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软件项目的管理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软件工程化管理要求重要性;软件项目如何管理,软件实施过程如何开展,提出了对软件项目各阶段具体有效管理的要求及流程方法;有效的管理方法对软件项目实施的重要性;提出了建立需求跟踪矩阵时机,更新需求跟踪矩阵的要求;软件项目监控的要求及方法;风险管理的策划要求及方法;软件外包过程的控制重要性,外包软件的监控方法。
  关键词:软件项目;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0-0076-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Abstract: The importanc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How to manage the software project, how to carry out the softwar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nd put forward the requirements and process methods fo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each phase of the software project. The importance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methods for softwar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e request of establishing the demand tracking matrix and updating the demand tracking matrix is put forward.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software project monitoring; Planning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of risk management; Control importance of software outsourcing process, monitoring method of software outsourcing.
  Key words: software project; management methodology
  1 管理體系方法
  随着现在软件行业的兴起,软件工程化管理要求越来越显得重要,那如何更有效地管理软件项目也是目前各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及需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都离不开项目的管理。现在国际和国家推行软件项目管理的方法主要是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和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各大企业根据这些标准要求编制适应于自身企业的管理体系。那么如何进行软件项目的管理才能取到不同凡响的效果呢?
  2 管理流程
  首先,软件项目初期是最关键的阶段,软件负责人对项目早期工作应进行充分策划,应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沟通并理解,编制软件研制任务书。项目管理人员应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有经验的人员参与软件研制任务书评审。此时,可以与用户正式签订软件研制任务书。企业也应建立配置管理系统,使软件研制任务书受控,建立功能基线。
  接下来,软件负责人应开展项目估计,估计软件项目范围、软件工作产品规模、软件项目的工作量、软件项目的资源规划等,并确定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形成软件开发计划。同时,软件配置管理员和软件质量师依据软件开发计划形成软件配置管理计划和软件质量保证计划。三大计划编制后,项目管理人员应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有经验的人员对三大计划进行评审,并落实专家意见。
  随后,软件项目进入了软件需求阶段。软件需求分析人员根据软件研制任务书组织编制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应按照相应的模板进行条目化编写,还应明确需求的优先级(高、中、低)。软件需求分析人员完成软件需求规格说明后,应与软件负责人、软件设计人员、软件开发人员开发、软件测试人员等进行内部讨论,以达成对软件需求的一致理解,并形成会议记录表。之后,项目管理人员应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有经验的人员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进行评审,并落实专家意见。软件配置管理员将已评审并落实专家意见的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纳入配置管理,并建立分配基线。
  在软件设计阶段,软件组根据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编写软件设计说明(含接口设计说明,必要时含数据库设计说明),用于描述软件配置项的设计。软件设计结束后,项目管理人员应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有经验的人员对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进行评审,并落实专家意见。
