场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那么如何培养满足市场多元需求、多技多能的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人才?构建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1 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市场适应度低
  大多学前教育专业直接或间接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具备“素质、知识和能力”三方面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比较抽象、笼统的概念,缺乏对具体内容的规定,缺少对课程设置、培养过程的具体指导,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学生与工作岗位的衔接,影响学生就业适应度。
  1.2 课程设置缺乏个性化、多样化
  当前,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难以满足社会市场的发展,不利于具有多元化知识和技能的个性化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型人才培养。一是通识教育和专业理论课程占据总课程比例明显多于实践课程,而实践课程则是就业岗位急需的能力载体;二是必修与选修课程比例不平衡,选修课程比例普遍偏低,课程门类欠丰富且缺乏专业型课程,而且有些高校选修课缺乏课程选修的自主性。
  1.3 缺乏对学前行业新动态的把握,培养过程实践性薄弱
  当前,很多学前教育的专业教师课时量较大,使得教师很难走出校园了解行业新动态、新知识,导致知识和观念陈旧,达不到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使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而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安排的实习基地为当地幼儿园,缺乏多样性,影响理论与实践结合实效性,甚至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现象。
  1.4 评价体系方式、主体单一
  现阶段,学习成绩仍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评价和衡量学生能力的主要指标,学生成绩多以单纯的教师评价为主,考核方式多为期末统一考试。评价主体单一,忽略了开放性、综合性等动态评价体系,难以满足对学生多元化发展和高水平实践能力的评价需求。
  2  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
  2.1 以就业产出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社会发展需要,立足于教育部提出的转型发展和学前教育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在制定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紧紧围绕“产出导向”和“一践行,三学会”的毕业要求。人才培养既要遵循专业特点和发展规律,又要考虑就业的多样化需求,还要考虑人才专业技能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培养类型要从单一的幼儿教师向多种类型学前相关人才转变,能够综合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与其社会适应性。培养目标制定中应参考“1+X”证书制度要求,学生除考取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外,鼓励学生参加保育员、育婴师、营养师、水育师、艺术类考级等技能培训,鼓励考取相关证书,明确提出职业岗位要求,努力提高人才培养适应度。
  2.2 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应用与需求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而言,在课程设置上,要充分考虑通识教育、专业理论、专业技能、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课程分配比例,既要拓宽学前教育专业的口径,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与社会需求,还要增加选修课程的多样性、应用性和实用性。首先,构建涵盖认知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为一体的系统课程模块,将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强化二、三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的专业性和课程化,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同时,教师要走出校园,根据市场需求开设选修课,选修课程提比重、增门类,倡导学生围绕自身及未来职业发展自主、自由选择,以推动就业型人才培养和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
  2.3 以培养为核心,强化实训实践
  面向学前教育就业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以课外竞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为辅助教学,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实际操作能力,重视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在不局限于幼儿园的基础上,广泛建设实训实践基地,如早教机构、水育机构、艺术培训机构、情商培养机构、感统训练运动馆等,贴近就业市场,通过多种类型的实训实践方式,打破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不足的局限。同时,聘请校外一线优秀专业教师作为兼职教师直接参与高校实践课程教学。高校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方位推动就业型人才培养。
  实行走园制。让学生利用每周中的周四时间,到学前幼教机构进行走园学习,让学生通过3天的理论知识学习后进行周四的社会实践,周五回校总结继续补充不足,走园制的教学课程设计更加具有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在管理机制上能确保学生自主性和积极性的发挥,能够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学生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走园制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变化,需要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稳健推行。
  2.4 改革评价体系,突出多元化评价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市场化,强调具备较强综合实践能力的就业型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高等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想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与实践能力的提高,必须改革考试成绩是唯一评价标准的评价制度,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应用性,考核方式采用课内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师德考核、活动实践考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对就业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评价。此外,还可建立以相关职业需求为依据的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大学期间所获营养师证、育婴师证、水育师、艺术考级证等各类资格技能证书,各种竞赛比赛获奖证书等纳入综合评价体系,记入学生学分或成绩,作为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依据之一。
  3  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关系到整个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多元需求、多技多能为目标,切实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性、就业型的知识水平与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骆丽娟.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7):152-153.
  [2] 殷继英.学前教育专业方向课设置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讨[J].大众文艺,2010(19):232-233.
  [3] 張勇.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4):206-2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2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