  软件项目进入了软件实现阶段,软件开发人员按照功能结构和软件设计说明等文档要求,编制软件源代码。同时对完成编码的相关模块进行单元测试,检验软件单元的设计和实现;单元测试完成后进行单元集成及测试,验证软件配置项是否满足软件设计说明的要求。此时,软件项目进行了更实质的合格性测试阶段,软件测试人员应完成软件测试计划、软件测试说明的编制,并依据计划执行软件合格性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形成软件测试报告。
  软件项目到了最后一个总结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在通过软件合格性测试后,分析软件研制过程情况,对项目研制任务及相关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以判定研制软件是否与软件研制任务书中提出的软件功能、性能和接口要求一致。是否严格执行了软件开发计划、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软件配置管理计划的相关要求。软件负责人按照软件开发计划完成软件研制总结报告、软件产品规范等文档的编写。软件质量师完成软件质量保证报告编写。软件配置管理员完成软件配置管理报告编写。项目管理人员应组织行业专家和企业有经验的人员对软件三大报告进行评审,并落实专家意见。软件配置管理员将相关工作产品入受控库,发布产品基线。   此时,软件可以正式提交顾客使用,在交付顾客时,项目管理人员应办理软件出库和软件产品交接单。
  3 建立需求跟踪矩阵时机
  在软件整个研制过程中,软件负责人还要在不同的阶段,建立需求跟踪矩阵,一般要求在以下阶段建立:
  1)项目软件研制任务书批准后,软件负责人建立需求跟踪矩阵,并将软件研制任务书的需求条目填入“用户需求”栏目中,需求跟踪矩阵需纳入开发库;
  2)软件需求规格说明批准后,软件负责人更新需求跟踪矩阵,将软件需求规格说明的相关条目填入“软件需求”栏目中,建立与用户需求的跟踪关系;
  3)随着软件开发的进展,在软件生命周期内的软件需求、设计、编码、测试等阶段相应工作产品批准后(编码完成后)或发生变更后,软件负责人都应该根据“需求管理计划”的要求更新需求跟踪矩阵;
  4) 建立需求跟踪时,必须对功能、性能、接口等所有需求中可测试、可验证的条款进行跟踪,对其他不能测试、验证的条款可以“本条需求无法测试、验证将在评审中把关”等文字进行说明;
  5) 软件负责人通过正向跟踪矩阵、反向跟踪矩阵识别软件计划或工作产品与需求的不一致问题,对发现的不一致问题应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等。
  当研制任务书发生变更或收到补充技术协议等,涉及需求变化时,软件负责人确定变更对象、变更类型,组织软件组成员进行需求变更分析,确定变更方案、指定变更执行人、变更验证方式,分析需求变更对进度和资源等产生的影响。变更完成后更新需求跟踪矩阵。
  4 项目监控的要求
  在软件项目监控过程中,软件负责人对照软件开发计划监督项目的绩效和进展,分析薄弱环节,确定关键路径;在每个监控周期召开项目周期例会、里程碑处进行里程碑评审。软件负责人根据软件开发计划,按阶段细化。在新的监控周期开始前,对本监控周期内的工作任务进行细化,应细化到本周期可以完成工作量,分配给软件组成员;软件组成员根据计划的安排和实际完成情况,定期编写项目的“个人工作周报”。软件负责人还可以在软件需求阶段和软件合格性测试阶段分别设立里程碑点,项目管理人员应組织公司领导、部门主管及相关人员参加里程碑评审,以审查评审范围内各阶段项目进展情况、计划执行情况、出现的显著偏离纠正及跟踪情况、完成的工作产品质量情况、风险跟踪和处理情况、以及制定项目下一阶段的工作和安排等。
  5 风险管理的要求
  另外,项目策划时应开展风险管理的策划,明确本项目的风险管理策略并体现在软件开发计划中,应包括如下方面:已识别的风险名称及相应的风险描述;确认风险参数,包括风险概率、影响程度及预测的发生时段;明确风险值和风险等级,指定负责人,根据风险的等级制定缓解措施和应急措施;周期性或事件驱动地跟踪风险并识别新风险。
  6 外包管理的要求
  如果软件项目中的配置项有部分外包,外包过程的控制也很重要。需要确定外包软件是购买商业现货软件还是通过外包得到软件,企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确定外包过程来管理:软件负责人应确定需要外包软件的范围及工作内容;项目管理人员应组织相关人员对项目组建议的外包单位,从技术、价格、进度、质量保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外包软件的承担单位;确定外包单位后,项目管理人员正式与外包单位签订外包合同,签订时应,明确产品技术要求、双方职责、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评审、进度要求、验收标准、交付要求、产品维护要求等;在外包单位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人员应定期对外包软件进行监督和控制,跟进外包软件的进度、风险;当外包单位提供外包软件时,应按照合同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对外包软件进行验收;软件验收合格后,方可办理交收,同时应将外包软件转入受控库管理,再向软件项目组移交外包软件。
  7 结束语
  总之,软件项目的管理方法有很多,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简化工作流程,但也要有章可循,让软件项目可以在流程化的管理体制上走得更顺畅和可控。
  参考文献:
  [1] GJB5000A-2008.军用软件研制能力成熟度模型[Z].2008.
   【通联编辑:光文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5004408.htm